红杉、高瓴、经纬纷纷布局,万亿睡眠健康产业迎来大爆发( 二 )


需求端的持续增长与供给端的迅速发展 , 睡眠产业的市场天花板也在不断抬高 。 根据银河证券研究报告 , 2020年我国睡眠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000多亿元 , 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 增长迅速 。
在这个过程中 , 入局企业们通过越来越丰富且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 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大爆发 。
#02
两大细分赛道 , 机遇与挑战并存
睡眠健康市场正风起云涌 。
在市场中 , 目前从硬件到软件 , 由线下到线上 , 各式各样的睡眠产品已经遍地开花 。 但总的来说 , 睡眠健康主要形成了两大核心细分赛道 , 一是寝具为主的家居产品 , 二是睡眠监测类设备 。 两个赛道皆受到了资本的热捧 。
以寝具为主的睡眠健康赛道里 , 聚集了慕思、喜临门、席悦科技、Eight、麒盛科技等企业 。 这个赛道原先主要是一些传统家居品牌 , 它们在市场激烈竞争中不断延展到睡眠健康领域 , 从而研发功能寝具 , 开拓中高端市场 。
以慕思为例 , 其在2008年开始谋求转型 , 并与欧洲三大公司开展合作 , 从而引进了包括床垫、排骨架等制造材料和技术在内的睡眠系统 。 除此之外 , 慕思也在自研 , 以利用AI检测人体数据 , 并通过慕思睡眠大数据来匹配睡眠参数 , 智能调节出适配人体体征的床垫软硬度 。
又比如成立于2018年的席悦科技 , 其打造了智能床垫品牌Qrem , 并设计了与其配套的三件套——智能降噪床架、智能肌理枕与APP , 从而给用户更好睡眠体验 。 另外 , 在质感调整上 , Qrem能配合弹簧、乳胶、海绵三大基材实现软硬结构的调整 。
“这几年 , 智能床垫等家居领域的产品科技含量变得越来越高 , 但它本质上还是销售驱动型的生意 。 ”在资深投资人吴茜看来 , 智能床垫企业核心拼的还是渠道、营销和资源整合能力 。
比如慕思的销售费用就一直高企 , 招股书显示 , 其2021年上半年销售费用花费了68亿元 , 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了24.22% 。
“这类企业经销商数量众多 , 地域分布较为分散 , 模式十分传统 , 但现金流一般也很稳定 , 所以市场上的主流VC鲜少投这类企业 , 而主要是家居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机构参与投资的更多 。 ”资深投资人吴茜表示 。
再来看以睡眠监测类设备为主的睡眠健康赛道 , 这里聚集了潮汐、蜗牛睡眠、萤火虫睡眠、小睡眠、白噪音等为代表的软件类企业 , 也汇聚了速眠、Sleepace享睡(迈迪加科技)、动静科技、CentrePointInsight、九爱科技等硬件类企业 。
不仅如此 , 苹果、华为、小米、华米等为首的智能穿戴设备方也纷纷在自家产品上推出睡眠健康监测功能 , 成为了这一领域重要的参与方 。
从动脉网搜索下载的体验来看 , 软件类的睡眠健康APP主要有两大功能 , 一是通过内容平台和催眠音效来帮助用户更快入眠 , 比如播放海浪、山涧、森林、雨声等;二是自动追踪用户头部睡眠情况 , 监测睡眠深度和质量 。 此外 , 一些产品还带有社交玩法 , 通过分享梦话记录等链接更多用户 。
“线上APP做得比较轻 , 但都没有真正的治疗功能 , 更多是帮助用户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 ”资深投资人吴茜表示 , “这类APP的商业模式还是存疑的 , 除非后续延展成社交产品或者与其他硬件做深度融合 。 ”
睡眠监测类设备目前是资本市场最为关注的领域 , 其主要被分为三类 , 即医用多导睡眠监测仪、佩戴式检测设备、非佩戴式监测设备 。
具体来说 , 多导睡眠监测仪是目前睡眠监测领域最专业的设备 , 可对鼾症、发作性睡病、小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嗜睡症、失眠等多种睡眠疾病进行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