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出处

作者
李白
出处
全唐诗
作品体裁
七言律诗
作品类型
咏史怀古
主题
抒怀、感伤
写景
登高
城市
金陵、长安
河湖
长江
创作年代

登金陵凤凰台
播放
锁定
唐代李白的诗作
原文
fèng凤
huáng凰
tái台
1
shàng上
fèng凤
huáng凰
yóu游
 , 
fèng凤
qù去
tái台
kōng空
jiāng江
2
zì自
liú流

wú吴
gōng宫
3
huā花
cǎo草
mái埋
yōu幽
jìng径
 , 
jìn晋
dài代
4
yī衣
guān冠
5
chéng成
gǔ古
qiū丘
6

sān三
shān山
7
bàn半
luò落
qīng青
tiān天
wài外
8
 , 
èr二
shuǐ水
9
zhōng中
fēn分
bái白
lù鹭
zhōu洲
10

zǒng总
wèi为
fú浮
yún云
11
néng能
bì蔽
rì日
12
 , 
cháng长
ān安
13
bú不
jiàn见
shǐ使
rén人
chóu愁

目录
1原文2注释3译文
4摘要5作品赏析6创作背景
7作品评价8作者简介
注释
1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 。
2
江:长江 。
3
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
4
晋代:指东晋 , 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
5
衣冠: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一说指当时豪门世族 。
6
成古丘: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 , 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 , 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 , 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
7
三山: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 , 明初朱元璋筑城时 , 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
8
半落青天外:形容极远 , 看不大清楚 。
9
二水: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 , 西入长江 , 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
10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 , 洲上多集白鹭 , 故名 。今已与陆地相连 , 位于今南京市秦淮区武定门北侧 。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
11
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
12
日:一语双关 , 因为古代把太阳看作是帝王的象征 。
13
长安:这里用京城指代朝廷和皇帝 。[6]
译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 , 凤去台空江自流 。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 , 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7]
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 , 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7]
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 。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 , 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7]
【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出处】总为浮云能蔽日 , 长安不见使人愁 。
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 , 登高不见长安城 , 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7]
摘要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创作的一首怀古抒情诗 。全诗八句五十六字 , 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 , 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 , 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 , 格调悠远 , 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4]
作品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
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 , 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 。“凤凰台上凤凰游 , 凤去台空江自流” , 自然而然 , 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 , 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 , 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 。凤凰台为地点 , 在旧金陵城之西南 。从远古时代开始 , 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 , 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 , 凤凰鸟则从天而降 , 一片天籁之声 。因此 , 凤凰鸟的出现 , 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 。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 , 却恰恰相反 , 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 , 盛时难在 , 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 。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 , 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 , 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 , 晋代衣冠成古丘” , 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 , 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 。“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 , 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 , 以及众多的统治者 , 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 , 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 , 一片断壁残垣 。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 。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 。那些“投汩笑古人 , 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 , 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 , 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时 , 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 , 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 , 以至于轻尧舜 , 笑孔丘 , 平交诸侯 , 长揖万乘 。所以 , 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 , 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 , 没有丝毫惋惜 。那么 , 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 , 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 。花草蓬勃 , 天地依旧 , 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 。这就是历史 , 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
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 , 二水中分白鹭洲” , 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 , 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 。三山亦为地点 , 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 , 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 , 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 。于是 , 自然力的巨大、恢阔 , 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 , 宽广的胸怀 , 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 , 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
李白虽然具有超脱尘俗的理想愿望 , 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着现实政治与社会生活 , 于是当他对历史与自然进行亲切的光顾之后 , 又把自己的眼睛转向现实政治 。他极目远眺 , 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当时的权力中心 , 亦即自己的心之所向的首都长安 。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 , 原因是“总为浮云能蔽日” , 只好“长安不见使人愁” 。特别是其中的“长安不见”又内含远望之“登”字义 , 既与题目遥相呼应 , 更把无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际的天空当中 。这样心中情与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织在一起 , 于是山光水色 , 发思古之幽情 , 思接千载;江水滔滔 , 吟伤今之离恨 , 流韵无穷 。[5]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 , 742~756年)年间 , 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 , 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 , 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2]
作品评价
《唐宋诗举要》: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 , 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 , 惟结句用意似胜 。
《诗境浅说》:(“吴宫”一联)慨吴宫之秀压江山、而消沉花草、晋代之史传人物 , 而寂寞衣冠 。在十四字中 , 举千年之江左兴亡 。付凭阑一叹 , 与“汉家萧鼓空流水 , 魏国山河半夕阳”句调极相似 , 但怀古之地不同耳 。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鹤楼》祖《龙池》而脱卸 , 《凤台》复倚《黄鹤》而翩毵 。《龙池》浑然不凿 , 《鹤楼》宽然有余 。《凤台》构造 , 亦新丰凌云妙手 , 但胸中尚有古人 , 欲学之 , 欲似之 , 终落圈圆 。盖翻异者易美 , 宗同者难超 。太白尚尔 , 况余才乎![3][1]
作者简介

注释译文作品赏析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出处

文章插图

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唐朝诗人 , 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 汉飞将军李广后裔 , 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 , 与李唐皇室同宗 。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 , 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 。天宝十一年(752年) , 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 。十月 , 抵幽州 。初有立功边疆思想 , 在边地习骑射 。后发现安禄山野心 , 登黄金台痛哭 。不久即离幽州南下 。安史之乱爆发时 , 李白游华山 , 南下回宣城 , 后上庐山 。至德元年(756年) , 李白被三次邀请 , 下山赴寻阳入永王李璘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 , 李白也获罪入狱 。幸得郭子仪力保 , 方得免死 , 改为流徙夜郎(今贵州关岭县一带) , 在途经巫山时遇赦 。李白遇赦后在江南一带漂泊 , 于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寓所 , 终年61岁 , 葬当涂龙山 。元和十二年(817年) , 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 , 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
李白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 , 活跃于盛唐 , 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与杜甫合称“李杜” , 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 。
李白的作品想象丰富 , 浪漫奔放 , 意境独特 , 才华洋溢 , 在诗歌的艺术成就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 。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85 , 有《李太白集》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