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锲而不舍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的第三个境界是:止于至善 。
那么什么是止于至善呢?止,本义是脚趾头的意思 。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停止不前的意思了,于是再造一个趾字来表示脚趾 。止就用来表示停止,阻止,止步的意思了 。
于,就是在,介词,表示停止在什么地方 。引导停止的处所,方向 。
至,就是到达 。一支箭从高处射到地面 。
善,由上面一个羊字和下面两个言字组成 。羊表示美的意思 。两个言字,表示众口一词的意思 。羊字和两个言字合起来,表示众口一词地赞美 。也就是说某样东西大家都说好,都说美 。符合大众的什么标准,得到大众的肯定 。
止于至善,就是说大学之道,在经过明明德,亲民的修炼之后,达到了至善的阶段,这个时候就要停止下来 。不要再往前推进了 。
一种光明而高尚的法则法规,通过君子的观察体悟天道,总结并提了出来,君子没有私藏,将这种光明而高尚的法则公之于众,接受人民,即百姓的检查监督,经过百姓的实践检验,大家都交口称赞,认为这一种光明而高尚的法则法规是目前最好的法则法规 。这个时候,君子就要暂时停止下来 。就是说,暂时不要再提出新的法则法规 。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首先,这种光明而高尚的法则和法规是由君子先于民众体悟并总结出来,说明它具有超前性和不普及性 。也就是说,还没有成为大众的觉悟和思想水平 。虽然通过立木亲民了,但这个立木亲民仅仅只是广泛宣传和验证而已,是一种推广和普及的措施 。这就好比是科学家发现了某种科学道理和规律,虽然通过了实验证明,但是并不意味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知识和认同 。
其次,民众的认知,只是听取了君子的宣传和解释,民众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不解,君子也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但是,并不意味着民众已经可以达到君子的领悟和境界了,民众心中还是有疑虑的,他们用惯了旧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方法,一下子接触新的事物,新的方法,会产生抵触情绪 。亲民之后可能会产生反复的争议和斗争,所以需要君子和已经觉悟了的民众做那些尚未能够领悟和理解的反对派的工作,以求得团结,毕竟他们也是国民啊!
【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锲而不舍止于至善什么意思】第三,在经过宣传说明,不解抵触,辩论斗争甚至还可能引发暴动等等矛盾冲突 。因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总有创新与守旧,新旧的更替总不能一帆风顺,有争吵,有对抗,有斗争,甚至有流血牺牲 。怎么办?
没怎么办,新的力量要发展,旧的力量要衰退,这是天道法则,感情上旧的力量无法接受,不愿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守旧,方生和方死 。这是一对对的对立统一,无法只有一方而另一方不存在 。只能是彼此在量上的此消彼长,就是在力量对比上的增减而已,以整体是三为例,有以下比例0/3;1/3;2/3;3/3 。当然,还可以存在着小数点之后的比例,但是,这四种状况已基本上可以说明一项光明而高尚的法则法规的体悟和推广的基本进程了 。这四种比例当中,0/3;3/3这两种情况是极少出现的,因为这是一种零和博弈,可能是某些人的理想状态 。但是天道法则是不允许这样的比例出现的 。因为第一种0/3的结果是0,而第四种3/3的结果是1 。也就是说,一种光明而高尚的法则法规不可能做到没有一个民众支持的境地,当然也不可能达到一个民众的反对都没有的程度 。假如有,那只是假象 。只是民众因为某种原因不敢把心中的不满公开表现出来而已 。
这样看来,1/3和2/3这两种状态才是正常的,才是民众的真正的状态 。前一种状态是亲民前的君子明明德的状态,后一种就是亲民后的至善的状态 。到了2/3的状态,应该停止下来了 。因为有三分之二的民众支持,氏族和国家已经走上了明明德的道路了,至于那三分之一的反对和不支持,也是很正常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人类自身的限制所造成的,人类只是天道产生的天地万物的物中的一类,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尽管我们的意识可以体察和感悟天道法则,可是我们毕竟是人类的身躯啊!怎能做到人类的身躯所不能承受的东西呢?更何况我们回过头来检索我们君子所体察和感悟的光明高尚的法则的历程,是不是也是在前人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呢?是不是纠正了前辈们对天道的错误的体察和感悟呢?是不是明了原来前辈们的暗徳呢?其实假如没有历经前辈们的暗徳,我们的君子怎么知道自己现在明的德是明德呢?俗话说“醉过方知酒浓,痛过方知情重”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所以,每个人的大学修炼之道,在前人感悟的基础上加以自身的体悟来明明德,然后将自己所明之明德推广于民,是为亲民;但是在亲民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走极端,走到零和博弈的陷阱中去了 。应该在三分之二赞成的地方停止下来,因为此时才是最佳的效果 。因为这个时候其实明德已经得到了实施,民众已经获得明德带来的好处 。假如还不满足,继续往前推进,可能就要走向反面了 。
止于至善的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止于至善的成语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词语】:
止于至善
【拼音】:
zhǐ yú zhì shàn
【解释】:
止:达到;至:最,极 。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
【出自】: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示例】:
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英文】:
aim at absolute perfection;arrive at supreme goodness.
Dear students,the truth of university lies in illustrating virtue and striving to excel until reaching perfection.(亲爱的同学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
【详细解释】: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
北大教授楼宇烈在《中国的品格》一书中对“至善”有如下解释:“什么是至善呢?就是中庸 。从孔子开始,儒家就认为中庸这个品德是最高的' 。孔子讲过:‘中庸之为德,至矣,民鲜久已’ 。”根据楼教授的讲述,“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中庸这个品德,“它有两个根本的意义,一个就是中,即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也就是要掌握一个度 。中庸的庸是通常的意思,也是用的意思 。所以中庸也可以反过来讲‘用中’,即我们要‘用’这个‘中’,‘中’可以说是一个常道 。”……只要能掌握这样一个原则,掌握这个分寸,那不管大小事情,都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
【实例】:
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大医精诚,止于至善
江南大学校训:笃学尚行,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河南大学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河南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至善教育集团理念:明德致远,止于至善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院训:止于至善 Commitment to Excellence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止于至善是指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是指达到,“至”是指最、极 。止于至善出自春秋时期曾子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
止于至善的近义词:至善至美、十全十美、白璧无瑕、白玉无瑕、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精美绝伦、浑然一体、止于至善、无懈可击 。
止于至善的反义词:漆黑一团、暗无天日、黑天摸地、黑灯瞎火、昏天黑地、一团漆黑、天昏地暗、有天无日、不见天日、惨无天日 。
曾子是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

止于至善是什么意思? 不少人的办公室上方都挂着止于至善的牌匾,究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其中的至善是指善良还是完美的意思,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
简要回答
止于至善是个汉语成语,汉语拼音:zhǐ yú zhì shàn,意思是状态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
详细内容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郑玄 注:“止,犹自处也 。” 孔颖达 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於至善之行 。” 朱熹说:“止者,必至於是而不迁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
鲁迅 《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 。”
宋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亲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其意为: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
对“止于至善”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止于至善”本身的意义,第二要结合三纲来理解,第三要结合八目来理解 。也就是说,要结合整个《大学》来理解,这才能完整反映此训的原初意义,才能在此意义上开出时代性的新释 。
“止于至善”到底是什么意思?止于至善,应该意思是,直到达到至善才可以停止追求,而善怎么可能会达到至善呢?所以,追求善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
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理解到了,悟到了的意思 。第二个明,也就是明德 。明明德就是理解到了明德 。那什么是明德呢?既然有明德,那就应该是有暗德,缺德 。所以,什么是明德才是关键 。
人人都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 。人人都有自己以为是的自己悟到的至善与明德,所以这个世界才会如此的纷纷扰扰熙熙攘攘,纠缠不清,吵闹不休 。因为人人都是对的,因此,人人都是别人眼里不对的骗子
(拙拙一答,恭闻指正)
个人认为,“止于至善”的意思正是“始于至善” 。换言之,即让“至善”由终点转化为起点,由结尾转化为开端 。
《大学》先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显然,明明德是大学的起点,亲民是大学的过程,至善是大学的终点 。从起点到终点,我们也只是掌握了大学之道,并没有开始运用大学之道 。
因此,“止”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对已掌握的大学之道作出总结,检验一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了明明德和亲民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能够以“至善”为起点,正式开始运用大学之道了 。
故而,《大学》后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显然,一种事物的结束,就是另一种事物的开始 。同样地,“止于至善”其实就是“始于至善”,其目的非常明确——在取得长足进步之后,为下一步的努力制定计划,旨在圆满完成任务并争取最大的收获 。
止于至善,从字面上解读,其余三个字都很好理解,也不容易产生歧义 。唯“至”字,会产生多种解读,我们先就“至”字做一下分析 。
其一:从字面上解读,至是到达的意思,到达了善,什么样的善,到什么样的峰值才算是至善呢?从逻辑上分析推理,那么这个“至”字,不仅仅是到达,一字两意,是指到达了峰值的善 。
我们再继续往下延伸推理,能够到达峰值的善,是不是应该隶属于纯粹的善,不贪求回报的善?
那么,第一种解读就出来了,止于至善,是止步于不贪求回报的善意 。那种夹带私欲的善意,已经不够纯粹,不可取了 。
其二:联系当下的诸多案例,斗米恩 ,升米仇 。某演员资助某贫困大学生,因病不能继续资助,兑现承诺,遭到学生家长的追讨,“止于至善”是否是告诫人们善心的使用需要有度,注意使用方法,切忌泛滥呢?
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重点在自我的修炼,提升自身品德才能等方面的建设,这也就是所谓的修己;亲民即新民,重点在安人 。两者合起来就是所谓的修己安人!这与佛教所说的自利利他同出一辙一个意思 。
不断地在修己与安人的路上精进提升,自然就是走在了善的大道上,至于所谓至善,其实说的是要这条精进完善的路永远没有尽头,永远都有可进步提升的空间,是给追求完善者们设定的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 。
当然了,完美也好至高无上的善也好,永远也不见得谁做得到,它只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状态下的一个美好愿景设定,让人不断前进 。直到也许真正有那一天时,才在所谓至善面前打止,才算完成自己人生最大程度的修己安人目标 。
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 。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
好事别做到头,所谓否极泰来,物极必反,至善就是至恶,不过这话就是说说,没有人能做到,到了那个临界点,谁都会迈出那一步的 。
个人认为
一、是说人的本性,原本就是至善至纯至净的 。
二、是说人格修养的目标,应是至善 。
三、是说既然人性本至善,其实也不必刻意追求至善 。
止,停止 。至善,是善的最高境界 。
止于至善就是说不要追求至善,在至善前停止 。
善很好理解,与恶相对 。如果善恶有边界,至善其实与至恶重合,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质问为什么好人无好报 。其实我们只需要做好对的事,物极必反,须当止于至善 。
重点在止,知止而后能定 。
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什么?能说通俗点吗?
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示例】: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关于止于至善什么意思和锲而不舍止于至善什么意思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