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高温天气 珠海天气最高温度


世界上最小的生物是什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科学家,在该国西部海底深处,发现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神秘生物 。这种比细菌还要小的生物,是在外海由钻油平台从海底下约4.8公里深处挖出的沙岩中发现的 。它被称为十亿分之一米,原因是它们身体非常小,计算单位要用十亿分之一米 。它们的身长只有十亿分之二十米到十亿分之一百五十米,小于细胞,甚至比已知的最小细菌还要小,体积大概和病毒差不多 。由于病毒积大概和病毒差不多 。由于病毒需要宿主才能繁殖,因此,这种十亿分之一生物将刷新地球生物最小体积的记录 。科学家们指出,这种极小生物的绒毛很像霉菌,再生速度很快 。实验室反复分析的结果,都证实它们含有决定生命与遗传基因的脱氧核糖核酸 。在海洋这么深的地方发现世界最小生物,已令科学家们怀疑,在地表深处可能还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微生物世界,其总数可能超过地表所有生物 。
「地球生物全系列——从单细胞到人类」真菌界概述(四)真菌界概述(四)
许多真菌的结构都是微观的,而主要宏观的结构如子实体又非常柔软且容易分解,因此与动植物相比,真菌的化石记录相当稀少,且真菌化石很难与其他微生物的化石分别,除非有现生真菌与化石物种外型相似才较容易分辨 。真菌的化石常与动植物的一起出现,通常经过薄切面后,使用光学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检视观察,研究压纹化石(英语:Compression fossil)时则会使用酸性溶液将化石周围的基质溶解,再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面的详细构造 。
最早具有典型真菌特征的化石可追溯至24亿年前的古元古代,是栖息于海底的生物,具有可能可以互相接合的菌丝状构造 。另有研究比较相关生物类群的演化速率,以分子时钟(英语:Molecular clock)推测真菌应该在7-10亿年前出现 。古生代时许多真菌都是水生的,且像现生的壶菌一样具有鞭毛,但也有部分真菌在寒武纪时就开始往陆地生长,较陆生植物的出现早上许多 。随后真菌演化出许多陆地生活所需的特征,包括寄生、腐生、菌根与地衣等与其他生物的交互作用 。2009年的一篇研究显示子囊菌门的共祖便是腐生的,随后多次在不同类群中,独立演化出地衣的生长型态 。有奥陶纪的真菌化石出现菌丝、孢子等特征,和现生的球囊菌门真菌相当类似,当时陆生植物仍只有许多类似现生苔藓的种类,尚不具有维管束 。原杉藻是一种重要的真菌化石,出现于志留纪晚期,并可能是当时陆地上高度最高的生物 。泥盆纪早期真菌化石的种类开始变多,且特征较更早化石典型许多,对其是否属于真菌争议渐渐减少,许多壶菌门与接合菌门的化石在莱尼燧石层(英语:Rhynie chert)中被发现 。担子菌门与子囊菌门也差不多在此时出现,到石炭纪的宾夕法尼亚世,多数现生真菌的纲都已经出现了 。
形态类似地衣的化石最早在5-6亿年前的陡山沱(英语:Doushantuo Formation)地层中就出现了,地衣是早期陆域生态系的重要成员,最早确定为地衣的化石出现于4亿年前,约与最早的子实体化石同期 。具有与现生担子菌扣子体相似结构的化石也出现于石炭纪宾夕法尼亚世的地层,与一株蕨类的化石一起出现 。同担子菌亚纲的真菌化石则相对较少,两枚保存于琥珀中的标本显示白垩纪晚期(9000万年前)已有外型类似菇类的真菌出现 。
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之后不久,真菌化石大量出现(P-T fungal spike),孢子也大量出现在岩层中,显示真菌当时是相当占优势的生物,这个时期的化石几乎全部都是真菌化石,但也有研究反对这项理论,认为此一爆发并没有发生在世界所有地区,某些地区发现的真菌化石爆发和灭绝事件时间不完全吻合,且不易区分这些孢子是来自真菌或藻类 。
6550万年前,许多动植物在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中灭绝,紧接着真菌再度大量出现,可能是世界各地森林大面积毁灭后,为真菌提供腐生生长的环境造成 。而真菌的拓殖甚至可能助长了哺乳类在新生代的繁盛,因为哺乳类相对于其他脊椎动物,对真菌感染的抗性特别大 。
真菌学在传统上常被划归在植物学的范畴中,但真菌其实与动物的亲缘更为接近 。分类学家根据分子系统发生学的分析,将广义的真菌与动物(菌物总界与动物总界)共同组为称为后鞭毛生物的单系群,而真菌界本身也是一个单系群 。真菌的分类经常有所变动,特别是DNA定序技术普及后,越来越多研究比较不同真菌间的DNA序列,不断提出新的分类观点 。许多传统上以形态或交配实验所做出的分类系统受到相当大的挑战 。
目前真菌较高层级的分类系统仍有很大争议,新理论不断被提出,各个分类阶层的名称均常有变动 。且同一种真菌还可能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例如无性与有性世代拥有数种不同的学名,使真菌分类更加复杂 。目前有Index Fungorum与ITIS等数据库记录了所有现生真菌的名称(包含旧分类系统下的同物异名在内),许多分类学家也正努力建立更一致的命名系统 。
2007年,在数十位真菌学家与分类学家通力研究之下,诞生了一套新的真菌分类系统,其中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共同组成双核亚界,是真菌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包含绝大多数蕈类、植物病原菌以及用于食品工业的真菌,而传统分类系统中的壶菌门与接合菌门都被认为是并系群而有所调整,芽枝霉门与新美鞭菌门从壶菌门中分出,成为两个独立的门,接合菌门则被分拆成球囊菌门与毛霉亚门、虫霉亚门(英语:entomophthoromycotina)、梳霉亚门和捕虫霉亚门(英语:Zoopagomycotina)等四个亚门 。2018年,Tedersoo等人又发表了新的真菌分类系统,将真菌细分至十八个门 。
随着分子系统发生学的问世,以DNA序列为基础的分类方式渐渐取代传统分类系统,微孢子虫等许多在五界说被归属于原生生物的微生物被发现与真菌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被归入真菌界中 。隐真菌门的物种是土壤与水中的微生物,它们缺乏细胞壁,可以像动物般以吞噬作用取得养分,DNA序列分析显示它们与微孢子虫关系非常密切,后者可能是隐真菌门中一个特别深的演化支,两者共同构成其他真菌的姊妹群,也被划入真菌界中 。另外核形虫与泉生虫(英语:Fonticula)也与真菌的亲缘关系接近,两者构成包含隐真菌门在内所有真菌的姊妹群,也有研究者将它们划入真菌界,但因两者缺乏许多真菌共有的特征,生活型态也与真菌差异较大,Terdersoo等人2018年发表的分类系统选择将它们独立成一个界:核形虫界(Nucleariae) 。核形虫界虽不属于真菌界,但因与真菌亲缘关系密切,是广义的真菌:真菌总界的成员 。
2007年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微孢子虫门、壶菌门、芽枝霉门、新美鞭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以及原属接合菌门的球囊菌门与毛霉亚门、虫霉亚门(英语:Entomophthorales)、梳霉亚门和捕虫霉亚门(英语:Zoopagomycotina)等四个亚门 。2018年Tedersoo等人发表的分类系统则总共将真菌分为九大类群,共计十八个门 。包括隐真菌门、Aphelidiomycota(英语:Aphelidiomycota)、芽枝霉门、壶菌门、单毛壶菌门(英语:Monoblepharomycota)、新美鞭菌门、油壶菌门(英语:Olpidiomycota)、蛙粪霉门(英语:Basidiobolomycota)、捕虫霉门(英语:Zoopagomycota)、梳霉门(英语:Kickxellomycota)、虫霉门、Calcarisporiellomycota(英语:Calcarisporiellomycota)、毛霉门、被孢霉门(英语:Mortierellomycota)、球囊菌门、根肿黑粉菌门(英语:Entorrhizomycota)、子囊菌门与担子菌门 。此次分类所作出较大的改动包括认定微孢子虫属于隐真菌门、将壶菌门进一步分拆、将蛙粪霉从虫霉菌中独立成一门、将毛霉门进一步分拆等 。
【珠海高温天气 珠海天气最高温度】 微孢子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在动物细胞内行绝对寄生,因为基因组与胞器都高度退化,一度被认为是原始的真核生物 。不过DNA序列分析显示微孢子虫属于真菌,而且是所有其他真菌的姊妹群,是真菌演化上最早分支的演化支 。近期还有研究认为微孢子虫与隐真菌门关系密切 。
壶菌与现在已独立出去的新美鞭菌门、单毛壶菌门(英语:Monoblepharomycota)、芽枝霉门,以及新加入真菌界的隐真菌门与Aphelidiomycota等类群具有动孢子(英语:zoospore),动孢子具有鞭毛而可以在水中移动,因此壶菌早期曾被归为原生动物,后来rDNA序列分析显示壶菌属于真菌,而且也是真菌演化上较早分支的类群 。
芽枝霉门以前认为是壶菌的一支,不过新研究显示芽枝霉门不属于壶菌,且可能是双核亚界与原属接合菌门的所有真菌的姊妹群,在演化上比壶菌晚分支出去 。芽枝霉门多为腐生,以分解有机质为生,其成员可寄生于许多真核生物 。与壶菌不同的是芽枝霉门的生活史存在世代交替 。
新美鞭菌门也曾被认为是壶菌的一支,其成员是厌氧生物,栖息于大型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中,它们缺乏线粒体,但有线粒体衍生而成的氢酶体(英语:hydrogenosome) 。新美鞭菌门的动孢子也具有鞭毛,还有些种类具有多根鞭毛 。
过去属于接合菌门的生物现在被分拆成数个不同的门,这些真菌包括会造成面包发霉的黑根霉、可用来制作豆腐乳的毛霉与根毛霉(英语:Rhizomucor) 。球囊菌门的真菌会侵入植物的根部,与植物形成丛枝菌根(英语:arbuscular mycorrhizae),可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无机盐,丛枝菌根在演化上出现的时间相当早,最早可追溯至四亿年前,这种互利共生可能对陆生植物早期在陆地的适应非常重要 。球囊菌门过去属于接合菌门,2001年首次被提升到门的地位 。
子囊菌门是真菌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它们可经由减数分裂,在子囊中产生子囊孢子 。子囊菌门的真菌包含羊肚菌、松露、多数酵母菌(念珠菌、酿酒酵母、克鲁维酵母(英语:Kluyveromyces)与毕赤酵母(英语:毕赤酵母))以及某些蕈类,生活型态包括腐生、寄生或与藻类或蓝绿菌形成互利共生的地衣 。子囊菌门的重要成员还有曲霉属、青霉菌、麦角菌与镰孢菌属等 。有一些子囊菌只有观察到无性生殖,没有观察到有性世代的纪录,但分子序列分析足以显示其分类属于子囊菌门 。也因为其减数分裂的产物子囊孢子会留在子囊中,而不会马上散播出去,子囊菌门的真菌(粉色面包霉菌)曾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
担子菌门真菌的菌丝特化出称为担子的杆状构造,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担孢子 。多数蕈类都属于担子菌门,另外担子菌门还包括锈菌与黑粉菌等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存在于人类皮肤上的马拉色菌属以及可造成机会性感染的新型隐球菌 。
因为形态与生活史的相似,黏菌、卵菌与丝壶菌(英语:Hyphochytriomycetes)都曾被认为是真菌界的生物,卵菌、丝壶菌与部分属于“Phytomyxea”的黏菌,曾与壶菌共同组成真菌界下的鞭毛菌亚门(英语:Mastigomycotina),更早以前还有藻菌(英语:Phycomycetes)、裸菌(英语:Gymnomycota)等分类单元 。这些生物现在都已经证实不属于真菌,真菌的细胞壁是由几丁质组成,不含有纤维素,卵菌的细胞壁则是纤维素组成的,丝壶菌的细胞壁兼有几丁质与细胞壁,多数黏菌生活史中的多数阶段则是没有细胞壁的,而是以吞噬作用取得养分,不像真菌、卵菌与丝壶菌是以渗透营养(英语:osmotrophy)的方式,以扩散作用从胞外吸收养分,唯一的例外是网状黏菌(英语:Labyrinthulomycetes),这种黏菌具有细胞壁,且也是使用渗透营养的方式获得养份 。现在的分类系统中,卵菌、丝壶菌与网状黏菌同属SAR超类群,黏菌则包含属于变形虫界、有孔虫界、古虫界的物种,与真菌的亲缘关系都相当远,它们相似的外型与生活史只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另外有一种黏菌称为泉生虫(英语:Fonticula),与真菌、动物同属后鞭毛生物,且与核形虫共同组成现生真菌的姊妹群,与现生真菌关系非常密切 。不过关于这些生物的研究有时仍被视为真菌学的范畴,出现在真菌学的课本与论文中 。
外毛菌目(英语:Eccrinales)、变形毛菌目(英语:Amoebidiales)、鱼孢菌(英语:Ichthyophonus)与珊瑚壶菌(英语:Corallochytrium)原本归属接合菌门,后来发现它们属于动物总界,与现生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与真菌相似的外型也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芽囊原虫(英语:Blastocystis)与曾被认为是一种酵母菌,Ellobiopsis曾被认为是一种壶菌,两者现在都归属于SAR超类群 。
历史 上放线菌也曾因可以形成菌丝状的构造而被归为真菌,但很早就被发现属于细菌,不是真核生物 。
子囊菌门 (Ascomycota)
担子菌门 (Basidiomycota)
芽枝霉门(Blastocladiomycota)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球囊菌门 (Glomeromycota)
微孢子虫门(Microsporidia)
新丽鞭毛菌门(Neocallimastigomycota)
接合菌门 (Zygomycota)
虫霉门(Entomophthoromycota)
毛霉门(Mucoromycota)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 历史 ”】
南方爆发暖冬,气候正变暖,但科学家为何说地球无需人类拯救了?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地球的气候史,如果仅从冷热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矛盾的地方,去年的冬天比较寒冷,今年的冬天则比较温暖,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表现的尤为明显,去年的冬天阴冷潮湿,今天的冬天温暖如春,地球的气候好像是忽冷又忽热,那么,到底是全球气候变暖,还是全球气候变冷呢?其实,我们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往往把两个概念弄混淆了,天气和气候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把天气当作气候,与此同时,气候的变化也有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变化问题 。
地球
第一:盖娅假说
地球本身的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强,所以,现在有的科学家才认为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了,人类需要拯救的是自己的文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我们的地球自身也在进化,地球生命的历史与地球自身的历史,并不是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而是紧急相连的故事 。
地球的生物圈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生物体,科学家称之为“盖娅”,盖娅是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的的名字 。“盖娅假说”的理论,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地球的生物圈有自我调节的作用,使得地球更加适合生命的居住,整个地球的生物圈是一个整体,可以看作一个超级巨大的生物体 。“盖娅假说”的理论最早是由詹姆斯·勒佛洛克在1972年提出来的,当时并未得到主流科学界的认可,后来有了计算机模拟,人们更加相信“盖娅假说”的真实性 。
地球的生物圈是一个超级生物
我们在宇宙中寻找生命,常常会提出“适居带”的说法,在一个行星系统中,行星距离恒星的地理位置要适中,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但是,这种说法其实是不对的,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十分的重要 。太阳系适居带是在0.725至3.0个天文单位之间,1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太阳系的适居带上的星球不仅有地球,还有月球、火星、谷神星和金星,月球和谷神星的体积太小了,重力无法守住大气层,火星和金星是最有可能出现生命的,然而,火星和金星的环境同样不适合生命居住 。
就算地球处于最好的地理位置,太阳的热量也是有所变化的,太阳的热量在46亿年的时间里增加了40%,而我们地球的平均温度在46亿年的时间里,可谓是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地球的地表平均温度现在是15℃左右 。地球的温度能够做到恒温,就在于生物的自我调节作用 。
金星与地球
第二:全球变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地球在一开始的时候,对生命是十分不友好的,今天的我们如果回到冥古宙时期(46亿年前至38亿年前)的地球上,会觉得这里的环境十分像今天的金星,到处都是炙热的岩浆,大气层中有高密度的二氧化碳,冥古宙时期的地球和月球,岩浆正在慢慢冷却,当时地球的地表温度在230℃左右,地球上的温度如果在100℃以上的话,海洋都沸腾了,为什么还会有水的存在呢?因为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特别高,大气压强比现在大很多,气压越高,水的沸点就越高,所以,才有了液态水的存在 。要说全球气候变暖的话,冥古宙的地球,全球温度是最高的 。
冥古宙时期的地球表面就像今天的金星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出现于35亿年前的太古宙,太古宙的地表温度虽然比冥古宙要低一些,二氧化碳的浓度也降低了(海洋有溶解二氧化碳的功能),但是,同样不适合今天地球上的大部分多细胞生物的生存,当时的地球环境只适合细菌的生存 。
地球在太古宙的漫长岁月里都是细菌的年代,最早的细菌是古菌,古菌生活在海底的底部或者是海底火山口的附近,它们吸取地表的化学物质为生,它们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地表的温度和化学物质,这些古菌仍然存在于当今的地球上,它们大部分都生存在海底火山口或者温泉的附近,这里的环境处于高温状态 。
地球现在的古菌仍然生活在高温的温泉中
太古宙时期(40亿年前至25亿年前)的地球,氧气含量十分的少,二氧化碳的浓度特别高,当时的地球是生机盎然的,但是,我们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这一时期的生命主要是细菌 。这里的环境十分适合细菌和单细胞生物的生存,但是却不适合人类和哺乳动物的生存,因为没有足够的氧气 。
我们人类不仅通过吃食物、喝水以获得能量,而且还通过吸收氧气获得能量,动物可以一天不吃食物、不喝水,但是,却一刻都离不开氧气,我们人类停止呼吸30秒都非常难受,可见,氧气是比食物还重要的能量 。有了氧气,我们人类才能走路、跑步,鸟儿才能在天空飞翔,没有氧气,地球上的生命就永远停留在细菌的阶段了,不可能有多细胞的生物,因为多细胞的生物是非常消耗能量的 。氧气的活跃性,我们通过简单的实验也可以知道,如果我们在氧气瓶内燃烧一根火柴,火柴的火焰会特别明亮,这就是氧气所蕴藏的能量 。如果我们的地球,大气层中氧气的含量再增多一些,地球上就会出现一米长的蚊子和蟑螂 。
多细胞生物一刻也离不开氧气
氧气之所以会增多,是因为出现了一种称之为“藻青菌”的细菌,这种细菌的细胞中富含有叶绿素分子,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地球上的细菌本来都是靠吸收地球本身的热量存活,后来,有一个细菌开始尝试利用太阳的能量,于是,就出现了藻青菌,藻青菌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蓝藻,如果一个池塘中的水是死水,没过多久,就会漂浮上一层绿色的生物,这些生物就是蓝藻,蓝藻其实不是植物,而是细菌 。
藻青菌在20多亿年的时间里,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大量制造氧气,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下降,地球的温度开始慢慢降低,开始变得适合多细胞生物的生存,但是,富含氧气的大气层对细菌是有害的,我们的地球上和我们的身体上,有大量的厌氧性细菌,这些细菌是讨厌氧气的,氧气对于它们来说就是“杀手”,厌氧性细菌不能暴露在空气中,在空气中是很难生存的,它们只能存在于缺氧的地方,我们人体的肠道内、口腔内的一些地方,是缺少氧气的地方,于是,这些厌氧性细菌在这这些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繁殖 。
显微镜下的蓝藻,蓝藻其实是细菌
所以,氧气的出现,杀死了地球上大量的细菌,留出了空余的生态位,多细胞动物由此进化,但是,细菌并没有完全灭绝,部分细菌仍然存活了下来,它们在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里繁殖,仍然是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物体 。厌氧性细菌在缺少氧气的地方生存,还有一些细菌适应了富含氧气的大气层,这就是吸氧菌 。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在富含氧气的地方生存,就是因为它们缺少复杂的代谢系统,不能通过氧气获得能量,而是通过发酵、光合作用等方式获得能量,显然,这种获得能量的方式,其效率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在缺氧的大气层中,是找不到像老虎、狮子、人类这样的多细胞动物的,低效率的能量获得方式,不足于支撑庞大的身体 。
氧气的出现,还促使了臭氧层的形成,臭氧层能够遮挡紫外线,在没有臭氧层的时候,地球的陆地是不适合生命生存的,生命都在海洋里,臭氧层的形成为生命走向陆地创造了条件 。
回顾地球的生命简史,我们不能发现,地球的生物圈也在进化,是地球上的生命让地球更适合生命的居住,而不是地球上的单个物种依靠遗传和变异,自身就适应了地球的环境 。
当然,整个生物圈实现这种合作关系,就来源于生物的共生现象 。
第三:地球的自我修复能力
因为地球的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超级生物体,所以,当我们人类破坏了某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之后,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自我修复的,例如,我们建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制造的高楼大厦,还制造了水泥路,使得城市的环境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也不适合野生动物的生存,但是,如果我们人类立刻离开这座城市,若干年以后,植物就会占领这座城市,植物会在墙壁的缝隙内扎根,为了争夺阳光,植物会逐渐长满整个墙壁,直到屋顶,随着植物根系的发展,墙壁就会松动,高楼就会发生坍塌,变成断壁残垣,植物占领了城市以后,野生动物也会慢慢进入城市,最后,这座城市会恢复到原始森林的状态 。
人迹罕至的地方,往往野生动植物非常多
当人类离开一座城市之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呢?在世界历史上其实是有例子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之后,人类是突然撤离了切尔诺贝利及其附近的城市和村庄,并且划了一个隔离区,若干年以后,这里的建筑物淹没在森林之中,变成了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天鹅、棕熊、欧洲野牛、麋鹿、野猪、狼纷纷来的这里定居 。虽然这里有核辐射,不适合人类的生存,但是,动物在这里却生活得挺好,它们似乎适应了这里的环境,也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这里的动物发生了基因突变,这就是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 。世界古代历史上,还有一些古城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到遗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城的城墙、建筑物也都淹没在了杂草、森林之中 。
即将被植物占领的切尔诺贝利
我们人类其实不需要拯救地球,我们也没有能力拯救地球,只要我们停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就会慢慢恢复 。如果我们真的想保护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就在这里设置一个自然保护区,撤离这个地方,没有人类的干扰,这里的生态环境会变得非常美好,成为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
那么,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也是如此,地球拥有自我修复生态环境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的,超过了人类的想象力,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导致了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然而,温室气体的排放,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而已,改变了一个变量,并不会绝对导致明天的气候是变冷,还是变热 。地球本身也在适应这种变化,在自我修复生态环境 。
“盖娅假说”说明了地球生物圈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的功能之重要性,在地球漫长的岁月里,不仅人类能够使得大气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地球自身的地质运动,也会改变地球大气层的氧气含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
地球上历史上有六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的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3.75亿年前至3.60亿年前)和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2.5亿年前)就是因为大气层中的含氧量发生了变化而导致的 。
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在泥盆纪(3.5亿年前至4.1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开始大规模登上陆地,绿色植物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大规模扩张,裸露的地表开始覆盖起茂密的森林,陆地森林系统的出现,改变了地球大气层的成分,植物制造了大量的氧气,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由于温室气体的减少,地球的温度开始慢慢下降,并进入到冰河期,大量的生物灭绝 。
泥盆纪的植物
植物进入到陆地以后,其根系还导致岩石分化,在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入到海洋,海洋中的营养物质一多,就出现了富营养化现象,大量的浮游生物疯狂生长,吸收了海洋中的氧气,造成海洋缺氧,导致大量的海洋动物灭绝 。关于这一现象,在我们今天的地球上,我们也可以看得到,人类因为不合理地排放污水,导致自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大量的浮游生物生长,最后,整个湖泊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死亡 。
泥盆纪的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去哪里了呢?二氧化碳中的碳被固化到了植物内部,形成了煤,泥盆纪是煤大量形成的时期,现在,我们人类把这些煤都挖了出来燃烧,泥盆纪植物吸收的碳,又被我们人类释放了出来,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
泥盆纪的后期虽然发生了生物大灭绝事件,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地球还是重新调整了过来,地球上的生物又重新繁荣了 。
到了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地球又出现了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这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导致,上一次是减少,这一次是增加 。2.5亿年前,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为什么会突然增加呢?因为这一时期,地球上发生了最激烈的火山喷发事件,史称“西伯利亚玄武岩火山喷发事件”,这一火山喷发事件持续了100多万年,我们在今天的西比利亚依然能够找到当时大规模火山喷发时遗留下来的证据 。
西伯利亚火山大喷发,导致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了连锁反应,随着地球气温的升高,邻近火山浅海地区的海水温度也升高,可燃冰大量融化,可燃冰富含甲烷气体,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厉害的温室气体,甲烷气体大量增加之后,地球的温度不断升高,最终导致深海的可燃冰也融化了,温度进一步升高,地球上的动物就大量灭绝了 。
所以,地球曾经经历过水深火热,不过,最终还是依靠生物圈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到了正常,维持在15℃的恒温条件下 。
回顾地球的历史,我们不能发现,现在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地质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相比,其实不算什么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可以大规模排放温室气体呢?答案是否定的!
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会导致地球的温度升高,并发生生物灭绝事件,但是,地球不会灭亡,生物也不会灭亡,灭绝的是物种,而已经灭绝了的物种是不会重新出现的,恐龙灭绝了,永远不会来到地球上了,即使恐龙灭绝之后,地球上的生物重新繁荣了,但是,单个的物种是不会重新出现的,即进化不会重置 。如果我们人为地改变地球的气候,那么,首先受到冲击的,其实还不是我们人类这个物种,而是人类的文明,人类的文明最先受到冲击,人类文明一旦崩溃,我们重新回到森林里,是无法生存的,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上有可能消失 。
三叠纪红色土壤,证明当时的气温非常高
人类一旦从地球上消失,植物会占领城市、村庄,在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作用下,森林再度繁荣,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减少,地球的温度会慢慢下降,会变得重新适合生物的生存,可是,我们人类已经不存在了,进化不会重新来过 。
所以,人为地、过多地排放温室气体,全球气候不是变冷,还是变热的问题,而是会发生极端天气,发生剧烈的气候变化 。人类文明一旦承受不起这样急剧的变化,我们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现在的地球上,有的地方的冬天,往往是忽冷忽热的,这恰恰是这种剧烈的、极端的变化的反映 。我们人类应该担心的不是明天会变冷,还是会变热的问题,冷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文明能不能承受得起气候的极端、剧烈的变化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极端的天气,诸如台风、暴风雪、龙卷风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人为改变气候,会不会造成比台风、暴风雪还厉害的极端天气呢?事实上是有可能的 。这就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新仙女木事件” 。
“新仙女木事件”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兹不赘述,1.3万年前,地球上的气候本来是处于温暖状态的,当时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得多,此时,人类正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后期,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北极、格陵兰岛的冰川开始大量融化,冰川融化之后,大量的淡水注入到北大西洋,阻断了北大西洋暖流 。
北极冰川融化,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冷
我们都知道暖流能够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能够起到降温降湿的作用 。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之后,地球低纬度地区的热量,就不能通过北大西洋暖流被带到高纬度地区,于是,整个北美、西欧就发生了严重的气温下降事件,冰川大规模扩张 。地球迎来了一个寒冷期,当时的气温比现在还要冷,随着植物、动物数量的减少,人类被迫开始从事农业,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人类恰恰就是在1.2万年前发明了农业 。本来,人类生活在森林里是衣食无忧的,食物短缺之后,人类被迫从事农业 。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会必然导致气温升高,有可能反而会导致气温下降,现在,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大量的淡水注入北大西洋,会不会造成北大西洋暖流停止流动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我们保护环境,其实并不是在保护地球,而是在保护自己,是为了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不必纠结于全球气候到底是变冷,还是变热的问题了 。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环境,最后,会使得我们人类的文明承受不起这样的急剧的变化,要知道人为改变地球的生态环境,其变化速度是远远超过自然变化的 。
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其实也是在提高我们的科技水平,即使全球气候不是在变热,我们减少了碳排放,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后,受益的还是人类自身,因此,我们不需要拯救地球,而是要拯救我们人类自己,拯救我们人类的文明、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