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蜀国被谁灭的 蜀国是被谁灭亡的


历史上蜀国被谁灭的?三国时期,蜀国是在公元263年被司马昭所灭 。263年,魏国丞相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平蜀汉,与蜀汉大将军姜维发生拉锯战,魏军被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大军的锋芒,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蜀汉被魏所灭 。
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 。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 。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 。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
蜀国灭亡原因:
蜀汉后期,姜维的北伐使得蜀汉国力耗损巨大,宦官黄皓、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老臣张翼都开始反对姜维北伐,姜维感到压力巨大,不敢回成都,就在沓中屯田,储备军资,继续打算北伐 。而另一方面,诸葛瞻等人也想除去黄皓,但因刘禅十分宠信黄皓而无能为力 。
景耀六年(263年),姜维得到钟会治兵关中的消息,上表刘禅调遣张翼、廖化驻守险要,但黄皓听信鬼神之说,告诉刘禅敌人不会来,蜀汉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 。
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一方面调阎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议 。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 。而姜维接到刘禅的敕令后,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自此,蜀汉彻底灭亡 。
蜀国是怎么样灭亡的?三国魏景元四年(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征西将军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一举攻灭蜀国的著名作战 。
景元三年,总揽朝政的大将军司马昭制定先灭蜀再顺江灭吴的战略,任命司隶校尉钟会为镇西将军前往关中整军备战 。四年八月,魏军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以廷尉卫权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 。
蜀汉派右车骑将军廖化率军往沓中增援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等前往阳安关口拒守 。令汉中诸将放弃汉中外围据点,收缩兵力退保汉城(今陕西勉县东)、乐城 。
由于蜀军未对咽喉险道斜谷、骆谷、子午谷严加防守,被魏魏兴太守刘钦占领 。钟会遂几路并进,直入汉中,留2万人围汉、乐二城,自率主力直下阳安关口,斩蜀将傅佥,收降蒋舒,继克关城(今陕西阳平关),长驱南下 。
姜维知汉中难保,急摆脱邓艾,退往阴平,为抢先占桥头(阴平东南)的诸葛绪所阻 。姜维佯作向北欲绕道而东,诱使诸葛绪离开桥头向北堵击时,姜维乘机迅速通过桥头,与廖化、张翼等合兵,据守剑阁 。邓艾进至阴平,欲与诸葛绪合兵南下 。诸葛绪不从,领军东向靠拢钟会 。钟会欲专军权,诬告诸葛绪畏敌不前,将其押回治罪,随即统领大军南下,被姜维阻于剑阁 。魏军因军粮不继,钟会准备退兵 。邓艾上书建议,出奇兵从阴平经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涪县(今四川绵阳东),袭取成都 。
十月,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有时用毡裹身滚下山坡,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 。继派其子邓忠等进攻退守绵竹的蜀将诸葛瞻,与战失利,邓艾乃亲临督战,遂克绵竹,斩诸葛瞻 。然后,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 。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决定向邓艾请降 。姜维惊悉绵竹失守,恐腹背受敌,即引军退至巴西境,至郪县(今四川射洪西)时,奉刘禅之命,往涪投降钟会 。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 。
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蜀国被谁灭的 蜀国是被谁灭亡的】1.【国力贫弱】蜀国人口百万,三国中实力最小,虽然益州从区域上来说是当时汉末十三州中最大的州之一,而且地势也是最为险要的,但蜀汉政权的实际统治区域却就只有这一个州 。当时东吴政权占有东南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个州,而曹魏政权则拥有中国北方的九个州,所以蜀汉政权实际上是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 。
2.【征战不息】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年征战不仅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让蜀国的人力和物力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小国与大国去拼消耗,损耗了蜀汉有限的国力,造成兵疲民困的局面,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进程 。
3.【人才匮乏】蜀国成为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方,人才匮乏也是蜀国颓败的原因之一 。刘备将死之际把蜀国和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而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因为他唯恐别人做不好 。他不相信别人,不能放手让别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 。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 。在诸葛亮和五虎大将死后新一代的文臣武将没能成长起来,唯一能拿出手的姜维独木难支 。
4.【宦官专政】诸葛亮死了之后,刘禅完全不理朝政 。这也给了宦官黄皓机会,他开始结党营私,一手遮天 。姜维听说了魏国将要攻打蜀国的消息,就急忙上书后主刘禅,希望他能做好准备,但由于黄皓的阻止,刘禅并没有听取姜维的建议 。
5.【战略错误】联吴抗曹一直是蜀国的方针 。曹魏在出征蜀汉之前大造声势要出兵东吴,就是怕东吴支援 。东吴屯驻重兵在蜀吴的边境,蜀过将领罗宪以东吴要坐收渔翁之利而一直拒绝他们入境参战 。
蜀国怎么灭亡的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 。263年,曹魏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分东、中、西三路进攻汉中 。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魏军不能前进 。邓艾遂率精兵偷度阴平攻占涪城,进逼成都 。蜀汉后主刘禅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蜀汉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的统一战 。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其中,魏国自明帝曹睿死后,齐王曹芳为帝,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 。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并经过几次废立皇帝事件,准备代魏自立;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继续曹操的办法,推广屯田,并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 。相比之下,蜀国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及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了国力 。特别是后主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 。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 。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
这样,在三国中,司马氏掌政下的魏国,势力最强,具备了灭吴、蜀,统一天下的条件 。
魏元帝曹奂景元三年(262年),执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国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灭东吴的方针 。为此,魏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作伐蜀准备 。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国 。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作好防备 。但昏庸的后主只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则相信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刘禅信以为真,把姜维的建议,置之脑后,连群臣都不让知道 。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甘松(今甘肃迭部县东南)、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今陕西眉县南)、骆谷、子午谷(在今陕西西安南),进军汉中 。
蜀国后主见魏军真的来攻了,才仓卒应战,忙遣右车骑将军廖化率一支人马往沓中,增援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和辅国大将军董厥率另一支人马到阳安关防守汉中的外围据点 。
这年九月,魏军三路大军发起进攻 。在东南,钟会的主力部队三路齐进,而这时刘禅却不等援军到达就敕汉中各外围据点的蜀军撤退,魏军在没遇抵抗的情况下,迅速进入汉中,并随即进逼阳安关 。蜀阳安守将傅全,坚守苦战,旋因部将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魏军进占阳安关后,又长驱直入,进逼剑阁(今四川剑阁县西),威胁蜀都城成都(今四川成都) 。
与此同时,邓艾率领的西路魏军也展开攻势,使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 。姜维获悉魏军进入汉中的消息,就虑及阳安关有可能丢失,剑阁孤危,遂引兵且战且退,企图移向剑阁 。但是诸葛绪率领的中路魏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 。姜维为调开桥头魏军,乃引军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西南)绕到诸葛绪后侧,攻击魏军 。诸葛绪深怕自己的后路反被切断,忙命魏军后退15公里 。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桥头 。当诸葛绪觉察自己上当时,蜀军已远远离去,追赶不及了 。姜维从桥头至阴平,续向南撤退,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国援军会合,时已获悉阳安关口丢失,遂退守剑阁 。
不久,邓艾率军抵达阴平,他挑选精兵,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避开剑阁,直取成都 。诸葛绪以邀击姜维为己任,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 。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
随后,钟会率军进向剑阁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比深,易守难攻,但又是通往成都的通道 。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 。钟会屡攻不下,不久魏军因粮食不继,军心动摇,遂有退军之议 。魏军伐蜀之战,曾一度顺利进展,并切断了蜀军主帅姜维的退路,灭蜀之举,指日可成 。但由于诸葛绪的失策中计,姜维顺利通过桥头,凭险守剑阁,阻挡了魏军的攻势,使之面临粮尽退军、前功尽废的情形 。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 。……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 。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
从阴平到涪,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不过也因此之故,蜀国没在此设防 。这年十月,邓艾率军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 。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 。”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 。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邓艾率魏军乘胜进攻涪城 。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 。诸葛瞻督诸军至涪城停住 。及战,魏军破蜀军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今四川绵竹),列阵待艾 。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玡王 。”诸葛瞻怒斩使者 。邓艾即遣其子邓忠及司马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 。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扬言欲斩邓忠、师纂,命之再战 。二将急忙重新上阵,结果大破蜀军,临阵斩诸葛瞻及蜀尚书张遵等人 。就这样,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
蜀国的兵力多在剑阁,成都兵少,实际上无防守可言,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慌作一团,不知所措 。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 。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 。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之 。这年十一月,刘掸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 。魏军占领成都 。
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后主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乃引军东入巴中(今四川巴中) 。钟会率魏军进至涪城,遣将追赶姜维 。姜维退到都(今四川广福) 。旋接后主赖令,姜维乃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戈放甲于钟会军前 。魏灭蜀之战结束 。
蜀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蜀国灭亡的原因:\x0d\x0a一、三大军事惨败使蜀国大伤元气众所周知,在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登上汉中王的宝座时,蜀国可以说达到了鼎盛时期,“东西两川,民安国富,田禾大成”,(1)且又拥有荆州这个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镇守荆州的关羽刚愎自用,爱好虚名,目空一切,“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完全忘记了诸葛亮要他铭刻在心的“东和东吴,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身首异处 。这无疑给蜀国一个沉重的打击 。“尔者,荆州覆败,大臣失节,百无一还” 。这句话虽然出自反将孟达之口,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蜀国惨败之状况 。可以说,荆州的失守,关羽的败北,让蜀国大伤元气,如患重病,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到当初的强盛局面 。按理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一次战败,损兵折将,失地丢城,并不能直接威胁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只要不重蹈覆辙,还是完全有可能再恢复过来的 。然而,对于蜀国来说,事情却偏偏不是这样!荆州失守、关羽父子被害,成了其命运恶性循环的开端 。为了一雪荆州被夺之耻,一报关羽父子被害之仇,刘备拒听群臣苦谏,在“章武元年秋八月,起大军至夔关,驾屯白帝城”,挑起了违反隆中决策的吴蜀夷陵之战 。可是,这次大规模的战争,却又以蜀国的惨败而告终 。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余里,让蜀国70多万大军灰飞烟灭,刘备也因羞愤致疾,不久病逝 。不言而喻,这次军事上的惨败,大大削弱了蜀国的国力,让蜀国从此病入膏盲,为它的灭亡奠定了基础 。难怪诸葛亮在得知刘备连营七百余里必将兵败时,仰天长叹:“汉朝气数休矣!”本就国力薄弱的蜀国,在遭受荆州、夷陵两次军事惨败之后,在诸葛亮的经心治疗下,对内约束百官、修明法制、齐和人心;对外派遣使者,与东吴释怨归好,迅速瓦解魏、吴联盟,减轻了来自境外的威胁,又经“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平定南方,使蜀国又曾一度呈现出相对繁荣的景象 。“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 。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傲,财盈府库 。”可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骨之重,诸葛亮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战 。第一次北伐,声势十分浩大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不战而叛魏归蜀,一时之间,关中震动,慌得魏明帝亲临长安督战 。但是,在即将乘胜前进时,诸葛亮却错用了“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 。结果,被魏军杀得几乎全军覆没,并失去了北伐进军的咽喉要道——街亭,迫使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与其说,荆州失守、夷陵战败让蜀国大伤元气的话,那么,街亭之失对于国力刚有所恢复的蜀国来说则是致命的一击,它让诸葛亮苦心经营的一点成绩瞬间化为乌有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失守的消息后曾跌足长叹:“大事去矣!”因为,他知道,这对国力贫弱的蜀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以说,街亭之战奏响了蜀国灭亡的哀乐!\x0d\x0a二、穷兵犊黩武使本就弱小的蜀国国力耗尽 。失去荆州以后,蜀国的面积大大缩小,仅相当于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人口也只有魏国人口的八分之一、吴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重大军事行动的惨败,人力、物力损失惨重 。所以,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罢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面对这种“危急存亡”的局面,诸葛亮认为,蜀国不能像魏、吴两国那样把守关隘,固守基业,把重点放在积蓄力量上,以待天下形势改变,从中取利 。因为,弱小的蜀国“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于是,哪怕是在街亭失守之后,诸葛亮仍然坚持不懈地北伐,而在其死后,继其大任的姜维依然如此 。这样以来,他们就把蜀国拖人了战争的苦海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他们非但没有取得尺寸之功,反而让蜀国的人力和物力在战争中一点一点地消耗殆尽 。“经其野,民有菜色”,这句话真实地反映了连年征战对蜀国国力的损耗 。尽管在北伐的间隙,诸葛亮也曾采用兵员轮换制和屯田制,“积草屯粮,存讲阵论武,整治军器,存恤将士”,但那毕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每次征战在人力、物力上的损耗,反过来又影响和削弱着下一次征战的战斗力,乃至战争的结果 。这样,恶性循环,直至国力耗尽 。如果,在街亭战败之后,诸葛亮停止北伐,按照内修政理的方针,让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广泛屯田,发展生产,那么,蜀国或许还能够重新兴旺发达起来,至少不会那么快就走向灭亡 。因为,此前刘璋掌管西川大权时就是最好的例子 。虽然刘璋暗弱无能,但由于西川远离战争,再加之“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 。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所以,“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作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没有一点衰亡的迹像 。若不是刘璋自引刘备入川,相信西川依然会自成一国,不为它国所灭 。因此,笔者认为,蜀国灭亡的原因,与其连年征战,穷兵犊武,把国力耗尽不无关系 。\x0d\x0a三、不用“人谋”和“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 。上面已经说过,重大军事上的惨败和穷兵黩武是蜀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然而,造成军事惨败和穷兵黩武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蜀国政治集团和主要将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 。这里先简要谈一下“人谋” 。在整个《三国演义》中,甚至可以说,在历朝历代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人谋”总是起着无法形容、无法估计的作用 。“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由此可见“人谋”的重要性 。而“人谋”又恰好渗透于蜀国的每一个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左右着它的成败,也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变数 。细读《三国演义》可以看出,荆州的失守、夷陵的惨败、街亭的战败,以及此后的连年北伐、耗尽国力,无不与主帅不用“人谋”和“人谋”的失策有着重要的关系 。先说荆州失守,与关羽的无谋,至少说没用“人谋”不无关系 。如:在关羽得了襄阳之后,随军司马王甫曾谏他,让为人忠诚廉直的前军都督粮料官赵累代替平生多忌而好利的潘浚来总督荆州,可是关羽没有听劝,结果潘浚总督不力丢失荆州,以致关羽事后悔恨地对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曰果有此事!”当然,荆州失守,与刘备、诸葛亮的没用“人谋”有着直接的关系 。就关羽的为人、能力、智谋来说,让他独挡一面、镇守军事重地——荆州,是不十分明智的,至少应派一位能对他施加影响的智谋之士加以辅佐 。然而,刘备、诸葛亮却没有想到这一点,他们太过于相信关羽的能力 。直到从荆州来报说,东吴向关羽求婚被关羽拒绝时,诸葛亮才顿悟:“荆州危矣!”正要让人替回关羽时,却已传来荆州失守的消息 。可以说,任用关羽镇守荆州,是刘备、诸葛亮在“人谋”上的失策 。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在“人谋”上可以说是一错再错 。当“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的噩耗传来时,“玄德听罢,大叫一声,昏绝于地”,从此便义气用事,乱了方寸,不用“人谋”了 。如果,在荆州失守之后,刘备能听信诸葛亮、赵云等人“先公仇而后私仇,以天下为重”的良苦劝告,不去伐吴,或者去伐而后接受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的求和条件,退兵继续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那么,蜀国也不致于遭受夷陵之惨败 。不用“人谋”或在“人谋”上的失策,在刘备死后依然时常出现 。蜀国初次北伐时,作为一生行事谨慎的诸葛亮,拒听大将魏延“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曰,可到长安 。夏侯茂若知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 。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 。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的行军建议,从而错失良机,虽屡次北伐,皆无功而返 。不仅如此,他还错用马谡而失街亭,知黄皓奸佞而留后患,明知北伐逆天时不可违而违之,等等 。这些不用“人谋”或“人谋”上的失策,为蜀国的灭亡增添了许多变数 。\x0d\x0a四、人才的匮乏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古往今来,无论治理国家还是战场撕杀,无不需要人才 。没有治国安邦、竭力相辅的良臣,国家恐难以兴旺;没有万夫不挡、能征善战的勇将,战场恐难以取胜 。因此,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 。基于此,笔者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其人才的匮乏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众所周知,在魏、蜀、吴三国申,蜀国的人才是最少的 。在刘备未死之前,武不过关、张、赵、马、黄,文不过诸葛亮、庞统和法正,而庞统和法正并没建立什么功业就已去世 。待到刘备死后,北伐中原时,“五虎上将”仅有赵云一人,且己年老 。因此,诸葛亮在北伐用兵上,时常感到捉襟见肘,无人可用 。正如他在《后出师表》中所表奏的那样:“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 。臣自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伤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而且这些仅有的一些人才“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并己随着连年征战而死去,直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窘况 。然而,造成蜀国人才匮乏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等蜀国政治集团不注重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蜀国对人才的培养几乎只字未提 。尽管诸葛亮在收姜维时声称自己“自出茅庐以来,遍寻贤者”,但是,由于蜀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老百姓哪里会有休养生息的时候,政府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根本不太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无疑就会造成人才的匮乏 。另外,不敢大胆提拔使用人才,也是蜀国缺乏人才的一个原因 。在街亭失守之后,由于担心其他人不像自己那样尽心尽力,所以,“事无俱细,咸决于亮”,军中凡是二十以上的处罚都由诸葛亮亲自审批 。这样以来,就让那些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人不能干事,自然也就不能在干事的过程中发现人才,锻炼人才,从而提拔使用人才 。缺乏人才,没人才可用,何谈治理国政,何谈战无不胜?假如在街亭之战中,有庞统、法正那样的智谋之士亲临战场指挥,有关羽、张飞那样的猛将领兵拒敌,蜀国焉能战败?假如“五虎上将”不死,在北伐中诸葛亮又岂能因蜀中无人可敌魏将张合而去设计杀之!因此,蜀国人才匮乏、后继无人是其灭亡的又一原因 。\x0d\x0a五、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刘备虽然有夷陵之败的历史,有“人谋”上的失策,有义气用事的教训,但作为“世之枭雄”,他有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有招揽人才的本领,有识人善任、广纳雅言的胸怀 。所以,刘备在世之曰,蜀国兵精粮足、国旺民富 。可是,刘备死后,其子刘禅却百无能事 。当得知魏国起五路大军攻打蜀国时,他惊惶失措,不\x0d\x0a知该如何是好,直到亲临相府拜见诸葛亮后,才气定神闲 。虽然刘备临终遗诏与他,要他“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但他还是不如刘备那样信任诸葛亮 。在诸葛亮第三次兵出祁山时,他听信谣言,下诏招回诸葛亮,让诸葛亮功败垂成,就是最好的例子 。由于他不理朝政,诸葛亮在前方打仗总有后顾之忧 。既操劳军事又操劳国事,即使是铁人又岂能长久!在诸葛亮死后,整曰只“溺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图欢乐”,连诸葛亮尚不太信任的刘禅,又岂能信任“继武侯之事、任大职重”的姜维 。姜维虽九次北伐,却无寸功,最后为避杀身之祸,又不得不到沓中屯田 。在这种情况下,“贤人渐退,小人曰进”,“入其朝,不闻直言” 。直到魏国发兵来伐,他仍无半点忧国忧民之心 。非但不急招姜维等出兵拒敌,反而听信一巫师之言坐以待毙;那边姜维仍在与敌人激战,扼守要道,这边他已出城纳降 。有如此昏庸无能的帝王,蜀国岂能不灭亡!正如司马昭所言:“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蜀国灭亡的外因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诸因素发展变化国力削弱的结果 。但是,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又无不与其外部环境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笔者看来,蜀国灭亡的外因无非是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和魏国实力的雄厚 。\x0d\x0a六、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让蜀国孤立无援如果说蜀国没有外援,那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孙、刘联盟一直维持到蜀国灭亡 。那么,为什么还要说蜀国孤立无援呢?因为,孙、刘联盟是建立在以维护各自利益基础上的,一旦无损自身利益,或者与自身利益不大,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而使这种联盟失去了它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中写道,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荆州,想一举消灭刘备、孙权,统一江南 。刘备兵败当阳,退守夏口,只仰仗刘表之子刘琦的一点兵力,可以说,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就建议刘备联吴抗曹 。此时的孙权,鉴于曹操势大,在鲁肃等人的劝说下,也想联合刘备,抵抗曹操 。于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两家就建立了联盟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两家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建议刘备先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继而再统一中原 。所以,刘备的第一个军事目标就是先拿下荆州 。而东吴孙权也对荆襄虎视眈眈,早就想据为己有 。于是,荆州就成了两家矛盾冲突的焦点 。只不过,在赤壁战前,这个矛盾冲突被与曹操的矛盾冲突所取代,暂时搁置在一边 。“赤壁大战之后,北方战事趋缓,孙、刘两家开始为荆州不断扯皮 。鲁肃一讨荆州,刘备推之于刘琦;二讨荆州,刘备又推之于借;三讨荆州,刘备痛哭,鲁肃又空手而回 。虽然如此,只因鲁肃和诸葛亮都清楚,荆州是孙、刘联盟的基础,失去这个基础,孙、刘联盟就会荡然无存 。因此,在鲁肃和诸葛亮两人的努力下,两家并没有因此而交恶,也就是说,虽各怀戒心,孙、刘联盟并没破裂 。但它的真实性己不复存在 。《中庸》云:“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 。”孙、刘联盟的建立主要归功于鲁肃和诸葛亮,在鲁肃病死,诸葛亮又离开荆州后,终于出现了“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的局面 。关羽和陆逊都不懂荆州之于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他们便以关羽被杀、荆州失守为代价,撕裂了孙、刘联盟,揭掉了孙、刘联盟虚伪的面纱 。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外交策略也被彻底破坏 。此后,尽管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刘联盟得以恢复,但是彼此之间的合作再也难以回到当初 。诸葛亮几次出兵北伐,约吴国共同伐魏,吴国皆从自身利益来考虑不欲出兵,即使碍于两家联盟之面出兵,也是不尽力攻打,以致于蜀国北伐,基本上是单兵作战 。比如:东吴黄龙元年,后主刘禅依诸葛亮之言,“令太尉陈震,将名马、玉带、金\x0d\x0a珠、宝贝,入吴作贺”,并求孙权“遣陆逊兴师伐魏” 。可是,陆逊却说:“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 。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 。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由此可见东吴结盟的真实目的,以及孙、刘之间的诚信度 。正如司马懿所言:“孔明尝思报夷陵之仇,非不欲吞吴也,只恐中原乘虚攻彼,故暂与东吴结盟 。陆逊亦知其意,故假作兴兵之势以应之,实是坐观成败耳 。”这种联盟,有名无实,让魏国只防蜀而不防吴,从而增加了诸葛亮北伐的难度,减少了成功的几率 。假如,孙、刘联盟牢不可破、固若金汤,同时出兵伐魏,并力攻曹,司马懿哪怕有天大的本领,恐怕也难以首尾相顾 。所以说,孙、刘联盟的不实,成了蜀国灭亡的外部因素 。\x0d\x0a七、魏国的强大也是蜀国灭亡的原因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综合实力最为雄厚,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 。据史料显示,其国土面积最大,占据中原,拥有司、豫、究、青、徐、凉、雍、翼、并、荆、扬等州 。其中凉州戊己校尉守护西域;幽州的边境达到辽东;南部诸州基本上是依秦岭、淮河分别与蜀、吴相连 。其人口最多,是蜀国的8倍,拥有66万余户,440余万人 。在占有国土面积和人口优势的情况下,在经济上,魏国从曹操时便开始采用屯田制,大力发展经济,以充实府库,保证了战时物资的充足 。在军事上,魏国拥有雄兵百万、战将千员,虽屡屡遭受蜀、吴两国的侵扰,但它的根本战略还是“分命大将据守险要,养精蓄锐”,以期吴、蜀两国自相残害,从中取利,从而在军事上保存了实力 。在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上,魏国先后发布“唯才是举令”,选拔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比如曹操“兴设学校,延礼文士”,重用那些骂过他的人 。政治、军事、经济、人才等方面的得力措施,让魏国雄据北方,坐扼中原,幅员辽阔,民富国强,人才辈出,十分兴旺发达,从而为消灭蜀、吴,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备了充足的条件 。自古以来,实力雄厚者,都是最终的赢家 。魏强而蜀弱,魏国灭掉蜀国也是自然之理 。因此,蜀国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缘于魏强而已弱 。总之,蜀国在军事上的惨败让其大伤元气,连年穷兵黩武又使其国力耗尽,“人谋”的失策导致错误接二连三,影响深远,人才的匮乏使其失去了生存的根源,再加上孙、刘联盟的有名无实,魏国实力的强大,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
蜀国是怎么灭亡的?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历来对姜维的北伐贬多褒少,像《三国演义》篇末的长诗就有“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勋劳”之说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他的评价并不高,说他是“玩众黩施”,也就是浪费人力物力的意思,而《资治通鉴》的评注者胡三省更是斥责姜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姜维的北伐极大地消耗了蜀汉的财力物力,致使日后被魏军一攻即亡 。历史上的姜维是象后人所评价的“粗有才略,穷兵黩武”的人吗?先让我们来仔细的看一看姜维的北伐 。历史上姜维一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而不是演义所说的九次 。其中胜利五次,相持四次,兵败两次 。战线已从孔明时的五丈原、子午谷推进到金城、芒水及渭水南岸 。以当时魏蜀的实力来看,能做到如此已经很不易了 。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如果说这是错的话,那么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错误而已 。(实际上这种战略也是完全正确的)况且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独力支撑,他身边可以称之为将的也只有夏侯霸一人而已 。通过11次北伐,将曹魏遏止于秦岭一线,使其在30年里没有对蜀汉发动一次进攻,并且一直处于战略防守,实在难能可贵 。有一种观点,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 。只需死守消耗魏军,不至于过早被灭亡 。其实这种观点实在是大错特错 。东晋桓温就凭七千士卒收服了西蜀,更不要说孟昶“十七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人是英雄”了 。况且诸葛亮死后,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受刘禅宠爱的宦官黄皓最为突出 。董允在世时,每见黄皓必怒斥之,所以黄皓不敢太过张狂 。董允过世,姜维曾想出去黄皓,但为刘禅所阻 。而黄皓也因此忌恨姜维,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而由黄皓的亲信阎宇来替代,然后加以谋害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使司马昭叹日:“姜维屡犯中原……是吾心腹之患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指责他呢?公元263年,钟会,邓艾领大军征蜀 。由于后主听信师巫之言,不肯按姜维之言派廖化守阴平、张翼守阳安,只在宫中饮宴欢乐,而黄皓竟隐匿告急文表(此人后被凌迟真是死有余辜),致使汉中天险被钟会一攻及破 。汉中已失,姜维采取廖化的建议合兵一处,死守剑阁天险 。可惜他没有听从董厥之言派人回守成都 。不过他也无人可派 。自己这大将军都只能在沓中避祸,何人又能在朝中调动兵马?可惜呀可惜,夏侯霸死的早了一点,要不然……钟会十六万大军在姜维八万蜀军的坚守下,寸步难进 。就在钟会几乎想要撤军的时候,素有胆略的邓艾偷渡阴平得手,在江油收降马貌之军,绵竹击败诸葛瞻的部队后,顺利进至成都城下,刘禅当即投降,使得姜维在剑阁死守的努力化为泡影 。《晋阳秋》的作者孙盛指责姜维应该在邓艾奇袭江油、绵竹的时候迅速回兵成都,保卫成都,不该坐视蜀汉灭亡 。我认为这个指责太过牵强 。绵竹一破,天险已失,姜维此时撤保成都无异于自掘坟墓 。况且成都投降之后,姜维才知道情况,如何能撤兵回救呢?应该受到指责的是那个江油守将马貌和死后赢得忠烈之名的诸葛瞻 。邓艾出摩天岭时不过两千疲惫之师,江油守将马貌只需略有提防或束兵严整,邓艾必死无葬身之地 。再说诸葛瞻,他不仅没有继承孔明的谨慎的优点,而且不识兵法 。当江油城破后,他应该是据险死守,坚壁清野,根本不该迎战邓艾,也无须向东吴求救 。只要姜维得知后,派廖化、张翼等帅各自本部之兵死守剑阁,自帅本部大军数万来救,棉竹之围自解 。邓艾不过自帅本部3万人马孤军深入,且翻重山,越天线,在江油也没有休整,已是疲惫之师,只凭一口力气 。邓艾只能依靠速战,疾入成都,从而占据主动 。他害怕正是蜀人据前山之险以待姜维 。他说:“……倘被蜀人据往前山,何能成功耶?如迁延日久,姜维兵到,我军危矣” 。所以他写劝降书激怒诸葛瞻,诱其决战 。两军对决,诸葛瞻那里是老谋深算、旧经沙场的邓艾的对手 。邓艾一击而胜,然后轻取成都 。唉!诸葛瞻呀诸葛瞻,你一死以留全名,只是辜负了你父亲一生的心血呀!后主既降,剑阁成了孤军 。姜维不服输,他要兑现与诸葛亮的承诺 。在国破主降的情况下,他唯有利用邓艾和钟会不合这个唯一的条件来博一下,作为一名智将,来施展他个人舞台上最后的一次奇谋!诈降!!!借钟会之手除去邓艾,然后策动钟会谋反,抵抗司马昭派出的增援部队,最后除去钟会,复兴蜀汉 。由于钟会行事不密,军士哗变,姜维、钟会、张翼皆死于乱军之中 。而姜维更是死后被剖尸 。姜维那绚烂的一生也就此结束,时年五十有九 。姜维其实可以有许多的选择,国君都降了,他本来就是魏将,他为什么不可以降!但姜维没有降 。姜维也可以像北地王那样自杀来博个忠烈的名声 。他没有 。他已经五十九岁了,在当时已算垂垂老矣,投降可以换来平安的生活,自刎可以博得忠臣的赞誉 。但是他没有!他还要奋起一博,虽事败身死,三族尽灭,姜维始终都没有放弃希望,他奋斗到了最后一刻,正确地说直到姜维倒下的那一刻,蜀汉才算是真正灭亡……历史是公平的,它让那些酸腐文人的笔墨无法阻挡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忠信智勇皆备的,为蜀汉献出自己毕生才能的姜维——姜伯约 。西蜀之亡,非亡于他人之手,正是亡在被鲁讯先生称为“智而近妖”的诸葛武侯手上 。当年刘玄德在日,仁义之名满播天下,虽然他本身只不过是个虚伪的伪君子,但无可非议他在当时吸纳了一大批顶尖人才 。徐州城破,关云长投降后被汉相曹操封以高官厚爵,日日宴赏,可是在听到刘备的消息之后依然抛下好友张辽、徐晃等人夺关斩将而去;张永年、法孝直等人都是西蜀重臣,但却主动向刘备抛出绣球,引他入蜀灭亡旧主刘璋,其号召力可见一斑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备前半生虽然穷困潦倒,东投西靠,却始终未如二袁、吕布等无能之辈般被曹操逐一歼灭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自称如鱼得水,在开始的时候,诸葛亮确实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当时武侯只能出谋划策,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刘先主手上,所以当时刘备阵营中的诸多名将得以人尽其用,如张翼德义释严颜、黄忠定军山大破夏侯渊、赵子龙威震汉水、关云长水淹七军等战役,张、黄、赵、关等人接到作战指令之后自行决策出战,灵活自如,所以当时西蜀建国后形势一片大好 。好景不长,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魏吴联兵大破关羽 。对荆州来说,防卫更加稳固,既可以为蜀中的诸葛亮争取准备时间,也逼迫魏国必须以更多的兵力、更大的关注来防守其都城许昌,从而削弱魏国在陇西的统治力量,战役的目的已经达到 。此时若回军荆州,蜀国不但占尽天时,而且可以威慑吴国,荆州一旦重军把守,吕蒙岂敢“白衣渡江”?而关羽的自大使其认为“灭魏兴汉,非吾其谁?”不愿甘当配角,这就注定了麦城之败 。刘备出兵伐吴却被陆伯言火烧连营全军覆灭,临死前托孤给诸葛亮 。诸葛亮上台之后大包大揽,文治武事事事亲力亲为,严重影响了接班人的培养,他又痛感于汉之覆灭,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可是他矫枉过正,令蜀汉的人才政策出现了严重失误,不但没有纠正刘备时期重出身的毛病(典型就是赵子龙,终其一生,战功无数,出征时的职务却都不过是中护军之类,打仗有份,分功无份,而且不单刘备在日封官远比不上与刘备有兄弟之情的关张、出身名门的马超,就连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封谥旧日文臣武将也没有他的份,到最后还是姜维等人连名上书才为他争取到身后的荣誉),而且将人才品行放到了才干之上,重用的董允、蒋琬等文官虽然不是无能之辈,而且一个个清正廉明,但距离治国之才却相去甚远 。马谡是当时蜀少有的智谋之士,可以成为一流的军师,可武侯却让他和自己一样当了大将,失了街亭明明是自己用人不当,却推罪马谡,上演了一出“挥泪斩马谡” 。而他带兵出征时每每故弄玄虚,搞得手下众将只能听令行事,毫无自由发挥的余地,像魏延献计奇袭关中就被他断然否决,结果六出祁山而无功,最后自己也被司马仲达拖死在军中,临死还疑心魏延有谋反之心,遗计给杨仪杀了魏文长 。李严本是蜀中大将,因为犯了过失被诸葛亮打入冷宫,诸葛亮死后李严自叹终身不能再得复用,可见诸葛亮的家长作风,他贬的人就算自己死了也没人再敢起用 。诸葛亮死后,因为他的人才政策,蜀中除了姜伯约之外,已经再没有其他出类拔萃的人才 。反观曹魏,当年曹操用人唯才是举,陈孔璋为袁本初作檄文大骂他一家三代,袁绍被没后,孟德却以“此可愈头风”为由将他收入帐下 。当年为敌兵所败时他说:“唯魏种且不弃孤 。”魏种却偏偏举全城向敌军投降,及至之后他生擒魏种,左右请杀之,他却说:“唯其才也 。”又释而用之 。虽然在对待张松的态度上出现失误,令自己一统天下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但他成功的人才政策却一直在魏和之后的晋得到了延续 。邓士载出身贫寒,在魏却连受提拔,总督诸军抗蜀,令姜维不得越雷池一步 。到晋伐蜀伐吴时,晋依然人才辈出,遥遥领先于蜀吴 。
关于蜀国是怎么灭亡的和蜀国是被谁灭亡的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