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图片


元宵节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祭祀神明、祖先、吃元宵、走桥摸钉、送孩儿灯、闹社火、赏花灯等 。
1、 祭祀神明、祖先:
正元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在汉武帝时,正月十五上元节需祭祀“太一神”,《资治通鉴》中有记载: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 。民间还认为上元节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所以正月十五需要燃灯供奉天官祈盼福运 。另外按照民俗,初一、十五都是祭拜的日子,需要“焚香摆供”祭奠祖先,例如元宵煮好后先敬祖先,焚香磕头,祈福保佑,然后阖家团聚,共享天伦 。
2、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民间的重要习俗,元宵最早称为“浮元子”,在古时,“元”意指开年的第一个月,而且“元”与圆谐音,即为团团圆圆,因此吃元宵便是将好兆头吃进肚子里 。北方人喜欢吃“炸元宵”,南方人喜欢吃“煮汤圆”,无论元宵还是汤圆,都饱含了一家人团圆美满、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 。元宵佳节,良辰美景,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是必不可少的 。
3、走桥摸钉:
在古代,元宵节这天朝廷会解除宵禁时间 。平时碍于礼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也可出门观灯游玩 。此时闺中女子们个个打扮得美艳动人,头戴珠翠、身披彩衣,三五成群手提花灯,迈着婀娜多姿的步伐,漫步于河桥之上,这也就创造了“偶遇”意中人的机会 。在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太平公主就是在元宵节,遇到了命中注定的薛绍,可见元宵节就是古时的“情人节” 。对于未出阁的女子在这天会“走桥”偶遇意中人,而已婚配的女子也会出门“走桥” 。她们的目的不是求偶而是“求子”,走桥时还讲究要“摸钉”,“钉”通“丁”,相传摸到钉便能生男孩,有人丁兴旺的寓意 。
4、送孩儿灯:
元宵节不仅要赏灯还要送灯,因“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在古时常被用作求子添丁 。“送孩儿灯”是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即在元宵节前,娘家人会将五彩缤纷的大官灯送于新出嫁的女儿,一些亲朋好友也会将花灯送给还未生育的新婚之家,以表示吉星高照、早日诞下麟子的美好寓意 。如果是有孕在身,娘家人还要送一对小灯笼,以祝愿儿女双全、孕期平安,并且每对灯都要配好蜡烛,讲究送双不送单 。
5、闹社火:
社火来源于农耕时代,这里“社”即为土地神,而“火”则代表火神,起初是用来祭祀农神的一种仪式 。古时劳动人民会在正月十五这天,聚集在火堆旁,一起祭拜神明,用唱歌跳舞的形式来祈福,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6、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在唐宋时期十分盛行,花灯是用颜色鲜艳的纸制作而成,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夜夜笙歌,花灯的品种也是数不胜数,龙灯、纱灯、宫灯、走马灯等等,种类繁多,盛大的观灯仪式也是国家富强的代表,既增添了节日气氛,又有祈祷平安的意思,直到现在正月十五赏花灯的习俗仍被广泛流传 。


7、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8、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
9、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
10、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
11、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
12、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 。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
13、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14、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
与元宵节相关的诗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等 。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节的三个禁忌:
1、忌沮丧哭闹、说脏话:
在民间认为,元宵节这天是天官大帝的生日,是一个欢闹值得庆祝的日子 。因此在正月十五这天尽量不要跟夫妻或家人之间发生矛盾、争吵,避免打骂孩子使孩子哭闹等行为 。这天忌说脏话、骂人,祸从口出,一年的初始因不经意的错话引来灾祸,那这一年的运势都不会好 。大家当天要和睦相处、彼此融洽,才不会沾染上霉气 。
2、忌丢失、借钱给他人:
元宵节这天不少人都会选择和家人出门赏灯会游玩,出门时要保管好自己的财物,以免丢失或被他人窃取 。在老人眼中,元宵节当日财物丢失是不吉利的征兆,表示照看不好自己的“钱包”,那这一年的财运也就随之“丢”掉了 。另外,尽量避免亲戚朋友在这天借钱,正月里借钱会将财运都“借”走,也会影响自己的运势 。
3、忌去晦气比较重的地方:
元宵节是个喜庆的日子,这一天街上、家里都是大红灯笼,喜庆洋洋一片吉祥,相对应的一些地方会显得更加的冷清,传统民俗中这天忌讳去一些“晦气重”的地方,如一些无人的地方、荒山等地方,尤其是身子薄弱的人,更是要注意 。
元宵节相关传说:
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
传说二: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她便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长安城里人人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思索后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姑娘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
懂视生活
1、是的 。春节一般是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这半个月,而正月十五元宵节也被人们认为是春节的最后一天 。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元宵节是农历的正月十五 。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 。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 。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 。
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元宵节
元宵节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古代情人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简介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theLantern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俗传统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元宵节各地风俗传统如下:
1、北京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传统的老北京元宵节活动主要由花会、灯会、吃元宵3个部分组成 。
2、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 。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禄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 。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 。
3、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每到元宵节来临,几乎每个村每个湾都有舞龙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元宵节是比春节还热闹、盛大的节日 。
4、安徽: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 。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 。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 。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 。
5、山西沁水县: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形形色色,异彩纷呈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
6、山东: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 。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 。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 。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
7、河南: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 。
【元宵节是什么时候 元宵节图片】8、江苏:泰州有5大习俗,吃元宵、闹元宵、猜灯谜、放烟火、送吉祥 。送吉祥是泰州部分乡镇特有的习俗 。在元宵节这天,亲戚朋友要给新婚的新娘子送桥桩、送子观音等,以祝福早生贵子 。还有些地方是拉着新娘子走百子桥,同样是求子 。
9、浙江: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 。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 。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
10、四川:元宵节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 。”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开县有“对骂”的习俗 。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
元宵节的含义
元宵节的意义?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 。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
元宵节有什么含义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祭月、赏月的日子,也象征著春天的到来,这是传统新春定义的最后一天 。
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供佛的习俗 。而道教中,上元节视为天官大帝(尧)诞辰,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分别属天、地、水这三官大帝主管 。上元节乃天官华诞,故燃灯以庆 。终唐一代,朝廷皆正式祭拜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一起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
元宵节有什么意义吗?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
咱们老百姓的现实的确没啥意思!!!
元宵节的来历,意义,习俗 。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
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人很重视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春灯节,是很多家庭团圆的节日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加上吃元宵的习俗,这个节日就和团圆两个字牢牢的联系起来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对这个节日比较重视,举行很多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现在就告诉你元宵节是怎么来的,都有哪些习俗 。
有关元宵节来历的说法多种多样,有3种说法流传较广 。
元宵节来历传说一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 。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元宵节来历传说二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人们庆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圆之夜 。据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 。
元宵节来历传说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
自唐朝中期以来,元宵节发展成为了我国全民性的狂欢节,因此元宵节是把传统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
大部分地方元宵节习俗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还有擂鼓、舞龙、舞狮等活动,但南北各地风俗也有独特之处 。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
元宵节的意义简单点经历一百多年来欧风美雨的冲刷,中国传统节日受到很大侵蚀,元宵节也不例外 。在当代的一些大都市,元宵节民俗似乎只剩下吃汤圆了 。这是忙碌的都市人的悲哀,因为在相对悠闲的小城市和乡村,元宵节仍然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节日 。
其实,元宵节不是一个孤立的节日,它是春节的一部分 。要理解元宵节的意义,不能不把它放在春节之中来考察 。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 。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 。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 。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 。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 。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 。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 。
元宵节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狂欢节”,连平时被限制在家的古代妇女也可以自由出门游玩了 。当然,个别礼法之士反对这个习俗,比如宋代的司马光 。元宵夜,他夫人打扮了准备出门赏灯 。司马光问:“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回答:“兼欲看游人 。”司马光说:“某(我)是鬼耶?!”这就太不讲理了,总不能只让夫人终年只看他一个人一张脸吧?好在社会不买这些礼法之士的账,大多数妇女照样游乐 。元宵节允许民众自由娱乐,这是古代社会针对过分严格的礼法制度而设计的一个发泄渠道 。一些年轻人乘机会见意中人 。正如辛弃疾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元宵节主要活动是大众娱乐,但是其社会文化意义却不仅仅是娱乐 。
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动,祈求神灵保佑 。古代人祭祀泰一(太一)神,因为他是最高神,掌管人类命运 。祭祀他,可以获得丰收和平安 。古人祭祀地神,是要保佑蚕事丰收 。
元宵也是一个求子的节日 。元宵张灯最初是出于客观需要,晚上活动必须照明 。后来张灯又是为了游玩欣赏 。可是,它还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祈求生育 。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二《偷灯盏》解释当时人在元宵节偷灯的原因时说:“一云,偷灯者,生男子之兆 。”这里“灯”谐音“丁”,就是男丁 。这样一来,偷灯就象征着生育儿子 。根据同样的道理,观灯也具有求子的涵义 。于是,古代妇女出门观灯有了这个理由,就名正言顺了 。一直到民国时代,各地多有送灯给那些无子家庭的习俗,祝愿他们添子孙 。清代有摸城门门钉的活动 。钉,也谐音“丁” 。人们希望通过摸门钉而祈求生育儿子 。有些地区的人们还赋予汤圆以象征意义 。清代成都有元宵夜偷取供在神龛上的汤圆以求得子的习俗 。清代湖北安陆一带百姓互相赠送元宵,其中有大如鹅蛋的元宵,妇女观察煮这种元宵的火候来占卜生育 。
当然,在人口压力巨大的今天,元宵求子活动已经很少看到 。现代人又赋予汤圆以新的解释,那就是甜甜蜜蜜,团团圆圆,象征一家团圆,幸福美满 。这种解释多少有点凡庸,但是它很符合人们的内心希望 。元宵节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 。
元宵节在古人的不断创造中发展而来,也必将在现代人的再创造中发展下去 。
元宵节的来由 象征意义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宵”即夜也,所以元宵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
相传早于汉文帝期间,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元宵节的重要性 。元宵节的节期,随着历代的发展而不断延长,相传唐代的元宵只持续三日,到了宋朝则延长至五天,及后到了明朝,更增加至十天,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 。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 。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
如今,每到元宵佳节,各地总要举行盛大的游园灯会 。大抵古代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而古时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元宵节很自然就成了古时情人相会之日,如欧阳修亦有诗云:“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因此,元宵节亦称为“中国情人节” 。
关于元宵节和元宵节图片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