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感染比例 印度病毒大师


印度什么病毒开放最多
印度爆发神秘新烈性传染病毒“番茄流感”,幼龄儿童成为高发群体!“番茄流感”是一种手足口病,与新冠和猴痘无关,初次发现是今年5月份的印度南部,感染者身上会长出西红柿一般大小的红疹和水泡,伴随着流感引发的所有不适症状,主要感染人群是5岁以内免疫力低下的儿童,目前在印度医疗条件最好的喀拉拉邦已经有100多名儿童感染,而这个数字也仅仅是号称“数字黑洞”的印度统计部门提供,可能真实数字远远不止这些...印度政府警告其所有自由散漫惯了的州,该病毒有大规模流行的风险!
印度是如何做到让新冠病毒在印度不变异的?
全球约有4000种新冠病毒变种毒株,数量虽然听起来吓人,但其中只有几种传播率、感染率,致死率需要主要关注 。
到底是什么导致新冠病毒的变异呢?
新冠病毒集体变异的节点——2021年5月1日印度单日新增确诊超40万例,印度阿三“达成群体免疫”的目标变成群体感染 。
【新冠病毒在印度易变异的原因】
2020年我国疫情状况被控制,总结出对于疫情有效治疗方案后,新冠又再次席卷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同时亚洲日本、韩国、印度也陆续出现了新冠病毒感染的苗头 。当时都说,“西方发达国家有那么好的条件,每天都死这么多人,印度那么脏,肯定更完蛋,印度阿三想当发达大国的梦想又破灭喽~”,可恰恰相反的是,发达国家每日感染死亡人数不断增加,印度的感染数据和死亡人数却只是小幅度上涨 。
印度为什么没事呢?没有感染患者吗?
因为印度表演了一出“掩耳盗铃”,不核减、不测温、不纪录,“三不为”贯彻执行 。印度政府向全球宣布——他们要做第一个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 。
对于如瘟疫一般的印度还是有所作为的,印度几乎80%以上的GDP要依靠他老大哥—美国 。2020年西方疫情混乱,停工停产,相应的印度这个美国大型加工厂,也停工停产了,至少还是减少了疫情增长的概率 。但是同年7月份印度在本国感染人数紧追美国的时刻,响应美国复工的号召也复工复产了 。

可病毒变异的契机也就潜藏在这一时刻,印度对于新冠的“三不”政策,给新冠病毒提供了温床 。2021年3月份,印度发现新冠变异毒株——B.1.617.2毒株(德尔塔毒株前身),但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同年5月份单日新增感染人数超40万,且致死率变高,大多数感染者死于无法自主呼吸,有供氧机就活,拔了供氧机就死才得到关注 。
此次以超快的增涨速度、更多的致死率,终于得到了印度政府的重视,但印度这个国家就不能对它抱太大希望 。
整个疫情防护,像是官方工作人员和民众拍警匪片......
印度测体温
出行被抓
口罩根本不能保证人人都有
为什么新冠病毒会在印度出现大规模变异?

  1. 印度整个国家宗教信仰氛围浓重

严苛种姓制度的背后是被神化的婆罗门信众所拥护,导致印度阶级固化严重,贫富差异巨大,群众愚昧无知 。
给女神像戴口罩达到防疫的目的
疫情期间依然要做祷告
2.印度牛是圣物,街道粪便随处可见,细菌滋生

印度认为牛是神的化身,在孟买街头上依然可以看到许多牛在车海中穿来穿去,一边走一边生产牛尿和牛粪,整条街不注意就可能踩??了 。
动物的粪便随处可见,再加上印度又热,细菌滋生速度都比别人快,这样的居住生活环境按理说应该极容易让人生病 。
印度街头
3.印度常年和细菌为伍,激化了病毒的变异
印度人的体质,是个谜 。疫情早期,印度对于疫情不敏感,甚至出现感染后自身痊愈的情况,早期的新冠病毒对于印度人堪比刮痧,实质性伤害并不大 。
整个印度从上到下,对于新冠病毒的举措——喝牛尿 。
印度国会议员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大家喝牛尿防毒,说他每天都会喝一杯......
左印度议员
印度富人聚众喝牛尿
如此严重的疫情,他们尚且这样,那以前那些小病小灾自我处理方式就更让人一言难尽了,通常生病会找当地宗教领头人做法,所以印度人每次生存下来都是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杀毒,慢慢的他们的免疫系统越来越强大 。
此时病毒为求生存,就会变异,且免疫系统激发的变异会更强大 。

【什么是变异毒株?】
病毒的本质是微小的只能依靠活细胞生存的非细胞生物,这也意味着它非常的不稳定 。
它通过一次次地复制保证自己存活,新冠病毒通常花10分钟进入细胞,10个小时后释放出1000个病毒颗粒,如果顺利繁殖的话,一天就可以从1到1百万 。在这高速的复制下,有些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就死亡了,而有一部分会在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错误对于病毒来说是好的,就会被病毒记忆下来,就是变异病毒 。
变异病毒会不会正式被作为样本复制,就要看和原病毒相比哪一个更能逃过人的免疫系统 。人体内是与病毒共生的状态,大多数病毒刚繁殖出来,就被免疫系统消灭掉,维持人体免疫和病毒的稳态 。人的免疫系统对于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关于免疫系统的病一般不好治,甚至有的至今也没有完全根治的医疗手段 。
变异毒株得以复制说明其逃脱了免疫系统的监控,有的种类对于人体伤害极大,甚至会破坏免疫系统 。
现今,有两种变异毒株是需要极度警惕和防范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和拉姆达毒株 。
【德尔塔病毒】
德尔塔(Delta),最早于2020年10月在印度发现 。2021年5月,世卫组织将最早在印度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B.1.617.2命名为“德尔塔”(Delta)变体 。印度日增40万的第二波疫情主要就是由德尔塔变体所推动 。
我国南京源头为境外输入病例
我国南京的德尔塔病毒则是印度德尔塔变体再次变异的结果,相比其他毒株更具有感染性,传播速度快,相比早期新冠病毒夏季不易生存的特点,德尔塔更加亲人且更加耐热 。在7月份就已经造成了104个国家和地区群众感染,并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快,疫苗对于德尔塔有效,但并不完全有效 。
此次南京夏季感染人数激增,虽然有当地管控失当问题,但变异毒株也是一重大原因 。
唯一较为庆幸的是,德尔塔治疗得当致死率并不高 。
【拉姆达病毒】
在德尔塔之后,拉姆达病毒又再次“冒头” 。2020年8月,科学家首次在秘鲁发现了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C.37,世卫组织将其命名为“拉姆达”,去年8月发现的毒株,为何今年八月会被大家注意到呢?
人怕出名猪怕壮,病毒出名自然是因为它出现了曾经没有的特性,且这种特性对于人类极度不友好 。
去年8月在秘鲁发现的拉姆达毒株,随着一次又一次的复制繁殖也出现了变体 。随着变体的不断变化,拉姆达病毒杀伤力不断增强,科学家发现拉姆达病毒有增强传播速度的能力 。
虽然拉姆达病毒多发在南美地区,可最初就是由海外旅行传播至南美地区,所以也要对境外输入人员增强管控 。最令人担忧的是,经检测发现拉姆达病毒对于疫苗的抵抗力随着不断变种再增强 。
时至今日,感觉离以前不需要隔离和口罩的日子越来越远了 。

为什么印度疫情不严重
首先要归功于印度政府的高度警惕、及时反应 。
日本比韩国略早爆发新冠疫情,但韩国却比日本更严重,原因就在于日本比韩国的反应更及时、更严格,该隔离的隔离,该停学的停学 。
印度也一样,在疫情爆发之初,印度政府就高度重视,及时从武汉撤回了700多侨民并进行隔离观察,对入印华人进行检测、跟踪观察,对确诊的三个病例及时救治并因此隔离了数千人……
应该说,印度政府从一开始就针对疫情采取了非常严格有效的防控措施,这极大的阻止了病毒的扩散 。
其次是印度高温 。
不知各位看官是否观察过世界地图,如果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本次疫情的重灾区都集中在中纬度地区,日本、韩国、中国、伊朗、意大利,包括有可能大爆发的美国、法国、德国,所有这些国家基本上都处于同一纬度带上 。
原因为何?这很可能就是气温使然 。这一纬度带上的气温不太冷也不太热,刚好有利于病毒的存活、扩散与传播 。
一般来说,病毒都喜寒怕热,新冠病毒也一样,56度它只能存活30分钟,温度达到65度以上,只要几分钟就能让它死翘翘 。
印度地处东南亚热带地区,目前的气温已达30度左右,这非常不利于新冠病毒的存活与传播 。
当年,非典也是一入夏就消失 。
所以说,气温高应该是印度逃过一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
不光是印度,地处热带的东南亚其它诸国、炎热的非洲地区都没有爆发严重疫情,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
另外,像俄罗斯、芬兰、挪威、瑞典、冰岛这些国家也岁月静好,我想还是与气温有关 。
新冠病毒喜寒怕热,它在高温下存活不了多久,却能在零下几十度的极寒温度下存活好几年 。
不过从常识角度来说,极寒气温下也应该是不利于病毒传播的,能存活不代表会快速传播,西伯利亚的冻土里、喜马拉雅的冰山下都可能存活的有几万年前的史前病毒,但它们都只能沉睡而发挥不了作用 。
这大概就能解释为什么本次新冠病毒最严重地区都集中在同一纬度带 。
印度很幸运,不在这个圈子里 。
三是印度自身原因 。
篇头所列举的前两个原因还是多少有点道理的,只不过不是主要原因 。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如果你去捡垃圾桶的东西吃,保管你上吐下泻,但流浪汉经常吃却没事,原因就在于流浪汉经常吃,他体内的菌落已经相互平衡,简单的说他能够适应垃圾桶内的食物环境 。
不排除,若是印度人经常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里,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流浪汉效应”,让他们拥有更强的抵抗力,恶劣的环境让他们成为了适应力更强的刘姥姥,而不是风一吹就倒的林妹妹 。
还有就是印度人的饮食习惯
印度感染比例
印度政府2月4日公布的一项血清学调查显示,印度全国可能已有超过2.9亿人感染新冠病毒,其中更是有逾四分之一的印度10岁到17岁青少年可能感染过新冠病毒,该比例高于该国总人口中已确诊感染的比例——21.5% 。
路透社2月4日报道称,这项调查在过去两个月里涉及了3.57多万名10岁以上的印度人 。相比其他研究,这项调查对于印度感染新冠病毒人数的估计已经保守了很多 。印度Thyrocare Technologies公司负责人上周对路透社表示,根据该公司对全印70多万人的单独测试,在印度13.5亿人口中,可能有多达55%的人已经感染了新冠病毒 。
尽管自达到2020年9月27日单日新增确诊125885例的峰值以来,印度日新增确诊病例已大幅减少,但截至2月4日,印度官方公布的累计确诊病例已超1080万例,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
印度政府疫苗战略专家组组长维诺德库玛尔保罗(Vinod Kumar Paul)警告称:“疫情总体情况仍显示,即使是现在,超过75%的人仍可能受到感染 。”他呼吁人们保持社交距离,并戴上口罩 。
在全印度7171名接受随机测试的医护人员中,有25.7%的患者体内存在抗体 。与此同时,首都新德里市政府本周宣布,鉴于56%的该市居民体内出现了新冠抗体,故该市正通过自然感染接近群体免疫 。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至少60%到70%的人口拥有免疫力,才能打破新冠的传播链,但印度官员声称低一点的比例同样可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 。
印度政府还宣布,自从1月16日开展全国范围的疫苗接种工作以来,全国960万医护工作人员中近46%接种了第一剂疫苗 。印度卫生部长拉杰什·布山(Rajesh Bhushan)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希望到今年8月在公立和私立医院为3亿人接种疫苗,最近印度政府已开始给警察等其他一线工作人员接种,并将很快开始覆盖到老年人 。
印度变种病毒至少已在17国出现,这种变异病毒有多危险?
印度变种病毒至少在17国出现,这种变异病毒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降低新冠疫苗的中和作用 。
一:印度的新冠疫情据印度新冠疫情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4小时里,印度的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37万例,已经连续多天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30万例,更是刷新了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的纪录,印度的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837万例,新增死亡病例超过3600例,累计死亡病例则超过20万例 。印度的新冠病毒疫情反弹迅猛,确诊感染病例出现激增,导致印度的医院病床、氧气等医疗物资都出现严重短缺,很多确诊患者只能留在医院外面等待治疗,这又加剧了印度新冠病毒的传播范围,同时因得不到有效救治,进一步增加了确诊病例的死亡人数 。
二:印度的变异新冠病毒印度此次的新冠病毒疫情中,最受关注的是印度的新冠病毒出现“双突变”变异,这种“双突变”的新冠病毒相比其他变异的新冠病毒具有更高的传播能力,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在全球共享流感数据中已有17个国家检测到来自印度的变异病毒,这些国家就包括印度、英国、美国、新加坡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印度的变异新冠病毒列为“受关注的变异病毒”,而不是更严重的“须关切的变异病毒”,后者则表示变异的病毒比原始病毒更危险,更易于传播、更加致命和具有躲避疫苗的能力 。证明印度的变异新冠病毒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异,新冠病毒疫苗对印度的变异病毒仍具有一定的中和作用 。
三:印度疫情严重的原因虽然印度的“双突变”新冠病毒具有更强的传染力,但并不是这次印度疫情如此严重的主要原因 。印度的新冠疫情蔓延如此严重,是因为印度政府过早放松对民众的社交监管力度,还有印度不发达的医疗水平 。自3月份开始印度就举办了选举集会、大型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吸引了大批民众前往聚集参加,然而大多数民众是没有采取有效的防疫保护措施,导致了新冠病毒在人群中快速传播 。当新增确诊病例逐渐增加的时候,印度又没有足够的医疗物资接收全部确诊患者,导致这些确诊患者传染给身边的接触者,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疫情的传播网格,如此恶性循环就加重了印度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 。

印度疫情急剧恶化的原因有哪些?
变异新冠病毒的出现和加速传播、在印度抗疫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人开始撂挑子、印度民众执迷不悟地使用迷信抗疫方法都是印度疫情急剧恶化的原因 。
据《印度斯坦时报》及“India TV”16日报道,在印度北方邦恒河河段出现浮尸的几天后,岸边的沙滩又出现近500具尸体 。报道称,这一幕发生在北方邦普拉亚格拉杰桑加姆地区,引起了当地居民的恐慌 。
据印度卫生部5月16日最新数据,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11170例,为近三周来最低水平,累计确诊病例24684077例;新增死亡病例4077例,累计死亡病例270284例 。
关键时刻,印度一顶级病毒学家辞职:
印度一名顶级病毒学家16日对路透社表示,他已从印度政府为监测变异新冠病毒而设立的一个专家咨询组辞职 。报道没有提及这位专家辞职的具体原因,但提到几周前他曾质疑印度政府对此次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的应对方式 。
报道说,这位名为沙希德贾米尔(Shahid Jameel)的“印度冠状病毒基因组联盟”(INSACOG)科学顾问组主席拒绝给出他辞职的原因 。
“我没有义务给出(辞职)理由 。”他在一条信息中说 。但他补充称,自己已于上周五(14日)辞职 。目前,印度卫生部等相关政府机构暂未置评 。
以上内容参考 北晚新视觉-关键时刻,印度一顶级病毒学家辞职……

【印度感染比例 印度病毒大师】关于印度病毒和印度病毒大师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