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张良之后,南宋中兴名臣,本可媲美谢安,却把一手好牌打烂

留侯张良之后,南宋中兴名臣,本可媲美谢安,却把一手好牌打烂
文章图片
张浚为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 ,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 。
建炎四年(1130年) , 为轻减宋军在江淮一线的压力 , 张浚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 , 打算在川陕开辟第二战场 , 以吸引金军入陕 , 从而确保南宋朝廷的安全 。
宋高宗赵构同意了张浚的请求 , 命其任川陕宣抚处置使 , 负责经营川陕 。
到了川陕 , 张浚训练新兵 , 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 , 形势焕然一新 。
此外 , 张浚还集结了四川和陕西五路共四十万兵马 , 底气陡壮 , 遂在富平屯营 , 要与金军决一死战 。
可惜的是 , 富平之战 , 宋金双方互相搏杀 , 虽在战斗过程中胜负之势数度更换 , 最终还是以宋军溃败告终 。
留侯张良之后,南宋中兴名臣,本可媲美谢安,却把一手好牌打烂
文章图片
当时 , 作为大战的总指挥 , 张浚本人并不在现场 , 而是坐镇在邠州 。
他并不是怕死 , 也从不惜死 。
平心而论 , 张浚虽然只是一个文士出身 , 但却是极有胆识 , 遇事有担当 , 不惜死 , 也不畏死 。
扬州惊变 , 赵构逃到江边 , 上天无路 , 入地无门 , 是他仗剑到一个渔夫家打劫来了一条渔船 , 顺利渡江 。
在平定苗刘兵变中 , 是他处变不惊 , 从容调兵遣将 , 有惊无险地帮助赵构完成了复辟 。
家中来了刺客 , 他镇定自若 , 和刺客谈论理想 , 谈论人生 , 最终化解了刺客的一颗杀心 , 便刺客放下了屠刀 , 远走高飞 。
……
从这些事例中 , 我们丝毫看不出张浚是一个畏惧、怯懦的人 。
他之所以没亲临富平指挥战争 , 是因为他太自信了 , 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毫无悬念 。
以至溃兵逃回到邠州 , 他久久回不过神来 。
天时、地利、人和 , 全在我这边 , 怎么会输了呢?
但这失败却又是如此真真切切地出现在了面前 , 天啊 , 我该怎么办呢?!
一向从容自信的张浚 , 这会儿显得是那样的无助 , 那样的举止无措 , 他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些什么 。
要知道 , 宋军在富平会战中虽然以失败告终 , 但这并不是世界末日 , 只将军队重新组织得好 , 造成的后果和损失并不算太大 , 可惜张浚在冷酷的现实面前 , 梦想彻底破碎 , 心情跌到冰点 , 善后工作做得草率、粗暴 , 陕西的战局开始出现了糜烂……
首先 , 张浚将都统制刘锡降为海州团练使 , 安置在合州闲居 。 然后召开了一次问责会议 , 严肃处理最先败退的赵哲 。
“啪!”张浚高立堂上 , 一拍惊堂木 , 杀气腾腾 , 板着面孔威逼堂下诸将 , 厉声问:“误国大事 , 谁当任其咎者?”
堂下诸将 , 噤若寒蝉 , 只好一致指证:富平战败 , 全因为赵哲的环庆兵临敌卖阵!
这个理由多少显得不地道 , 一场大战如果失败 , 肯定会有一个地方先被击破 , 就像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说的:“人之将死 , 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 引绳而绝之 , 其绝必有处 。 ”
如要认真追究起来 , 这场大战的失败 , 最大责任者反倒是张浚本人 。
当然 , 不能单单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 , 这场战争的进行虽然有些牵强、有些不合时宜 , 甚至有些儿戏成份 , 但以战斗的过程来看 , 宋军也不是没有胜利的机会 , 全营被动受到冲击 , 刘锜却能在危难之中大显身手 , 险险就要拿下了这场战斗 。
//i1.go2yd.com/image.php?url=YD_cnt_33_01DOL8RNnfwd
但所谓“兵凶战危” , 双方看似旗鼓相当 , 而胜负往往就在一线之间的差别 , 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 , 战机稍纵即逝 , 指挥官如果不对战场的情势有准确的判断 , 密切掌握战争的走向 , 就无法做得到胜利时能将战果扩到最大 , 失败时将损失降到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