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母三迁ppt课件


孟母三迁的意思解释孟母三迁释义:形容家长为教育子女,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所花的苦心 。
孟母三迁,汉语成语,拼音是mèng mǔ sān qiān,即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出自《孟子题辞》 。
“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 [2] 。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 。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 。“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
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三迁的典故如下:
据记载,孟子在年幼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最开始的时候,孟子与母亲就住在墓地不远的地方,孟子就与周边邻居小朋友玩乐,由于居住在墓地旁边,这周边的小朋友整日就模仿大人跪拜和哭丧、办理丧事之类的游戏 。
孟子的母亲发现后就起了搬离这个地方的念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于是孟子就跟随母亲搬到了集市,来到一个屠宰牲口的地方住了下来 。
到了这里后,小孟子又和邻里的小朋友玩起了做生意、屠宰牲口的游戏 。他的母亲知道后又很不愉快:“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这样的即使环境也不利于孩子成长!”
于是母子俩又搬家了,这一回他们搬到了一个学校旁边,附近还有寺庙 。在这里,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学礼仪,声乐、射艺等等 。
每月夏历初一,就有不少官员到文庙里来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每次见到此情形便默自模仿,便记在了心里 。孟子的母亲看见后,高兴地点头道:“这才是我儿子应该待的地方,便在此地长期定居了下来 。”
孟子在这个环境里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许多文明礼仪,通过日积月累,他的言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孟母心里十分高兴 。后来孟子成为一位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这与孟母早期的影响和选择的生活学习环境是分不开的 。
《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那么《孟母三迁》原文及注释分别是怎样的呢?以下仅供参考!
《孟母三迁》
朝代:两汉
作者: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 。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
【注释】
舍:家 。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
处子:安顿儿子 。
乃:于是,就 。
嬉:游戏,玩耍 。
贾(gǔ)人:商贩 。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
徙:迁移 。
【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母三迁ppt课件】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
徙居:搬家 。
及:等到 。
大儒:圣贤 。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
揖:作揖 。
遂:最后 。
市:集市 。
居:家 。
卒:最终,终于 。
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三迁讲的是一开始孟子与母亲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学了一些祭拜之事 。孟母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便带着孟子搬家到了一处集市旁,但孟子又学着人家吆喝和做买卖 。于是孟母又搬家到了一处学堂旁,最后定居下来,孟子便学着先生读书 。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的故事 。
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子小的时候与母亲住的地方与墓地离得很近,于是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这个现象之后,就说道:“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孟母便带着孟子搬家了 。
孟子的妈妈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搬到集市居住之后,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吆喝、一会儿讨价还价的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他们又进行了搬家 。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并且跟着先生一起学习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的寓意
“孟母三迁”是指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多次搬家,煞费苦心,现在用来指父母的用心良苦,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 。现在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的三迁是什么?1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2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 。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 。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1] 仪 。”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
3断织喻学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
4杀豚不欺子
孟子小时候,看见邻家杀猪 。孟子问他的母亲说:"邻家杀猪干什么?"孟子的母亲说:"想给你吃 。"马上母亲就后悔说错了话,自己对自己说:"我怀这个孩子的时候,坐席摆得不端正我不坐,切肉切得不正我不吃,这是胎教 。现在孩子正好有知识我就欺骗他,是在教他不诚实!"孟子的母亲就买了邻居家的猪肉来吃,证明她没有欺骗孟子 。
5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 。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 。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
6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拓展资料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 。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
孟母三迁是什么意思孟母三迁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
汉赵岐《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 。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
启发:
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成长和生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现代的人们不仅要求高品质的物质生活,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给人很多的思维.在个人空间,在居住方面,在社交圈里.在生活中,环境造就人才,环境也淹没才人 。
环境重要,比如把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交给一只狼去抚养,婴儿长大后就具有狼的很多生活习性 。社会环境与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很大关系 。
扩展资料:
大概是讲:
孟母的家原来在学校的旁边,孟子每天放学后,晚上还可以到学校里去找老师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孟母决定搬家 。她搬到了一个菜市场的旁边,这样孟子上学就远了,每天上学之前和放学之后都要从菜市场里穿过 。
邻居就问孟母,你为什么要这样呢,孩子离学校又远了,原来在学校附近多好啊,随时都可以找到学校的先生 。孟母说,不能那样,孩子整天泡在学校,读死书,不知道社会,不知道真实的生活,变成一个书呆子,是不行的 。
这样又过了几年,孟子都快毕业了,孟母又决定搬家 。这次,她搬到了村边的一个坟地旁边 。别人又不理解,对孟母说,你为何要这样呢,孩子整天看到那些吹吹打打送葬的人,对他好吗?
孟母说,孩子已经长大了,就要走上社会了,住在这儿是让他知道人生是很短的,最终都会死去的,这样才能让他珍惜生命,以后才能不浪费时间,做更多的事情 。
关于孟母三迁和孟母三迁ppt课件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