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你知道吗?1、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 。
2、草木皆兵,汉语成语,拼音是cǎo mù jiē bīng,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出自什么战役?D.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
战争起源:前秦的苻坚在夺得帝位(357年),重用汉人王猛之后,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汉中)、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拔拓氏之后代,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 。但一心希望尽早统一中国的'苻坚却嗤之以鼻,并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 。王猛死后,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
兵力比较:前秦:27万氐族兵(主力,投入决战者15万),20余万鲜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荆州战场),60万民夫(未投入实际作战) 。号称百万东晋:8万北府兵,决战时,兵力为7万 。经过: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 。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战前准备377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 。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 。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 。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 。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 。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 。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 。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 。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 。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晋朝派出的朱序在秦军阵中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
影响: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 。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 。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 。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开始 。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建立了“隋朝” 。这场战役为日后带来了三句四字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 草木皆兵出自什么战役苻坚,淝水之战 。
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著名的淝水之战 。前秦苻坚集结百万兵力与东晋八万兵力展开对决,却以惨败告终,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叫做“草木皆兵” 。
苻坚和王猛的君臣组合应该是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和谐组合,可以媲美齐桓公和管仲、刘备和诸葛亮 。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励精图治,基本统一了北方,百姓有了相对较长时间的稳定生活,关陇之地海晏河清 。
苻坚开创了五胡十六国时期唯一的治世,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势头,或许南北统一指日可待 。然而,历史上的走向总是出乎预料的 。
建元十一年即375年,王猛去世了 。他去世之前已经为前秦的未来有了充足的认识,他在临终前再三建议苻坚不要图谋晋室,而是解决北方悬而未决的各部之间的矛盾,他说:
“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 。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
王猛的建议是经过深思熟虑得出来的,倘若苻坚能够听从并执行,前秦必然不会止步于北方,但是向来很听王猛话的苻坚却没有将王猛的临终遗言放在心中,或者说他心中对于南北统一的渴望已经超过了其它 。王猛在世或许还能劝住,但他去世了,谁也无法劝动苻坚 。
他决定北方已经统一,内部的矛盾算不上什么大矛盾,等攻灭了东晋,所有的矛盾就能迎刃而解,但正如王猛所认为的那样,东晋虽然偏于一隅,但毕竟是正朔,岂是说灭就能灭的?但苻坚显然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想要攻打东晋,这个想法滋生之后就再也没有压下去过 。
382年初冬,苻坚在太极殿将攻打东晋的想法提了出来,自然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支持的人没啥新意,就是支持苻坚的决定,而反对的声音则很多,理由听起来都很充分,总结一下就是,前秦攻打东晋,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 。就如同苻融所说:
“今伐晋有三难:天道不顺,一也;晋国无衅,二也;我数战兵疲,民有畏敌之心,三也 。”
东晋虽弱,却并非失去天命,且有谢安和桓冲等人辅佐,又有长江之险,并不好取 。而前秦虽然强盛,但并非强大到可以攻下东晋,战士连年征战疲惫不堪,国内并不和睦,各族之间矛盾重重,各部落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反水给予前秦致命一击 。
所有的这些声音,苻坚一个个反驳了回去,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辩论会,苻坚舌战群臣,认为“吾强兵百万,资仗如山”,攻打东晋“犹疾风之扫秋叶”,他力排众议,最终攻打东晋的计划还是执行了 。
前秦当时集结了百万大军,而当时东晋能集结的北府军不过才八万,这样悬殊的兵力差距给了苻坚莫大的自信 。他认为攻灭东晋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因此百万大军很快就出发了 。
383年的八月,苻融领25万大军为先锋先行出兵,而苻坚领近九十万起兵自长安出发,当苻融攻下寿阳之后,苻坚秘密领八千轻骑赶往寿阳与苻融汇合,然后攻下了几座城池 。就在前秦有了几次胜利之后,苻坚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他让已经成为前秦尚书的原东晋官员朱序去劝降谢石 。
朱序这个人的存在可以说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淝水之战的结局,原本谢石已经决定坚壁不出了,这样的话,等待着他的自然是惨败,而朱序告诉谢石可以迅速出兵,打前秦军队一个措手不及 。
虽然前秦号称来了百万大军,实际上绝大多数还在路上,并未和苻坚一起到来,前秦在寿阳的实际兵力还不到三十万,完全可以挫挫他们前锋部队的锐气 。
有朱序的准确信息,谢石决定主动出击,真的就让苻坚的这二十五万前锋部队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前秦士兵丢盔弃甲而逃 。苻坚和苻融没有想到竟会有败得这样快,面对这样的情形,《晋书》记载: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成语的出处,这一刻,苻坚是真的害怕了,竟然将那山上的一草一木都看成了晋军,作为前秦的皇帝,苻坚都如此害怕,更不用说前秦的士兵了,在前秦开始出现败势之后,大部分士兵就开始逃跑了 。
他们害怕晋军,尽管晋军在人数上远少于前秦,但战场上看的不仅仅是兵力,还有很多的东西 。
这一仗彻底浇灭了苻坚的信心,以至于在后来的战争中也没有恢复过来,等到前秦兵力在肥水北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谢玄就派使者对苻融说:“你们孤军深入,这样布阵的话,只能是长久之计,不能速战速决,时间长了对你们不利,不如让我渡河,咱们赶快决出胜负来 。”
前秦这边的将领不愿意让晋军渡河,而苻坚则坚持让他们渡河,还说让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给他们致命一击,很快就能获胜,而晋军岂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当苻坚下令士兵往后退的时候,朱序就在军中大喊:"秦兵败了” 。后面的士兵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只命令要后退,本来心里就七上八下,再听到朱序的话,自然就认为秦军真的败了,所以赶紧逃跑 。
后面一乱,前面的士兵也无心打仗,这给了晋军一个好机会,赶紧渡河然后攻打苻坚 。苻融在战斗中被杀死,而苻坚也中了流矢,诸军溃散,苻坚惨败 。
苻坚这才知道攻打东晋是一个多么错误的决定,才知道当初王猛的建议是那样的正确,他后悔没有听从王猛的良言,但是已经晚了,其代价是相当大的,不过两年,苻坚就被杀,北方重新乱了起来,而东晋经此一战有了数年的和平时期 。
“草木皆兵”这一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哪场战役?【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 草木皆兵出自哪本书】在我国,有许多成语和典故,其中“草木皆兵”和“风起云涌”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这两个成语来源于我国历史上一次非常著名的战斗,其中成语“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的恐惧和恐慌 。而“战战兢兢”就是听到风和鹤的叫声,都怀疑自己是在追兵,形容恐慌或者打扰自己 。中国古代历史上他们说的是什么战争?
其实这两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也是东晋延续的关键战役 。其中“凡兵皆兵”是指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国,于是秦王傅坚率军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和谢玄去迎接八万大军 。傅坚很嚣张,根本不重视晋军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先头部队在与金军的第一次战斗中就被击败了 。傅坚得知兵败,大惊失色,立即与傅融登寿阳城头,观察晋军渡河的动静 。傅坚望塔,见对岸晋营排列整齐,有晋兵来回巡逻,阵容齐整,威武有力 。
往远处望去,依稀不知有多少金将士 。其实山上没有晋兵,只是傅坚心虚,眼花缭乱 。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摇曳的植被就像无数的士兵在运动 。傅坚立即期待着认为金兵是一个强大的敌人,并后悔自己过于低估了敌人 。“风声鹤唳”是:秦王傅坚率领大军列阵与东晋作战,然后被击败,慌忙向后逃去 。他在逃的时候,傅坚的溃兵听到风声呼啸,以为是追兵的叫声,就不顾昼夜拼命逃跑 。
淝水之战对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稳定了东晋的统治,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的入侵,为江南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从长远来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延续和发展逃往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直接影响隋唐及此后其他大一统王朝的精神实质 。可以说,《淝水之战》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给了它在“五乱”之后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
关于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战役和草木皆兵出自哪本书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
- 形容时间过的快的成语30个,形容时间过得快的优美开头
- 形容人烧包是什么意思,山东烧包是什么意思
- 缝的组词组什么,编的组词
- 灯火什么什么的成语有哪些,灯火什么揉皱你眼眉
- 6像什么9像什么,6像什么数字图片
- 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太容易来的就不理睬歌词,为什么男人得不到的就更加爱
- 庖丁解牛成语翻译,庖丁解牛成语故事50字
- 翁牖绳枢 释义,翁牖绳枢的翻译
- 遑论怎么读什么意思,遑怎么读拼音怎么写
- 久的成语大全四个字,九的成语 开头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