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澜沧:党建领航农文旅融合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普洱澜沧:党建领航农文旅融合
文章图片
摆舞之乡 。 澜沧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近年来 , 云南省澜沧县东回镇班利村通过党建引领 , 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 ,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 探索“农业为根、文化入魂、旅游为形”发展路径 , 持续调优调新产业产品结构 ,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绘就出农文旅产业融合的振兴画卷 。
筑牢农业发展之基
多年来 , 东回镇紧抓乡村振兴发展契机 , 先行组织一支有强烈学习意愿的18名党员的小分队“走出去” , 到农业科研机构学习、实训 , 锻造成为接地气、懂农业、有技术的“新农人” , 为农业发展输入具有科技基因的“造血”干细胞 , 不断壮大技术人才“蓄水池” 。
依托中国工程院、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技术力量 , 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落实力度 , 提升传统农业质效 , 实现茶叶、甘蔗、水稻、玉米等传统产业5年持续增产增收 。
秉持“生态优先 , 绿色发展”的理念 , 以创建“绿色有机食品牌”为契机 , 通过阳光雨露、生态环境下实施无害化栽培瓜果蔬菜 , 打造“一村一蔬菜一基地一特色一示范”新型农业样板 。
依托生态蔬菜园艺博览园项目建设 , 以“支部带动+流转土地+基地务工”模式 , 带动27户农户盘活300亩土地 , 以市场为导向 , 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收益为目的 , 积极调整种植业作物 , 将山地变成菜园 ,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瓜果蔬菜产业 。
弘扬民族文化之魂
打造民族团结示范村方面 ,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为契机 , 聚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 , 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 擦亮“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兴边疆”普洱党建品牌 , 利用支部主题党日、火塘党课、党群联席会等形式开展集中学习48期2000余人次 。
打造摆舞传承示范村方面 , 通过“传、帮、带”促进“三培养” , 以先进带后进、师傅带徒弟、长辈带晚辈结成党群互助对子76对 , 为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村小学通过开办“摆舞”特色课间操 , 将摆舞融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 。 张娜算、李扎袜、张东妹等10人成功申报为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打造民族交融示范村方面 , 结合多民族世居特点 , 组建传统文化联艺队4支 , 利用葫芦节、新米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 开展“邻里互助”“敬老孝老”等主题文化活动 , 引导全村各族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 促进各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
打造乡风文明示范村方面 ,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 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争创工作 , 80余户获此殊荣;定期开展“身边好事我来说”“身边榜样我来学”活动 , 通过学习全国优秀党员李娜倮、全省优秀党员姚芳等先进事迹 , 加大德育感召 。
打造古韵乡愁示范村方面 , 依托沪滇协作、中科院院士专家团队以及上海爱心人士扶持 , 以保护传统“干栏式”建筑为主基调 , 以葫芦、犬牙等拉祜文化元素为主旋律 , 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提升 , 形成与自然生态相协调、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独特民居 。
塑造乡村旅游之形
依托蔬菜基地项目转变成农科员 , 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 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和党员示范作用 , 采取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订单收购等联结机制 , 将27户84人“捆绑”在瓜果蔬菜产业链上 , 并将其培养成新型农业科技员 , 提高种植技术的同时实现户均增收1万余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