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TC:厦大夏宁邵团队开发出搭载PD-1抑制剂的溶瘤病毒!

自2015年10月首个溶瘤病毒疗法被FDA批准用于治疗黑色素瘤后[1] ,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 , 溶瘤病毒在癌症治疗中确具有一定作用 , 如在胶质母细胞瘤[2]及软组织肉瘤中[3] 。
除了溶瘤病毒自身复制导致被感染的肿瘤细胞死亡之外 , 细胞死亡后的裂解产物还可吸引大量CD8+T细胞 , 从而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4] 。
然而 , 研究人员发现 , 溶瘤病毒疗法会使肿瘤中PD-L1表达上调 , 从而削弱了抗肿瘤免疫反应[5] 。 因此 , 开发新的策略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溶瘤病毒疗法的潜力 , 一直是领域研究的热点 。
近日 , 来自厦门大学的夏宁邵教授团队 ,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抗人源PD-1单链可变片段(hPD-1scFv)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载体(YST-OVH) , YST-OVH可明显增强小鼠肿瘤中CD8+T细胞的活性 , 在多种人源化PD-1小鼠肿瘤模型中均有明显抗肿瘤效果 。
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神经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显示 , YST-OVH没有明显神经毒性 , 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耐受性良好 , 具有非常好的临床转化潜力 ,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著名期刊《癌症免疫治疗杂志》[6] 。
JITC:厦大夏宁邵团队开发出搭载PD-1抑制剂的溶瘤病毒!
文章图片
论文首页截图
目前 , 溶瘤病毒疗法的效果受到两大因素的限制 , 一个因素是溶瘤病毒的扩散能力有限、对组织的穿透性不佳 , 另一个因素即是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 , 它们导致免疫细胞处于失活状态 , 削弱了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效果 。
针对第一个因素 , 科学家利用具有肿瘤趋向性 , 且具有良好扩散及组织穿透能力的神经干细胞作为溶瘤病毒的载体 , 在动物模型及1期临床研究中取得良好效果 ,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7] 。
而针对第二个因素 , 科学家们也尝试了多种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
首先想到的解决办法 , 便是将溶瘤病毒疗法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相结合 , 且这一组合疗法在黑色素瘤、结肠癌中已被证实确实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 , 甚至对一些原本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不敏感的患者 , 也具有良好的疗效[8,9] 。
紧接着 , 科学家们自然而然地想到 , 可否直接让溶瘤病毒表达可激活免疫反应的蛋白 , 如细胞因子和免疫检查点特异性的抗体等 , 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 。
“说干咱就干” 。 经改造后的可表达IL-7、IL-12[10]及抗PD-1(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5])、抗TIGIT(南京大学魏继武教授团队[11])的溶瘤病毒相继问世 。
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团队在其前期设计的重组表达抗鼠源PD-1单链可变片段(mPD-1scFv)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载体(OVH-aMPD-1)的基础上(人和小鼠PD-1的氨基酸同源性约为61%) , 设计了首个抗人源PD-1单链可变片段(hPD-1scFv)的溶瘤单纯疱疹病毒载体(YST-OVH) 。
感染YST-OVH的细胞可表达和分泌hPD-1scFv , 与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上的PD-1相结合 , 起到改善免疫应答的作用 。 本次研究中 , 夏宁邵教授团队在动物模型中对YST-OVH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验证 , 同时还报道了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 。
研究人员首先在体外检测了hPD-1scFv蛋白在YST-OVH感染细胞上清液中的表达 , 结果显示hPD-1scFv蛋白在感染后72小时达到高峰 , 且YST-OVH在细胞内的复制能力与亲本病毒(OVH)相似 。
JITC:厦大夏宁邵团队开发出搭载PD-1抑制剂的溶瘤病毒!
文章图片
hPD-1scFv蛋白在感染细胞后72小时达到高峰(细胞上清液中)
紧接着 , 研究人员检测了YST-OVH在体内及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
在体外实验中 , YST-OVH和OVH对多种人类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相似 , 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与病毒的感染剂量呈正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