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常温下物体表面新冠病毒1天内全部失活!但海淘”时仍要注意这些

最新研究:常温下物体表面新冠病毒1天内全部失活!但海淘”时仍要注意这些
文章图片
近日 , 很多人关注到国家卫健委官网7月12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进口物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 根据该《通知》 , 各地不再对进口非冷链物品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 因为最新研究显示 , 常温条件下新冠病毒在大部分物品表面存活时间短 , 1天内全部失活 。
最新研究:常温下物体表面新冠病毒1天内全部失活!但海淘”时仍要注意这些
文章图片
这条消息让很多“海淘”爱好者松了一口气——这意味着新冠病毒随着非冷链商品来到身边的概率大大降低 。 不少“海淘”爱好者已经摩拳擦掌 , 打算畅快地“买买买” 。
但采访人员查看相关《通知》、询问有关物流企业获悉并通过实测发现 , 当下消费者要“海淘” , 仍应注意发货地、配送时效等信息 , 远未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
进口非冷链商品仍分不同风险等级
首先要提醒的是 , “病毒失活”并非意味着进口商品就完全没有风险 。 《通知》明确指出 , 进口非冷链物品(指运输温度在10℃以上的进口物品)被污染风险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2个风险等级 。
最新研究:常温下物体表面新冠病毒1天内全部失活!但海淘”时仍要注意这些
文章图片
其中 , 低风险登记商品包括:来自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国家(地区)的进口非冷链物品;所有大宗散装货物 , 包括煤炭、矿石、化工原料、粮食、饲料、牧草、原木等进口非冷链物品;装载入境物品的航空器、船舶、列车、汽车自离开启运口岸起超过24小时的进口非冷链物品;装卸时不与装卸人员接触的进口非冷链物品;已实施预防性消毒的进口非冷链物品等 。
不属于以上任一情形的 , 或无法判定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 按照“从严”原则 , 判定为高风险 。
此外 , 如果判定为低风险的进口非冷链物品 , 可运载该物品的交通工具司乘人员中发现有确诊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 , 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研判风险等级 。
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进口非冷链商品 , 需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 例如 , 对高风险等级的产品 , 《通知》要求实施预防性消毒;对水果、蔬菜、精密仪器等无外包装或外包装易造成消毒液体渗透污染的物品 , 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 , 由地方联防联控机制视情以适当方式进行处置 。
只有对低风险进口非冷链物品 , 《通知》表示可不再实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预防性消毒 。
换句话说 , 虽然国家取消了对进口非冷链产品的核酸检测要求 , 但并没有取消预防性消毒 。 对部分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国家的产品 , 仍旧要实行预防性消毒 。
为何有的“海淘”隔天送到 , 有的却跑了近一个月?
消费者除了要关注“海淘”防疫举措 , 还要注意时效 。
从实测看 , 当下“海淘”的配送时效要比疫情前长很多 。
例如 , 上海消费者罗女士在6月17日凌晨 , 通过同一家跨境电商下单了4件商家直营商品 , 其中1件商品在6月18日下午送达;2件商品于6月20日晚间送达;可有1件商品直到7月初也没有送到 。 罗女士多次联系电商客服催促 , 最终才在7月11日中午送达 。
为什么同一家电商的商品配送时效相差那么大?罗女士查看产品介绍和物流记录才发现 , 4件商品虽由同一商家销售 , 但发货地完全不同:送的最快的产品标注为“国内现货” , 来自浙江绍兴仓;稍晚的2件商品分别来自宁波保税仓和郑州保税仓;最慢的一件来自中国香港仓 。 境内仓库的产品经过清关后 , 迅速进入常规配送流程;来自香港的产品需经过“仓库发货—GFC仓(全球订单履约中心)—干线运输—清关—配送”等多个环节 ,, 其间还有静置消杀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