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家庭教育中妈妈有多重要 袁隆平的故事200字


《袁隆平口述自传》读后感那我们中华人民提到杂交水稻那第一个想到的人物,一定就是袁隆平了,袁隆平,它被称之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的贡献,可以换句话来讲,如果世界没有袁隆平,那么有多少个地区,多少个人都处于饥荒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袁隆平一定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走进袁隆平吧!
袁隆平的母亲是知书达理,贤惠慈爱的人,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知识女性,所以从小袁隆平就受到他良好的熏陶,袁隆平的英语也是她母亲发蒙的,并且袁隆平整个家族都有一个重视教育的好传统,袁隆平小时候也非常的贪玩,并且她还非常喜欢游泳,经常教她其他的同学游泳,可以说,袁隆平的学生时代都是跟着兴趣走的,他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他之所以上大学的时候去学农,也是源于从小产生的志趣,因为那是他心中向往的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他们父母也是尊重她的选择,在它上了农业大学之后,他并没有后悔,因为当时他看到农民那么苦,于是他自己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要学以致用,为农民,为国家做点事情,在他大学毕业之后,他又到了安江农校,并且他也对无性杂交的一罐正确性产生了疑问,鱼翅他还是选择了蒙德尔,摩尔根遗传学的路子,但是到了后来,我们的中国遭遇到了三年的困难时期,那就是闹大饥荒,当时的人都吃不饱饭,也是有饿死的人,而袁隆平也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并且当时那样的景象对他的触动非常大心灵受到了无比的震撼,于是在这个时候他就更下定决心了,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
在当时他也受到了农民的启发,那就是施肥不如勤换种,农民迫切需要的,其实并不是好的条件,以及是非管理,其实就是种子,也就是良种,只要种子好,那么产量就会高,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提高产量的办法 。
世界上五大农作物,那就是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当时美国的科学家已经通过十年的研究杂交玉米实验,成功的将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而墨西哥又培育出了增产显著的小麦品种,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泄不前,在农业育种研究的工作当中,系统选育就是从一个群体中选择表现良好的变异单株,然后加以培育,特别是在农民的田里面,去选优良的单株,然后优中选优,水稻抽穗的时候,袁隆平就会到田中去选,后来在一天,他突然发现了一株形态特优的鹤立鸡群的稻株,如果用它来作为种子,那么水稻的产量就会上千斤,于是到成熟的时候,袁隆平就把这株水稻种子小心翼翼地收下,并且每天都细心的管理照料,但是在抽穗的时候却大失所望,因为抽穗早的早迟的迟,高的高矮的矮参差不齐,没有一株是原来那个样子,但是在失望之余,又来了灵感,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那么为什么会分离呢?这种现状参差不齐的表现应该就是蒙德尔,摩尔根遗传学上所说的分离现象,所以也就是说,袁隆平原本发现的那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现在出现了分离,所以他本身可能就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
所以那时经典遗传学理论在那个时候启发了,袁隆平也使他悟出来了道理,认为水稻是具有杂种优势的,而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而他却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他就坚定了信心,决定研究杂交水稻 。
而如果想要人工培育杂交稻,首先必须选育出这样一种雄性不育的特殊品种,这个品种的熊花卉退化,而雌花却是正常的,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存在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而这就是雄性不育系,如果有了不育系之后,把它与正常的品种间接种植,并且人工辅助授粉就可以解决不要人工去雄便能大量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问题,所以说补语气就是一种工具,借助这个工具可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之后袁隆平就在《科学通报》上面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论文,这是我们中国学术界数第一篇关于杂交水稻研究的论文 。
后来袁隆平又成立了杂交水稻科研小组,但是在成立了小组的前前后后,中国踏入了文革时代,每个单位都要揪出来一些人,原本袁隆平也是批斗对象,但是正是后来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那篇论文,救了他,当时的局长认为水稻的雄性不育研究是国内外一块未开垦的土地,若是能够研究成功,肯定对我们中国的粮食生产产生的影响,于是他们便开始支持他从事这项研究,在这期间也经历了很多事情,那就是有一些人把它们装在瓶子里面的研究种子给打碎,并且在田里面种的秧苗扔到井里面,袁隆平也奋不顾身的直接跳进井里面,最终也是捞出来了几株,否则他们前几年所有的研究都白费了 。
在这几年的探索当中,他们对三系遗传关系的认知进一步深入了,之后他们又辗转全国各地,前后到海南,云南等地去做研究,在海南三亚市袁隆平人生当中的一个转折点,那就是他们发现了野败,野败就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除了雄性不育性外,其余的性状都与海南岛普通野生稻没有差别,之后他们也是用野败与多个品种做了杂交 。他们起初看到野败的时候并没有预见它是一个突破口,只是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但是当他们进一步研究的时候,才发现野败是个好东西,因为野败的雄性不育且不育性能够持续的保持下去,到了,后来他们也是种了几万株的野败的材料,全部都是不育的,没有一株有花粉的,这时候袁隆平仿佛看到了杂交水稻的曙光 。
在野外发现之后,经过了两年的试验,利用野败转运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全国在雄性不育系选育工作方面,转入以培育质合互作型不育系为主,特别是利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获得雄性不育系,以期实现三系配套,他们也用不同的籼、粳稻品种与野败做了一些杂交,并且他们也并没有把野败占为己有,他们迅速的分发给全国各地的农民,并且也传授经验,很快,全国都形成了一场以野败为主要材料,培育三系的协作攻关大会战,并且很快就育成了我们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那就是“二九南一号A”,并且三系当中已经育成了不育系,保持系,只差恢复系了,下一步就是恢复系的选育问题,他们发现野败的恢复基因主要分布在低纬度的热带,而且和水稻的净化有关,所以想要为野败寻找强恢复系应该在野by的静园品种中多下点功夫,最终经过大家的努力,最后也是从东南亚的一些品种当中测到了具有极强恢复力和较强优势的恢复系,所以我们整个国家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成功的实现了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 。
那么已经攻破了三系配套关,接下来就要攻克优势组合关了,他们用实验验证了水稻具有杂种优势,他们用二九南一号A和恢复系的ir 24,育成了南优二号,在同等的条件之下,用南优二号种子种出来的水稻亩产量直接超过了800公斤,而一般的只有5、6百公斤,到后来也是经过了他们不懈的努力,杂交稻配组闯过了优势关,全国陆续的选配出了“南优”、“矮优”、“威优”、“汕优”等系列的强势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组合为杂交水稻迅速走向生产做好了技术储备,我们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生产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 。
第三步就是闯下制种关,他们也在失败中积累了经验,影响这种产量的因素,不是花粉量的不足,而嗜鱼钥匙花粉散布均匀并落在母本柱头上,其中以做到父、母本的花期花时相遇为关键,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方案,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这种技术体系,而这种观我们也顺利的攻破下来,国际上是这样评论中国的杂交水稻的: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了西方这个所谓农业科学源头的情况下,自己创造出来的一项成果 。
之后他们做的就是大推广,我们中国整体的产量都大增产,后来也是独创了两系法,这是我们中国的独创,而两系法的优势就是不要保持系了,育种的程序也简化了,另外一个就是选到优良组合的概率,大大提高了,两系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几年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大概是2.4亿到2.5亿亩,两系法大概有5000万到6000万亩,而两系杂交稻一般都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百分之5到10%,而且米质一般都较好 。他也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有了四良的配套 。
之后就是走向世界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最先是由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长说出来的,后来在国际上也扩散开来,也就都逐渐这么称呼袁隆平了,这个支付可以说是创始者的意思,杂交水稻的创始者,这当然是一个很高的荣誉,但是袁隆平却说,他也感到了压力,因为给你了一个这样的荣誉,你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继续的努力,我们中国的第一项农业专利转让给美国,之后也是前前后后推广到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比如说世界粮食奖 。
之后跨越到了二十一世纪,袁隆平并没有止步,他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也是成功的研究了出来 。之后袁隆平也是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 。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袁隆平在报告会上就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够减少除草剂用量等问题与张启发院士进行了讨论,并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
袁隆平先生在此之后也是有着很多的实验成果,但是在这一年,他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我们并不因此而把它忘记,他的一生有两个梦,第一个梦就是在禾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他梦见过他试验田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因为一直感到高兴,也可以在禾下面乘凉,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梦想 。我们来回想一下,袁隆平院士一生的时间都用来研究杂交水稻是什么?足以让他有这样的信念呢,其实就是他那颗为国为人民的心啊!当他看到有人饿死在街上,因为青黄不接,因为吃不上饭而死,看到这样的景象,他实在忍不下心来,于是他就立志开始研究,虽然在这期间也有很多次失败,但是他并不会因为失败而直接放弃,他会总结经验,并且找到原因学习理论,之后就是第二次尝试,在这样不断的尝试当中,才有了现在他带给我们大家的成果,他不愿意当官,有人让他兼任董事长,他嫌麻烦,不当,他不是做生意的人,又不懂经济,对股票也不感兴趣,他平生最大的兴趣就在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不干行政职务,就是为了潜心科研,所以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一直铭记,要怀有敬畏之心,因为没有他,我们中华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国富民强的状态,名都吃不饱,还怎么富强?所以袁隆平院士成就了中华,也成就了我们 。
袁隆平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袁隆平对成长环境有的认识和判断:
1、战争的苦难使他立志报效祖国 。
袁隆平出生时社会处在急剧动荡的阶段,日本的铁蹄正践踏着中国 。袁隆平随着父母四处迁徙,先后辗转于北京、重庆、南京、武汉 。逃难中饱尝艰辛,看到携家带口的人群,目睹尸横遍地的街巷,无数悲惨的景象冲击着他幼小的心灵 。
磨难和山河破碎的残酷现实,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旧中国苦难的原因 。这为他日后努力学习,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埋下了伏笔 。
2、教师出身的母亲使得他接受了优质的教育,培养他袁隆平勇于探索的精神 。
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 。
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 。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 。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平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 。长大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 。
扩展资料:
袁隆平主要事迹:
1、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
2、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
3、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
4、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 。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袁隆平写给妈妈的信,告诉我们三个道理 这是袁隆平写在《妈妈,稻子熟了》,这封专门写给妈妈的信中的原话 。彼时的他,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用一颗种子,拯救了数亿万人于饥饿之中 。
但对于母亲,他始终是心存愧疚的 。他认为,母亲为了他付出太多,而他,却因为无法抽身的工作,一次次地推迟了陪伴 。
母亲离去的前几天,他心中是有所预料的 。但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总少了些决断,期盼母亲能多撑一段时间 。到那时,自己一定会早早地赶到身前 。
不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
他将对母亲深深的感恩和愧疚,尽数写在了这封信里,同时也尝试着告诉我们,关于亲情,抑或是人生的这三个道理 。
越是亲近,越是信赖的人,我们在忙于繁琐的生活时,越容易将他们忽视 。

总觉得,来日方长,等过一段时间,就全心全意地给予对方陪伴 。却总将自己的零碎的时间,用在一些根本不怎么重要,却觉得不可推脱的人事之上 。
殊不知,人的一生,事情是做不完的 。被推迟的陪伴,在后来实现的可能,会变得越来越渺茫 。
一方面因为,当人的心被卷入其中后,不仅会越来越难抽身,从自身而言,主动抽身的动机也会越来越弱 。
另一方面,是一段关系被忽视久了之后,彼此之间可能都很难保持最初见面,或者陪伴的热络 。
总是被推迟的陪伴,更像是感情中的“失温” 。
每天忙着工作的人,即使天天回家,也会因双方缺少沟通,变成熟悉的陌生人 。

不仅对彼此内心的情绪一无所觉,更是对互相的近况,一无所知 。
就像袁隆平对自己母亲表达的愧疚,一直忙于工作的他,从未顾虑过母亲为了追随照顾他,所需要经历的愁苦 。
一个人大概从成年开始,到步入中年,因为生活中中大大小小的事,总会经历这样的遗憾 。直到对方真的离开,才顿觉当初的不应该 。
他们或许贫寒,没什么文化,或许直到老去,都在做着辛苦,不够体面的工作 。
但作为子女,不论成长时期自觉受了多大委屈,有多少东西没得到满足,人生中的大部分成就,都应该记得父母的一份好 。
因为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教出了后来的我们 。即使教育的方式各有不同,但他们的初心,都不容置疑 。
他们即使一辈子平凡,但在子女眼里,也应该是充满光芒的 。
即使他们生活脱节,不愿意顺应发展,改变原有的想法,我们也应该主动与他们拥抱 。
或坚强刚硬,或聪慧柔软的我们,就是他们人生的最好作品 。
这一路走来,他们或用力敲打,或全心护航,才有了这般独一无二的我们 。
在多数的家庭里,子女长大后,父母往往是最先学会沉默的 。
他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与其说不到正处,唠叨多了令对方厌烦,不如静静地守在一边,学会了看子女的脸色 。
而年轻人因为工作的压力,人情世故的困扰,对于亲近的人,反倒不想主动分享 。宁愿自己一个人扛,也不想让在乎的人,跟着自己一起烦恼 。
这一点,在恋爱和婚姻中,也是常态 。
长此以往,相视无言,便成为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寻常 。看似彼此独立,互不麻烦,实则让原有的感情日渐埋藏 。
这样的沉默,让关心无从表达,也让生疏更加蔓延 。直到某天沉疴爆发,那股沉睡在心底的情意,才会迟迟醒来 。
可那时,已经为之晚矣 。

其实,人这一生做追求的,最根本的就是 情感 上的满足 。
而给予这一切能量的,最初是亲情 。不论它贫瘠还是富足,后来沉默还是吵闹,作为子女,都应该时而地停下脚步,主动给予他们一些关心 。
不要总推脱说以后,让自己被欲望和现实推着前进 。
要知道,爱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当下 。
-END-
书香门第出身的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
袁隆平一生都在跟水稻打交道,他有着黝黑的皮肤,沟壑一般的皱纹,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很多人也都以为他本来就出身于农民家庭,所以才会对农业研究这么有兴趣 。其实,袁隆平出身于书香门第 。
袁隆平祖籍江西,他的祖父是晚清的举人,是位当地名流,还曾担任过江西省第一届议会的议员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南京的东南大学,原来是个文人,后来从政,成为南京国,民,政,府的一名官员 。这个家庭里对袁隆平影响最大的人,则是他的母亲华静 。
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扬州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从小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说一口娴熟的英语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袁隆平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英语教育 。袁隆平16岁的时候,进入汉口博学中学高中部就读 。这所学校是一所国际学校,很多科目都是外籍教师直接用英文授课 。由于这样的经历,袁隆平虽然没有出过国留学的经历,但他的英文水平非常高,他可以直接翻阅外文资料,也可以直接与外国同行交流对话 。
袁隆平的母亲不仅给了他英语方面的启蒙,同时还在音乐、体育等方面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袁隆平这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拉小提琴,一是游泳 。袁隆平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时,只有42块钱,他就花了27块钱买了一把小提琴 。在那个年代,他的收入还很微薄,但他要留些钱去买价格不菲的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的唱片听 。
同时,在母亲的培养之下,袁隆平酷爱游泳,他曾经在高中的时候,获得汉口赛区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一名、湖北省男子百米自由泳第二名,差点被选进当时的国家队 。
母亲对袁隆平的影响还促成了他对农业的热爱 。在袁隆平6岁的时候,母亲就带着他和其他兄弟去神农洞祭拜神农氏 。告诉他正是因为神农氏种五谷,尝百草,才养活了一代一代的人 。还经常带着他去乡间,告诉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
袁隆平虽然外表像一位辛苦劳作的农民,但他有着高端的科学知识,丰富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以及优秀的运动能力 。从下面节选的这段袁隆平写的文章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袁隆平很好的文笔水平,也可以看出他的母亲带给他的一生的影响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我都知道袁隆平这个名字,他是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在他成功的道路上一定有许多的励志故事影响着我们 。下面就和我一起来阅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吧!
更多袁隆平相关文章内容推荐(↓↓↓)袁隆平的人物事迹介绍材料
袁隆平的主要事迹及贡献简介
袁隆平的励志故事简短感悟5篇
袁隆平爷爷个人事迹介绍
袁隆平感人事迹及心得体会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11931年~1936年,仅仅5年之间,袁隆平随父母辗转北平、天津、江西赣州、德安、汉口等地 。2岁到6岁,人生最稚嫩美好的阶段都是在动荡迁徙中度过,不能不说是个悲剧,可是坚强乐观的袁母,并没有因此而忽略了对孩子们的教育 。让人惊讶的是,当袁隆平蹒跚学步的时候,母亲就已经开始给他读尼采的书了 。
“孩子的智商如同一座宝库,唯有品德和情操才是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这是袁母常说的一句话 。教师出身的母亲,在辞去工作后,就把她平生所学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完全放在了教育5个孩子身上 。她非常注意孩子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以开发孩子的智商 。
袁隆平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失败了不气馁,找到原因从头再来就是啦!”乐观开朗的性格,对事物不服输的精神,对于生命如火般不灭的激情和热爱,正是袁隆平小时候母亲给他的最好礼物 。
后来,孩子们长大一些能听得懂故事的时候,袁母就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听 。袁隆平在5个兄弟中是爱动脑筋爱提问的一个 。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常常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适时的教育 。
夏日的夜晚,母亲带着孩子们在院子中乘凉,这时是母亲固定的讲故事时间,兄弟们搬个小凳子围绕到母亲身边 。袁隆平是一个淘气的孩子,他不会像其他的兄弟那样老实地坐在那里听故事,看见身边萤火虫飞舞,美丽异常,他就找来玻璃瓶,把萤火虫抓来放进去玩 。玻璃瓶被萤火虫映照得通体明亮,煞是好看 。
小隆平乐在其中,母亲看在眼里,便不失时机地叫过他来,给他讲了一个“京娘千里报恩”的故事 。
“少年赵匡胤(宋朝的开国皇帝)从盗窟中救出少女京娘,结成兄妹并护送她回家 。千里路上,赵匡胤扶京娘坐在他的马上,而他自己却牵马步行 。
“然而就在这次送别之后,京娘在战乱中死去了 。后来,赵匡胤在一次夜战中迷了路 。忽然,飞来一只萤火虫为他引路,一直把他引出了险境 。传说这是京娘死后为报答赵匡胤相送之恩,化为萤火虫,在他有难时,特地赶来相救 。”
袁隆平静静地听着,他被这个故事感动了 。知恩图报的萤火虫原来是美丽善良的京娘的化身!善良、懂事的二毛听了这则传说以后,再也不忍心捕捉那可爱的萤火虫了 。
袁母就是这样,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并适时地给予教育 。袁隆平印象最深的一则故事是母亲讲的一则哲理故事:
一天,一只胖胖的狐狸正在觅食,听见一群雏鸡在围栏里唧唧喳喳地叫着,馋涎欲滴,便四处寻找进口 。终于,在围栏一角它发现了一个小洞 。可是洞口太小了,它那肥胖的身躯进不去 。于是,这只狐狸便绝食5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那个小洞,贪婪地吃光了小院的雏鸡 。可是,这时它发现自己那吃得鼓鼓囊囊的大肚皮却出不去那个小洞了 。无奈,它又绝食5天,再次饿瘦了身躯 。结果,回到院墙外的狐狸,依旧是原来那只狐狸 。
袁母讲这则故事时,袁隆平还小,不理解母亲的用意 。长大成人以后,经历了一些功名利禄的引诱后,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聪慧的母亲是在用这则故事告诉他,要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 。他也渐渐地体味到了古人说过的“无欲则刚”的道理 。母亲讲过的这个故事,年幼的袁隆平一直都牢牢地记在心里,母亲从小给他的那些潜移默化的教育,也一直影响着他以后的发展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21936年,受时局影响,袁家移居汉口,在那里居住了近两年 。1936年8月,袁隆平进入汉口扶轮小学读书,成为一名小学生 。
汉口位于汉水、长江交汇之处,古代就有九省通衢之说,水上交通极为方便 。港口贸易十分繁荣,贩卖各种商品的摊贩沿江一字排开 。夏天,每天早晨乡下的姑娘都会背着竹篓,装上满满一竹篓各色各样的花来卖,轻盈的花瓣还带着剔透的露珠,煞是好看 。
插花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女子学校的必修礼仪课 。自幼在花红柳绿的江南长大的袁母,更是对花卉有着天生的喜爱,良好的文化素养让她对插花艺术具有更多的领悟 。
“晕酣神敛,烟色迷离,花之愁也 。欹枝困槛,如不胜风,花之梦也 。嫣然流盼,光华溢目,花之醒也……”稍有闲暇,袁母便会一边吟诵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插花论,一边将修剪好的各色花朵插到一个装满水的大玻璃瓶里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配上母亲流光溢彩的插花,整个小房间总是熠熠生辉,孩子们在花香中快乐地成长着 。
冬天,袁母又在瓶里插上一两枝松柏枝,那松柏枝也给斗室带来满屋清香,几个孩子围着松柏枝写作业 。母亲常给花瓶换水,有时见孩子们写作业累了,就给他们讲松柏树的风格 。这位贤达的母亲,不只是希望孩子们努力读书,还希望他们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
一年四季,袁母的花朵从未断过,即使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她依然保持着这个习惯 。汉口码头上随处可见的野花,对于袁母来说是不小的诱惑,所以每逢从码头回来,她总要捧回一束很便宜的野花,放在向阳的窗台上 。娇嫩的花朵在敌机的狂轰滥炸、弹片纷飞里,依然美丽地盛开 。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 。那满室流淌的花香,更彰显出母亲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袁隆平性格的养成 。
如果说袁母闲时弄花是怡情雅兴,那么有意给孩子进行国耻家难的教育,则是内心夙愿最深沉痛切的表达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诗句充分描述了安史之乱带来的民不聊生的凄凉惨景 。与之相比,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民的精神创伤更加难以估量 。在那个国土沦丧、尸横遍野的年月里,国家、土地是人们心中最为敏感和热切关注的话题 。为了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袁隆平记住国耻家难,袁母总是有意给孩子们灌输国家、民族尊严的概念 。
孩子们放学后,袁母就会让他们在桌子前坐成一小排,给他们另外再加一堂课 。“人是从泥土里来的 。女娲把黄土和成泥,然后捏成一个个男人和女人,捏完后,她朝着那泥人吹出一口法气,于是,那一个个黄土泥人便有了鲜活的生命 。从那时起,人类便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归根到底,我们人类都是从黄土地来的 。我们吃的粮食是黄土地里长出来的,我们穿的衣服是用从黄土地上收获的棉花织成的布做的,我们住的房子是用黄土烧成的砖盖起来的……总之,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土地 。所以说,土地是生命之源 。”饭后庭院里,当袁隆平问母亲人类从哪里来这个话题时,母亲如此回答的 。虽然没有站在讲台上,可是声音依然铿锵有力 。
土地似乎是个被烧烫的词汇 。只要一沾染,就会点燃母亲的激情,像当年在摇篮中给二毛读尼采时候的激情!可能是触景生情吧,看着窗外远处日本战机轰炸留下的残垣断壁,母亲特意给袁隆平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为了捍卫国土,浴血疆场的故事 。“国土是神圣的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少仁人志士浴血沙场,他们演绎了多少壮怀激烈的历史篇章,都与国土紧紧相连 。”“土地是万物的母亲 。'
我们民族自远古时代就对土地怀着虔诚的信仰,我们的祖先总是以隆重的方式祭祀土地 。历代皇帝在年末岁首都要净身素食、叩拜土地 。清朝皇帝每年三月,总要到先农坛,亲自扶犁,演示耕作一亩三分地 。土地始终是人类的血脉所系,衣食父母,所以,我们要怀着最虔诚的敬意来叩拜土地 。”面对眼前深重的国家灾难,母亲一改往日的温婉,一下子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诗人 。看着母亲被热情烧红的脸颊,袁隆平深深地受到了感染,他的胸中涌动着一股莫名的热情,他第一次知道土地对于人有着如此伟大的意义 。6岁的袁隆平眼前第一次感觉到沉重,他的眼前似乎出现了扛着大包逃难的人群,桃园镇那被战火烧焦的桃林,原来土地是这么伟大圣洁的载体 。
这是袁隆平母亲对袁隆平第一次关于土地概念的启蒙,这次经历在袁隆平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篇3袁隆平6岁那一年的初秋季节,他随母亲到汉口郊区一家果园去游玩 。对于在城市里住惯了、从没见识过农村果园的袁隆平来讲,那简直是一次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旅 。母亲牵着他的手,蹦跳着走在繁茂稠密的果林里 。红红的桃子灿烂地挂在树梢、绿绿的葡萄像一串串碧玉,果树之间的空地上,间种着在那个年代还稀有的西红柿 。毛茸茸的枝杈上,结着红、白、黄、绿几种颜色的果实,真是美极了 。还有那绿葱葱的片片竹林……
幼年的袁隆平爱上了这美丽的果园,爱上了这绿色的世界,他实在不愿离开这里 。正如袁隆平后来所说:“从此,每到桃子成熟的季节,我记忆中那个美丽的果园便飘进我的心灵,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实在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
没有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没有功成名就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质朴的表白,有的只是对美丽的特别感悟与无悔执着 。可见当年,这片美丽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记忆,成了袁隆平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与梦幻 。
巨人的诞生总是需要机缘巧合的 。正如牛顿童年那个砸在头上的苹果引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爱因斯坦5岁时遇到了他钟爱的罗盘,最终成为物理学界世界级的泰斗一样,这次美丽的游园惊梦,正是带领袁隆平一步步走向农业科学巨人之路的那只闪亮的萤火虫 。
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那片花果鲜艳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是那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纯真的心 。
就是这次郊游,奠定了袁隆平一生理想的基础,使他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也正是这片美丽的果园,最终改变了袁隆平一生的命运,进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13亿中国人的命运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