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


元宵节吃元宵的由来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 。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 。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妻 。
吃元宵的传说是什么?吃元宵的传说是:
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
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这便是现今元宵的雏形 。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传统 。
元宵节活动: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元宵节吃元宵起源于什么时候吃元宵起源于宋代 。汤圆最早叫浮元子,后称为元宵,古书上有记载,从宋元元初时,汤圆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其中,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是油炸而成,有团圆的意思,象征着团圆吉利 。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古书上有记载,从宋元元初时,汤圆已经成为了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
汤圆最早叫浮元子,后称为元宵 。古时的元宵就是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
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象征着团圆吉利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是油炸而成,有热热火火,团团圆圆的意思 。
为什么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2021年元宵节就要到了,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那您知道正月十五为什么吃元宵吗?你知道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吗?我精心收集了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供大家欣赏学习!
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由来
据民间风俗史书上记载,元宵始于隋朝末年,相传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扬广为粉饰太平,炫耀民富国强,下令在洛阳城里搭起座座高台戏棚,调来全国各路高手戏班,从十五之夜开始,夜夜花灯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绝 。一时间,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个洛阳城沸沸腾腾起来 。据说,这时有个小吃店铺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欢迎 。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
专家说,“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
元宵又叫汤圆,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 “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 。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 。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 。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 。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
现在,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北方元宵多为甜馅,有白糖、豆 沙、芝 麻、山楂等类,南方的则甜、咸、荤、素皆有 。
元宵节吃汤圆注意事项
1.汤圆热量高须慎食 。由于汤圆多含大量油脂及糖分,热量很高,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切莫食用过多汤圆,以免造成身体负担,使原有疾病加重 。
2.汤圆难消化不宜多吃 。制作汤圆的糯米含较高支链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患有消化道溃疡、功能型胃肠病、慢性胃炎等慢性消化道疾病者以及消化功能弱的老人、儿童也不宜过量摄入 。
3.汤圆怎样吃更健康 。为减少热量,食用汤圆应避免用油炸的方式,并选择低糖内馅;不能空腹吃汤圆,最好与稀粥、蔬菜等易消化食物一同食用,不要吃凉汤圆;吃汤圆后也不要马上躺着,应活动一两个小时后再上床睡觉,以免消化不良或造成吞咽阻碍 。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 。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 。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 。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 。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 。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 。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 。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 。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凯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 。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 。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
兔子灯
南北朝时期,宁都县东山坝乡的大布村曾是虔州县(即宁都县的前身)的县城 。虽然时过境迁,但从大布村直到今天还四处林立的祠堂就可以想见当年这儿的富庶昌盛 。千年的岁月在流逝,而虔州的遗风仍历历在目 。虔州民俗更以它的约定俗成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传承着 。大布村民俗中一项叫“过灯”的古老仪式就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了 。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宁都的灯彩绚丽多姿、品种繁多,“兔子灯”只是宁都灯彩其中的一种 。点燃“兔子灯”的“过灯”是大布村一年一度每家每户都要参加的大型活动,“过灯”是用彩纸扎成的母子兔子形状的灯点燃后,在村庄、祠堂、各家各户巡游 。据当地人介绍“过灯”的民俗是明万历年间被村里一位姓罗的商人,在扬州贸易时,迷上了“兔子灯”、“扛灯”(另一种大型花灯,灯中可装置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通过火力冲动人物可手舞足蹈灯彩艺术)的工艺,就装哑巴拜了制作这二种灯彩的师傅,辛勤伺候了师傅三年之久才学会这门技艺带回大布 。兔子灯的制作更简单,所以村里人家家户户都会扎,而精彩细腻的“扛灯”却成了村里一种传男不传女的祖传艺术 。大布“过灯”的民俗兴于唐朝,人们把兔子视为吉祥之物,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把吉祥和好运送到了那儿 。人们沿用这一吉祥物来迎神接福,其中寄寓的是人们所祈求神灵保佑,期盼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美好愿望 。
“过灯”是大布村人集体的活动 。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的晚上,是大布村人“过灯”的日子,也是大布村最热闹红火的日子 。有5千多人口的大布村,每一家每一户都要扎一盏一母二仔抱成团的兔子灯 。兔子灯是由三个并列的兔子头组成,中间的兔子更大,是兔婆,旁边二盏是小兔子 。兔子灯是用竹篾做骨架,用红、绿、白三色的纸糊贴 。兔身里安放一碗用茶油浸泡的白米,米中间放灯芯草,巡游时就点燃灯芯 。“过灯”活动开始时,一家要出一个人擎着兔子灯地加入游行的大队伍 。游灯的队伍是以二盏扇面灯领先,紧接着一条二十多米长的龙灯,最后是数以百人(早年村里没有人外工时,是数以千计的人)提着的兔子灯气势恢弘地巡游 。
在响彻云天的锣鼓唢呐声中,由近千人组成的游灯队伍浩浩荡荡地走家过户,穿街过巷、巡游在田埂上、池塘边,最后聚集在祠堂里 。之后,村里人还会按家族按房分地分别去事先议定好的人家里热闹一番,这些人家都是年前有喜事的,或是家里考出了大学生或是取了媳妇,或是家里添了新丁,主人家则要备好茶点酒席来迎接招待这些贺喜的乡亲,因为,“兔子灯”队伍的到来,是象征着乡亲们给家里送来了吉祥如意的好运气 。连续几天,大布村人都洋溢在欢乐喜庆之中,数以千计的“兔子灯”象繁星点灯,把这一方漆黑的天地点燃成了或长或圆或点或线或弯曲或成片的光明灿烂与辉煌火红 。
猜你喜欢:
1.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
2. 正月十五吃饺子的由来是什么
3. 元宵节为什么要吃汤圆
4. 元宵节为什么要赏灯
5. 元宵节的意义是什么
吃元宵的由来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
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南方人还称为“水圆”“浮圆子” 。每到正月十五,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白白胖胖的元宵来历,中国文化传承了这么多年,美食文化更是遍地开花,在我们接触这些美食的时候,我们也要去了解这些美食的来源,毕竟这些传统的美食后面,都会有许多吸引人的故事 。
吃元宵的由来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 。
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 。到了南宋,出现了“乳糖圆子”,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 。宋代周必大所写的《元宵煮浮圆子》诗,里面有“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 。及至明朝,“元宵”的称呼就比较多了 。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或“灯节” 。据资料记载,元宵节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到了明清时期便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人们把这种汤圆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吃元宵的由来 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和元宵节来历及风俗简介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