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
【贡献奖】汤永禄: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
文章图片
从事农技推广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汤永禄已走过29个年头 。
早在1995年 , 汤永禄就开始组织小麦重大新品种推广 。 他将“川麦107”推广到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南部、湖北西部等区域 , 使其成为长江流域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慢条锈、优质面条小麦品种 。 2003年开始 , 主持小麦新品种“川麦42”的推广 , 2010年创造了西南麦区亩产710.7公斤的高产纪录 。 从2011年开始 , 系统研究新品种“川麦104”的综合配套技术 , 创造了亩产730公斤的纪录 , 使之成为农民心目中的标杆品种 。 长期的研究推广 , 他完成了西南麦区三次大的更新换代 。
不仅推广新品种 , 汤永禄还把注意力放在栽培新技术上 。 针对长江流域小麦复杂生产环境和规模化生产的技术需求 , 成功研制出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 。 2017年以来 , 四川多地百亩、千亩连片应用 , 实收平均亩产都超500公斤 , 较传统技术增产20%以上 。 该技术2021至2022年连续被列为全国主推技术 。
立足周年和长远 , 汤永禄创新前茬作物秸秆还田技术 。 针对稻草问题 , 研究提出了适宜小春作物的免耕覆盖技术 , 研究提出了旱地秋季秸秆就地覆盖技术 , 降水利用效率提高20%至30% , 增产10%至19% 。 针对小麦秸秆问题 , 研究提出捡拾打捆、部分旋耕还田及配套立苗技术 。 秸秆还田技术简便易行 , 利于当季作物立苗高产 , 又能促进耕地培肥 , 解决了作物持续高产的土壤基础问题 。
两熟有余三熟不足 , 是川西平原光热资源的特点 。 针对川西光热资源各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系统经济效益较差的问题 , 汤永禄通过“扩两头压中间、周年统筹平衡”技术思路 , 系统研究水旱轮作田和丘陵旱地作物周年配置、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关键技术 。 构建起利于周年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农田循环体系 , 充分利用全年自然资源 , 粮经结合 , 促进稳粮增收的多元化种植模式 , 如菜—稻—菜、薯—稻—薯、麦—稻—菜、菌—稻—菜等 。
针对农村技术需求新形势 , 汤永禄领衔成立小麦专家大院、新技术推广协会和小麦生产合作社 , 构建了机制灵活、服务高效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 提出“创新转化一条线 , 专家农民面对面”工作理念 , 以小麦专家大院为桥梁和纽带 , 通过4个转变实现4个提升:一是转变科技创新方式 , 提升创新能力;二是转变技术转化服务方式 , 提升转化效率和服务能力;三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 提升培养能力;四是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 提升产业化能力 。
脱贫攻坚期间 , 汤永禄调研深度贫困地区产业需求 , 特别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 。 起初 , 汤永禄担心粮食作物在脱贫攻坚中恐难有作为 , 只会越种越穷 。 然而 , 经过深入调研和大量实践之后 , 才深知粮食在贫困百姓心中的地位 , 他们需要更新品种、提升技术 , 需要发展粮食产业 。
在西南大地播下科技种子】“在南华县 , 从谷底爬到山巅查看小麦现场时 , 有些人吓得不敢前往 , 我却不害怕 。 ”汤永禄说 。 正是有了这种一往无前的勇气 , 汤永禄通过以乡为单元、项目为依托、产学研融合 , 树立了提升种粮科技水平助力脱贫攻坚的经验典型 。 为木里县依吉乡引进筛选5个小麦新品种 , 较原有老品种增产30%至100% , 仅用2年时间就完成了全乡小麦的更新换代 。 积极为南华县兔街镇引进小麦、玉米新品种新技术并建立核心片 , 取得显著的节本、增产、增收效果 , 帮助4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