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


孟母教子全文与解析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 , 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 , 很有贤德 , 是一位颇有见地 , 善于教子的女性 , 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 。下面我为您带来孟母教子全文与解析 , 欢迎阅读!
孟母教子全文与解析 篇1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 ,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 , 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 , 择邻处;子不学 , 断机杼”的传诵名句 , 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 , 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 , 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 , 为了光耀门楣 , 他抛妻别子 , 远赴宋国游学求仕 。但是 , 三年以后 , 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 。失去了丈夫的孟母 , 并没有气馁 , 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 , 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 , 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
孟子名孟轲 , 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 。《列女传》记载 , 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 。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 , 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 , 因此 , 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 , 踊跃筑埋” 。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 , 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 , 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 , 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
孟母决定搬家 , 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 。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 , 当时 , 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 。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 , 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 , 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 , 讨价还价 , 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 。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 , 这样下去 , 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 , 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 。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 。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 , 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 , 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孟母想 , 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 , 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 , 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 。母子搬迁到这儿后 , 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 , 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 , 演习礼仪 。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 , 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 , 随子思的弟子学习 , 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
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同孟母三迁一样是母亲教子故事的典范 。
孟子虽然天性聪颖 , 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 。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 , 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 , 贪玩的本性难移 , 有时就逃学 , 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 。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 , 孟母正在织布 , 知道他又逃学了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 , 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 , 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 , 若吾断斯织也!” , 教育孟轲 , 学习就像织布 , 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 。只有持之以恒 , 坚持不懈 , 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 , 才能成才 , 不可半途而废 。逃学就如同断机 , 线断了 , 布就织不成了 , 常常逃 孟轲幡然大悟 , 从此勤学苦读 , 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 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 , 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 。有一次 , 邻居家磨刀霍霍 , 正准备杀一只小猪 。孟子非常好奇 , 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 , 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 , 孟母就后悔了 , 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 , 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 , 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 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 , 行必果 。”
孟子娶妻以后 , 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 , 认为她太过倨傲 。有一天 , 天气十分炎热 , 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 , 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 , 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近来 。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 , 孟子异常生气 , 认为妻子行为放荡 , 不守礼节 , 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知道以后严厉斥责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 , 才能进去 , 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 , 是你先失礼节 , 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 。听了母亲的话 , 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 , 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 , 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 , 与妻子和好如初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 , 其识见令人敬仰 。
孟母对于家庭一生操劳 , 尽管孟子已经长大成人 , 但对孟子的教育和督促从来没有放松过 。在齐国 , 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 齐宣王虽然以年禄十万钟酬谢孟子 , 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 , 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 , 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 , 出嫁则从乎夫 , 夫死则从乎子 , 礼也 。今子成人也 , 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 , 吾行乎吾礼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 , 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 , 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 , 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
就在这个时候 , 为儿子倾尽毕生心血的孟母 , 在亲眼看着儿子成功的时刻 , 满怀着一个母亲成功的欢欣 , 一病不起 。在归葬故乡的途中 , 沿途经过的地方 , 无论民众官员 , 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 , 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
在山东邹城市北20里的马鞍山麓 , 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静穆庄严 , 时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这位伟大母亲的人们 。<p
孟母教子全文与解析 篇2
战国时的孟子 , 被后世人称为“亚圣” , 其地位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 。不过 , 如果没有孟母的苦心教导 , 这位“亚圣”恐怕难以取得后来的成就 。
孟子小的时候 , 有一天逃学回家 , 孟母正好在织布 , 见他逃学回来 , 就把布剪断了 , 她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 , 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 , 一断就成不了布 。你读书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 , 不然就像我剪断布那样前功尽弃 。”
我通过读这个故事 , 知道了名人和我们一样 , 小的时候也经常犯很多错误 , 不过他们在大人的指导下及时改正 , 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以后我要在老师的精心教导下好好学习 , 做事情不半途而废 , 坚持做完每一件事 。
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孟母是一个懂得教育方法的人 , 她知道孩子所处的环境就是孩子未来的生活方向 , 孟母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 。
孩子是喜欢模仿的 , 孟子曾经模仿别人跪拜、嚎啕大户;模仿商人鞠躬欢迎客人、招待客人、讨价还价 , 孟母发现这个问题 , 于是搬到学校 ,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
孟母三迁的启示: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小伙伴
孟母搬家是因为怕孩子跟着不好的朋友学坏了 。所以作为家长 , 也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小伙伴 。
例如 , 避免孩子与强势甚至霸凌的同学做朋友 。
近些年来屡屡在网络上曝光的校园霸凌事件也让我意识到 , 孩子的世界虽然单纯但是未必善良 。
所以孩子的同伴一定要有好的性格和品质 , 如果一个孩子在和你的孩子交往过程中 , 他总是让你的孩子感觉到不舒服 , 那么最好就远离这种小朋友 。
还有有恶习的孩子也要远离 。
孩子生来本是纯洁无邪的 , 只是因为在后天成长过程中 , 家庭教育及环境的影响 , 而导致有的孩子出现恶习 。例如偷东西、爱骂人打人、说脏话、干坏事等 。
在孩子没有完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之前 , 我们要尽量避免他们被有不良习惯的孩子感染 。
毕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为了孩子的成长 , 做父母的小心一点谨慎一点也是很有必要的 , 因为坏习惯的感染力比好习惯要大得多 , 而且一旦养成想改掉真的很难 。
关于孟母教育孟子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01、孟母教子的第一个故事:孟母择邻 。
孟子小的时候 , 父亲早早地去世了 , 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 , 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
孟母看到了:“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去住 。到了市集 , 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 , 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
孟母看到了又说:“这也不是我用来安顿孩子的地方!”于是 , 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 , 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 , 官员到文庙 , 行礼跪拜 , 互相礼貌相待 , 孟子见了 , 一一都学习记住 。
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用来安顿孩子呀!”
从这个故事中 , 我学到了育儿实际是安心之道 。要想安心 , 要不和环境做斗争 , 要不和自己做斗争 。所谓斗争就是管理情绪的结果 。
孟母看到孩子学哭丧行为有没有焦虑?我想肯定有 , 并且当时是在为丈夫守节 。
在过去判断一个女人重要品德是看守节的 。所以在个人名声和孩子成长之间争斗 , 她选择了孩子 。有了这个选择 , 才会做出搬迁行动 。
育儿的过程是观察孩子的过程 , 从观察中才能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
孟母看到孩子学习哭丧 , 也许会有焦虑 , 但是并没有选择和孩子较劲 , 你怎么能学习这些呢?
而是观察到孩子的行为背后 , 受到了哭丧的影响 。采取的措施给孩子换个环境 。
育儿是学习 , 实践 , 否定 , 再修正的过程 。
第二次搬家 , 观察到孩子学习屠宰猪羊 , 认识到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 这是认知的转变 。
孤儿寡母 , 搬家是耗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情 。为什么没有一步到位 , 是因为在实践中 , 领悟到近朱者赤 , 近墨者黑的道理 。
从孟母身上我明白:没有统一的育儿方法 , 只有不断的去实践 , 然后否定 , 再去修正 。
所以育儿的过程就是观察 , 自我反省的过程 。
我的两个女儿 , 性格完全不同 , 不能用同样的方法 , 需要因材施教 。
02、孟母教子的第二个故事:买肉啖子 。
孟子少年时 , 有一次东边的邻居杀猪 , 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居为什么杀猪?"孟母说:"要给你吃肉 。"孟母后来后悔了 , 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 , 席子摆得不正 , 我不坐;肉割得不正 , 我不吃 , 这都是对他(孟子)的胎教 , 现在他刚刚懂事而我却欺骗他 , 这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 。"于是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 , 以证明她没有欺骗 。
对于育儿 , 孟母不是高高在上 , 也是人 , 不是神 。孟母也会随口一说 , 猪肉给你吃 , 这非常正常 。
但是她及时反省了自己的行为 。外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外因 , 影响孩子一生的是言传身教 , 言行一致 。
学会的育儿道理:不做完美的父母 , 但是做觉察反省的父母 , 不怕犯错 , 及时修正错误就是合格的父母 。
我们若想让孩子爱学习 , 我们自己先爱学习 , 我们若想让孩子不吃零食 , 不看电视 , 我们自己先做到 。
当我们自己没做到 , 我们却要求孩子 , 孩子怎么可能听我们呢?当我们自己控制不住情绪 , 却要孩子好好说话 , 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
03、孟母教子的第三个故事:断机教子 。
孟母给孩子创造了学习环境 , 言行一致 。但是她明白 ,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 。依然在观察孟子的行为 。
孟子少年时 , 学习也不用功 。有一次放学回家 , 他的母亲正在织布 , (见他回来 , )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 , 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 , 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这样?”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 , 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 , 多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 , 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 , 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 , 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 , 自此 , 从早到晚勤学不止 , 把子思当做老师 , 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
孟母费了那么多精力选择邻居 , 自己也言行一致 , 付出这么多了 , 孩子还不用功 , 她肯定心中也非常恼火 。
但是她没有选择责骂孩子 , 而是管理了自己的情绪 。
让孩子看到不好好学习的后果 。孟子能够询问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 说明 , 她们平时关系还是比较好的 。
04、孟母教子的第四个故事:孟子休妻 。
孟子娶妻以后 , 对自己的妻子不喜欢 , 认为她太过倨傲 。有一天 , 天气十分炎热 , 妻子从田间劳作回家 , 进了房间就脱衣纳凉 , 正巧孟子突然推门进来 。看到妻子光着身子在房间里凉快 , 孟子异常生气 , 认为妻子行为放荡 , 不守礼节 , 当即就有了休妻的念头 。
孟母知道以后对孟子说:你进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屋里是否有人 , 才能进去 , 你没有敲门就推门而入 , 是你先失礼节 , 并不是你妻子的过错啊 。
听了母亲的话 , 孟子深感自己过于鲁莽 , 也惭愧于自己没有把所学应用于生活当中 , 自此对妻子芥蒂尽除 , 与妻子和好如初 。
孟母用家庭小事教育孟子“万事礼为先”的做人道理 。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上反省 , 自己做了哪些选择 , 让关系破坏 。夫妻矛盾 , 亲子对抗 , 婆媳矛盾就会减少很多 。
05、孟母教子的第五个故事:劝子远行 。
在齐国 , 孟子多次向齐宣王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 齐宣王虽然以年禄酬谢孟子 , 但是却不肯积极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他非常想去愿意采纳他政治主张的宋国 , 可是又担心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 。
孟母知道了儿子的心事 , 对儿子说:“故年少则从乎父母 , 出嫁则从乎夫 , 夫死则从乎子 , 礼也 。今子成人也 , 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 , 吾行乎吾礼 。
孟母的一席话把孟子的担忧和犹豫一扫而空 , 孟子随离家周游列国 , 受到了各国的空前欢迎 , 他的政治主张在许多诸侯国得到顺利推行 。
儿子能够实现梦想 , 孟母完成了作为母亲的使命 。带着成功的欢欣 , 一病不起 , 死无遗憾 。
在归葬故乡的途中 , 沿途经过的地方 , 无论民众官员 , 无不争向在路旁祭奠 , 表达对这位伟大母亲的尊敬和哀思 。
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 ,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 , 其实就是源于这样一位陪伴孩子成长的母亲 。
当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 , 不再需要父母过多的操劳 , 我们必须接纳现实 , 放下控制 , 让孩子活出他生命状态 , 我们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
孩子有忧愁的时候 , 我们能够排忧解难 , 当孩子有梦想的时候 , 我们不拖孩子的后退 , 让孩子展翅飞翔 。
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孟母克勤克俭 , 含辛茹苦 , 坚守志节 , 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 , 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 , 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 。
后人把她与“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 , 列为母亲的典范 , 号称中国“贤良三母” , 而且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
仉氏 , 生卒年不可考 , 孟子的母亲 , 战国时人 , 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子三岁丧父 , 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 , 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 , 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
扩展资料:
孟母教子的影响颇为深远 , 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 , 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 , 刘向的《列女传》中 , 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 , 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
孟母是位伟大的女性 , 她克勤克俭 , 含辛茹苦坚守志节 , 抚育儿子 , 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 , 数十年如一日 , 丝丝入扣 , 毫不放松 , 既成就了孟子 。
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 , 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 , 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
谁是孟母的典故孟子的母亲 , 世人称她孟母 。
Mencius'mother is called Mencius' mother by the world.
孟子小时候 , 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 , 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 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
When Mencius was a child, he lived very close to the cemetery. Mencius learned something like worship and played funeral games. His mother said, "This place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to live in."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 , 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
So he moved his family to the market, and Mencius learned something to do business and slaughter. The mother thought again, "This place is still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to live in."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
He moved his family to the school palace. Mencius learned the courtesy of bowing and retreating in court.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等孟子长大成人后 , 学成六艺 , 获得大儒的名望 , 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
Meng Mu said, "This is where the children live." It's here to settle down. When Mencius grew up, he learned six arts and gained the reputation of Confucianism. The gentleman thought that this was the result of Mencius'gradual education.
扩展资料:
成语故事:
战国的时候 , 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 , 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 , 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 , 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 , 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 , 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 , 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 , 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 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 , 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 , 他们又搬家了 。
这一次 , 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 ,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 , 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 , 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孟母戒子中孟母是个怎样的人?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 , 她克勤克俭 , 含辛茹苦坚守志节 , 抚育儿子 , 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 , 数十年如一日 , 丝丝入扣 , 毫不放松 , 既成就了孟子 , 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 , 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 , 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
扩展资料
孟母(公元前392年-公元前317年) ,  孟子的母亲仉氏 , 战国时晋国(山西省)人 , 以教子有方著称 。孟母克勤克俭 , 含辛茹苦 , 坚守志节 , 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后人把孟母与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徐母、“精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列为母亲的典范 , 号称中国“贤良三母” , 孟母位居“贤良三母”之首 。
孟母去世后 , 与孟子的父亲合葬于邹城北25里的马鞍山麓 , 后人认为孟子成名 , 是孟母三迁教子之功 , 故林地称“孟母林” 。在孟子故里邹城市 , 至今仍保留着马鞍山孟母墓、凫村孟子故居(建国后划归曲阜)、孟庙内孟母殿、庙户营三迁祠(孟母三迁祠)等祭祀孟母的地方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母
【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关于孟母和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 , 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