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主人公 草木皆兵出自什么战役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战役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 草木皆兵出自什么战役苻坚,淝水之战 。
草木皆兵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草木皆兵的意思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为对方的声势所吓倒而疑神疑鬼产生错觉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
战争起源:前秦的苻坚在夺得帝位(357年),重用汉人王猛之后,国力强大,在相当短的时间之内东灭前燕,南取梁(汉中)、益二州,北并吞鲜卑拔拓氏之后代,西方兼并前凉,远征西域,一统北方 。在王猛死前,一直阻止苻坚的南进政策,且劝苻坚不要攻击东晋王朝,因为他认为前秦的国力虽比东晋强,但由于前秦刚刚才统一北方,时机未成熟,加上东晋有长江天险 。但一心希望尽早统一中国的'苻坚却嗤之以鼻,并说:“区区长江天险算什么?我拥有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叫士兵们把皮鞭投入长江,足可断掉流水了!”,此为成语“投鞭断流”之典故 。王猛死后,苻坚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攻击东晋 。
兵力比较:前秦:27万氐族兵(主力,投入决战者15万),20余万鲜卑等其他族兵力(主要在荆州战场),60万民夫(未投入实际作战) 。号称百万东晋:8万北府兵,决战时,兵力为7万 。经过:太元元年〔376年〕,孝武帝司马矅开始亲政,谢安升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陈郡谢氏成为东晋的最后一个“当轴士族” 。同年,苻坚统一了中国北方,前秦与东晋的战争已经临近 。当时的东晋,长江上游由桓氏掌握,下游则属于谢氏当政,谢安尽力调和桓谢两大家族关系,以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战前准备377年,广陵缺乏良将防守,谢安不顾他人议论,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 。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 。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
第一阶段:淮南之战378年四月,前秦征南大将军苻丕率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 。苻坚又另派10万多人,分三路合围襄阳,总计投入兵力就是17万 。襄阳守将朱序死守近一年后,于太元四年(379年)二月城破被俘 。苻坚又派彭超围攻彭城,秦晋淮南之战爆发 。谢安在建康布防,又令谢玄率5万北府兵,自广陵起兵,谢玄4战4胜,全歼敌军 。谢安因功封建昌县公,谢玄封东兴县侯 。
第二阶段:淝水之战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暐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 。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 。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 。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晋朝派出的朱序在秦军阵中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
影响:中国南北分立的局面继续维持 。东晋乘胜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但不久,因丞相谢安去世和前线主帅谢玄退隐而转为守势 。前秦元气大伤,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族姚苌所杀,各族纷纷独立,中国北方重新陷入分裂混乱的局面,先后成立了十国 。直到439年北魏重新统一北方 。而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中国的南北朝时代开始 。一直持续到公元589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建立了“隋朝” 。这场战役为日后带来了三句四字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
成语“草木皆兵”一词出自哪里?这里面有什么故事?

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

可见,成语“草木皆兵”来源于《晋书》 。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
在公元383年的时候,前秦皇帝苻坚基本已经统一了北方,具有野心的他抱着统一天下的愿望率着90万大军南下,决定南下攻下江南的东晋 。东晋早有准备,任命了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前去抵抗 。苻坚知道双方实力具有巨大的差距,便信心满满,以为抓住了良机,积极推进 。
苻坚一开始派了朱序去劝降谢石 。然而朱序之前是东晋的官员,于是朱序见到谢石后便向其透露了秦军的军事情报 。后来谢石听从了他的建议,在首战时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将苻坚二十五的先锋部队击败,首战大败的苻坚部队大将被杀,士气大伤 。
吃了败仗的苻坚对弟弟苻融说这次轻敌了,应该重振旗鼓准备第二次战斗 。于是他亲自观察淝水对面晋军的情况 。时值冬日,阴天,雾色朦朦 。但对面晋军齐齐整整,颇有杀气的样子,让苻坚认为晋军训练有素,精神饱满,战胜秦军是不无道理的 。接着又观察另外一个地方,苻坚面色铁青,山上的风吹草动让他以为是无数士兵在训练排列,浩大的声势这下把苻坚吓倒了 。
但此时,苻坚仍自信满满,以为根据地形和需要渡河作战判断晋军没有作战尝试,想利用晋军渡河之际出其不意,突然袭击 。不久,苻坚又中了谢悬的计,下令让军队后退,军队便自相践踏,自己溃败了起来 。于是晋军便乘胜追击,将秦军杀得片甲不留,而苻坚自己也中了箭落荒而逃 。
这便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也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
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战役淝水之战 。
草木皆兵故事:
前秦的先头部队在洛涧附近被晋军偷袭,被击败得溃不成军,不但令秦兵士气受挫,亦令一向骄傲的苻坚信心动摇 。他得知晋军正向寿阳前进,便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观察晋军动静 。他看见对岸的晋兵,排列整齐,战船密布,心中觉得晋兵训练有素 。
再望向北面的八公山,山上长满无数草木,北风吹过,草木晃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即时大惊地跟苻融说道:“晋兵是一支多么强大的对手,你怎么说他们是弱旅?”后来,人们以“草木皆兵”形容人神经过敏及疑神疑鬼 。
扩展资料:
重点词汇:草木皆兵
[成语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草木皆兵,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常用程度]常用
“草木皆兵”出自哪里?草木皆兵的典故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 。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风吹树木的声音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 。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 。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 。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 。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 。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 。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 。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 。苻坚中箭而逃 。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 。
—来自于网络
草木皆兵出自哪场战争 你知道吗?1、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 。
2、草木皆兵,汉语成语,拼音是cǎo mù jiē bīng,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 草木皆兵出自什么战役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战役】关于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战役和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出自哪个战役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