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蚊虫的“香味”如何产生
既然苯乙酮是吸引蚊虫叮咬的“罪魁祸首” , 那么 , 这种吸引蚊虫的“香味”又是如何产生的?
研究人员发现 , 人体或动物释放的苯乙酮主要来源于体表的皮肤共生微生物 , 它是一种典型的细菌代谢产物 。 在去除皮肤共生微生物后 , 感染小鼠就会失去对蚊虫更强的吸引作用 。
进一步研究显示 , 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感染可导致宿主皮肤表面芽孢杆菌属细菌的丰度明显上升 , 而皮肤芽孢杆菌具有代谢产生大量苯乙酮的能力 。
至此 , 研究人员揭示了蚊媒病毒感染者吸引蚊虫叮咬的原因:病毒感染提高了人体皮肤中特定细菌的比例 , 显著提高了感染者的苯乙酮释放能力 , 从而明显提高了蚊虫对感染宿主的行为趋向 。
随后 , 研究者对病毒感染小鼠及非感染小鼠的皮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 。 结果显示 , 登革病毒和寨卡病毒感染可通过抑制宿主皮肤中抵抗素样分子或抵抗素等特定免疫分子的表达 , 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皮肤芽孢杆菌过量增殖 , 导致感染宿主的苯乙酮释放量升高 。
随后 , 研究者向登革病毒及寨卡病毒感染小鼠体内饲喂一种维生素A衍生物异维甲酸 , 这是一种临床广泛使用的皮肤病治疗药物 。 结果显示 , 上述操作可有效恢复感染小鼠皮肤中特定免疫分子的表达 , 通过抑制感染宿主皮肤中芽孢杆菌的增殖 , 抑制感染宿主释放苯乙酮 。 因此 , 在感染宿主口服异维甲酸后 , 蚊虫无法通过宿主的苯乙酮来定位和发现感染宿主 , 从而阻断病毒的传播循环 。
文章图片
通过补充维生素A类药物 , 重塑感染个体皮肤微生物的苯乙酮释放 , 降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效率(研究团队供图)
如何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
根据以上发现 , 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蚊媒病毒防治思路:可以通过调控人体气味 , 阻断蚊媒病毒的快速传播 。
由于在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初期 , 感染者在人群中的比例仅有千分之一、甚至更低 , 因而研究团队推测在感染者口服维生素A类药物后 , 蚊虫无法通过苯乙酮的气味来区分感染者与非感染者 ,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蚊虫取食感染者血液并感染的几率 , 使蚊媒病毒在自然界中无法高效建立“宿主-蚊”的传播循环过程 。
据此 , 研究团队提出一种防治蚊媒病毒传染病的新策略:在登革热及寨卡热等蚊媒病毒传染病流行的疫区 , 可对感染者广泛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 , 重塑感染者皮肤微生物挥发的气味 , 大幅降低蚊媒病毒传播循环效率 , 有效防止蚊虫携带并传播病毒 。 基于以上发现 , 可对特定感染人群补充维生素A或相关药物 , 避免蚊媒病毒传染病的大规模传播流行 。
据悉 , 目前 , 程功团队已经在马来西亚已经完成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皮肤微生物变化的研究 , 即将进行异维甲酸的临床试验 。 未来有望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
【清华团队揭秘:为什么这些人更受蚊子青睐?】(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邓晖通讯员张虹)
来源:光明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邓晖通讯员张虹
责编:王远方
编辑:孙岱邢妍妍
- JITC:厦大夏宁邵团队开发出搭载PD-1抑制剂的溶瘤病毒!
- 浙大一院团队国际首创!抽取少量血辅助诊断阿尔茨海默病
- 清华团队:在蚊子眼里,你为什么格外美味?
- 一心为民 | 北京医院心脏结构团队完成首例急诊TAVR手术
- ?协同诊疗意识 引领科室团队建设!黔南州、遵义市完成医院各科高血压协同诊疗主任研修培训全覆盖
- 由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这台特殊的肝切除手术再创奇迹
- 助力精神分裂症早期识别及干预,上海精卫领域研究团队取得新进展
- 安徽一志愿团队走进基层科普中医药知识
- 清华团队今日《细胞》:在蚊子眼里,这些人为什么格外美味?
- 腹腔转移肿瘤巨大如“双胞胎”,复旦肿瘤医院多学科团队出击控制“神秘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