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算筹是怎么回事 算筹图片


算筹是什么 算筹其实就是古代的一种计数方法,它是由一些长短一致,粗细一致的小棍子组成的,它们的长度一般都是在13与14厘米之间 。算筹不是很粗,因为要便于携带,它们的直径一多半都是在0.3至0.4之间,材质多选用竹子制成,因为竹子的材质耐磨,耐腐蚀,也经久耐用,当然,在古代的时候也有用其他材质来制作算筹的 。一组算筹大约是由270多跟小棍子组成,并且是放在一个布袋子中的,这个布袋子能够绑在腰上,在外出当需要用到算筹的时候,就将其拿出来计数 。
算筹是什么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一种工具 。又称为筹、策、算子等 。它最初是小竹棍一类的自然物,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质地与制作也愈加精致 。
算筹是什么?算筹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 。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 。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 。而它们的发明,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
扩展资料:
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 。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这种计数法遵循一百进位制 。据《孙子算经》记载,算筹记数法则是: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夏阳侯算经》说: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计数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算筹
算筹是什么?算筹是古人的一种计算工具,自诞生,至今已过去了数千年 。它发挥计算本领的时间可追溯到商代,后又历经数代 。算筹不仅能进行正、负数的简单计算,还可以进行分数的四则和开方运算 。
算筹什么意思算筹是古代用来计算数目的一种器物,上记数字,用以布算 。
在古代,算筹是用竹子或者是其他材料做成的,刚开始是小竹棍一类的自然物,长度大概在13--14cm,径粗0.2~0.3cm,后来逐渐发展成专门用来计算的工具,用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 。
算筹在中国的起源很早,最开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中就有“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 。在珠算发明之前,算筹是中国独创并且最有效的计算方法,除了是正、负整数与分数的四则运算和开方运算的工具之外,还包含了各种特定的演算 。
古代算筹是怎么回事中国古代的算筹和筹算
何谓算筹?
所谓算筹,其实就是一把刻得很整齐的竹棍,直径约两三个毫米,长度十来个厘米 。除竹制的以外,还有木、铁、玉石、骨、象牙制的算筹 。把算筹装在袋子里或笔筒中随身携带,这就是古人说的“算袋”或“算子筒” 。唐代曾经规定,文武官员都必须备有算袋,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
图1算筹
图2筹算
算筹如何计数
用算筹表示数,有纵式和横式两种方式 。在纵式中,纵摆的每根算筹都代表1,表示6~9时,则上面摆一根横的代表5 。横式中则是横摆的每一根都代表1,其上面纵摆的一根代表5 。而且规定,个位和百位必须用纵式,十位和千位必须用横式,纵横相间,使各位界限分明,以免发生混乱 。算盘中上面的一个子代表5,下面的一个子代表1,是从算筹延续下来的 。计数的十进位制是我国古代文明最重要发明之一 。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表示数的算筹有纵、横两种方式:
图3算筹计数
如要表示一个多位数字,即把各位的数字从左到右横列,各位数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万位用纵式,千位、十万位用横式.例如:614用算筹表示出来是;
。数字有空位时,如86021用算筹表示出来是,。百位是空位就不放算筹.那么,“”表示的最小的数是10340 。
算筹运算
用算筹运算,有一套规则和口诀 。中国古人不但可以用它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还可以乘方开方,连多元高次方程这样高深的数学难题都可以解出来,不可不谓之奇迹 。
图4算筹加法运算
图5算筹减法运算(自上而下减,答数在左方)
古人乘法/除法皆为从左至右算,乘数在上,被乘数在下,积放在中间 。古人计算用"筹"不用笔,筹算可以任意改变形态,所以左至右算根本不麻烦 。如算49乘36的步骤,结果是1764 。
图6算筹乘法算筹还可以解联立方程组 。“九章算术”是东汉编订的数学经典著作 。方程中一次方程组可由算筹布置 。如下图1,图2中各行从左到右列出算筹数分别表示未知数X,Y的系数与对应的常数项 。
【古代算筹是怎么回事 算筹图片】关于算筹和算筹图片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