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金刚经白话文全文讲解在线听


金刚经全文翻译及解析 《金刚经》全文翻译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 。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 。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 。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 。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 。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 。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 。”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 。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 。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 。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 。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 。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 。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 。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 。”“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 。”“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 。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 。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 。”“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 。”“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 。”“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 。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 。”“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 。”“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 。”“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 。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 。”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 。”“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 。”“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 。”“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 。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 。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 。”“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 。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 。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 。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 。”“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 。”“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 。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 。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 。”“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 。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 。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 。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 。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金刚经全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 。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须菩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嗔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须菩提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 。于然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 。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 。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 。说法者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 。须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作是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 。
须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 。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
须菩提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金刚经》白话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弟子阿难说: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亲自听到如来佛说的 。在说此经的时候,佛是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与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 。那时候已经是快到吃饭的时刻 。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饭的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 。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 。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这个时候,众弟子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敬重地对如来佛行了一个礼,赞叹地说:‘希有的世尊,您对于未成佛的菩萨弟子,善尽保护怜念他们的善心;又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 。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要怎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啊!照你所说的,知道我善尽保护怜念未成佛的菩萨弟子,也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仔细用心地听,我来为你们解说 。’须菩提听了很快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听师父说明这个道理 。’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应按照我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 。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众生相 。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 。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以至于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 。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 。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是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著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 。’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再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应该不著相布施 。所谓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净,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并且要忘记所施之物 。(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谓的“三轮体空” 。)须菩提,菩萨应该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著相布施,是局于有相;而众生之相,实在只等于一微尘,即使能因此而获福也是有限的 。若不著相布施,就无相可住,像这样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 。须菩提!譬如说东方那无边际的虚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 。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再与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虚空那样毫无边际,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 。世尊!’佛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虚空这样的不可限量 。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善咐嘱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坚守著菩提心 。’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见如来的形体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见到如来的形体 。原因是师父如来您所说的形体,并非形体,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见 。’佛又告诉须菩提说:‘不但我的形相是这样的,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无不实的 。若是识破了诸相都是虚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如来的法相了 。’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向如来佛禀告说:‘世尊!您所说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谓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无相真空的妙理,一般众生听了能了解相信吗?’如来佛听了就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能这样说 。我说的法,虽是深妙,难道都没有相信的人吗?不但现在有人相信,将来也是会有的 。就是到我死后,后五百岁,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经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为真 。也就可以知道这种人善根深厚,不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乃是从无量佛所种得来的善根 。这种人看到此经的一章一句,而能心净不乱,心信不疑 。须菩提!我确可以洞悉此种净信众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虚空漫无天际的无量福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善根纯熟,已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且无法相,也无非法相 。这又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众生,若心有所取相,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若执著此经章句,也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身心皆断灭,归于空无的一个错误的断见,也与著四相无异 。所以于法相实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离法 。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常告诉你们这些比丘,对于我所说的一切法,只是要你们假借此法而离相见性;假借此法使你们度脱生死的苦海 。如果你们见了自己的本性,证了涅盘之乐时,就可以舍去此法 。就好比编竹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就不须要再用筏了 。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舍去,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文词,又为什么坚持不舍呢?’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吗?你认为我有说一定之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法 。而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 。同时,也没有定法让如来可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法,是无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会,不可以言说;是非法,又是非非法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但我师父如来以外,就是一切贤圣,皆用这个无为法自修 。只是随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证悟就有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了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这个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是很多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毕竟还是无福德性 。然以人世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说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 。’如来佛又说:‘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经,甚而只要为人演说此经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说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施福所得福德更多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皆从此经缘生的 。所以才说般若是诸佛之母 。须菩提!但要注意般若并非佛法 。意思就是本来就没有佛法可言,不过藉之以开悟众生,替它取名为佛法而已 。所以所谓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须陀洹时,是否要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斯陀含,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虽然当时的修行还是一生一灭,所以称之为一往来,实际上已无第二个生灭,心不著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那含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三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 。所以阿那含意思虽称为不来,其实是永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罗汉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四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 。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来的生死,并不是另外有个实在的自性法,可以称之为阿罗汉 。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 。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 。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 。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 。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 。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 。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 。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以前我在与然灯佛会晤时,从他那儿有没有得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您在与然灯佛会晤时,是自修自悟,于法实无所得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发心从事庄严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是 。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庄严,不是形相庄严,不过假藉庄严之名而已 。’佛又说:‘就因为如此,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执著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 。否则便受六尘所蒙蔽、所束缚,妄念旋起,怎么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本无所住的 。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你认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 。世尊!但是此人身形虽大,不能称为大身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而师父您前面说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净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岂是须弥山所能比量的吗?这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佛说:‘须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所有沙,难道你认为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 。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无数多,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说:‘须菩提,我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 。世尊!’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为他人说及此经,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这个法施所得的福德又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来得多了 。’
金刚经解释白话文解释
金刚经译文如下: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 。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 。
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 。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 。
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石,宝中之冠,光泽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坚利 。金不变质,珍品之王,希世奇宝,喻真空直系化分之灵根,即一切生灵的真生命 。
人的灵根,道经称作道体、神;儒书称作明德、仁;佛典称作如来、佛,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本是真空灵明觉悟自心灵,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刚经》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
般若:梵语,华语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简称智慧体、慧命、慧根、慧光 。妙智慧有天赋的良知良能,觉悟能通无量虚空,彻观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实相,即实相般若 。《金刚经》、《心经》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来圆觉海 。
觉海流出来的水,汇集成知识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经和其他的群书 。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成佛之母 。《心经》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经:真经不在语言文字间 。无字真经无为路,无量虚空大彻大悟用觉参 。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心能观 。法语无为开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笔就是假,全凭心感神能觉悟彻透无量观 。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
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 。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 。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
“正语”,以无漏的智慧收摄你的口业 。恶口一般不会犯,两舌就不一定了 。高兴的你说他好,不高兴的或伤害你的就说他不好;当张三说李四,当李四说张三 。没意义的散心杂话,一见面就聊得没完没了,这叫绮语 。还有虚妄不实的言语都不要说,当善护口言 。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1、法会因由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
【译文】我听佛这样说 。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 。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
2、善现启请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
【译文】这时,长老须菩提领悟如来不时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现的佛法 。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世尊!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现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来护念一切菩萨,要付嘱一切菩萨的佛法 。
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愿要上求佛果下化众生,辛勤修行,增长智能,发现了如来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何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如何降伏妄心?”佛说:“问得好!问得好!
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应当如同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样降伏妄心 。”“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 。”
3、大乘正宗 。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 。
【译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如是降伏他的妄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的心,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爱欲心深重;如有色界天众生虽然已经没有爱欲心,但是还有色相,如无色界天众生不但没有情欲,并且已经空无色身;
如有想天众生唯存一念;如无想天众生连一念都不存,寂然不动;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心境寂然不动,而又不像木石那么无知;等等 。他们都是虚妄不实的妄想心,我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境界,而灭除妄心 。
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妄心虚幻有,众生也是虚幻有,本来不生不灭,不待降伏,也不待灭度,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 。你知道为什么吗?
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相,比如痛苦或快乐,让自身意识到“我”的存在,如果没有“我”,就不会感受痛苦、快乐 。其他如救济穷困、慈心不杀、发菩提心等都足以证明“我”的存在,甚至不生不灭境界、无上正等正觉都是“我”所要证取的 。
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相 。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相,比如领悟了烦恼由“我”相所生,于是不取我相,这就是人相,甚至低等动物只有一点点领悟也是人相,如果菩萨心存少悟,以为所悟为实有,虽然不取我相,却有人相 。
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除了我相、人相,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凡是有情都有此觉知,不论入地狱、上天堂、做畜生、做鬼、做菩萨、做佛,都念念相随,有很多修行人证到这一灵明觉知,以为悟道了,当知这是众生相 。
如果菩萨以为摒除我相、人相,念念守住此一觉知,就是有众生相 。显现这一觉知的,有人称之为本体、上帝、天主,有人称之为梵、真如、自性、法界,如来藏,等等,如果菩萨以为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是 。
但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相,这是根本大无明,比如人先有了生命,有此寿者相,才有身心,然后才有痛苦快乐,然后想要离苦得乐 。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还只是善男子善女人而已 。
4、妙行无住 。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
不也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译文】其次,须菩提,菩萨既然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于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时,应当无所住 。比如行布施的时候,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也就是说,不住色相行布施,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看到一朵美丽的花,顿时心生贪爱,心住在花朵上,而失去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做住色行布施;
如果看到美丽的花朵,花朵固然看到了,却不因此而失去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做不住色行布施 。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耳朵听到扣人心弦的音乐;鼻子闻到令人垂涎的香气;舌头尝到可口的滋味;身体碰触柔细的东西;
心里想到可歌可泣的往事,导致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 。如果行布施的时候,音乐固然听到了;香气固然嗅到了;滋味固然尝到了;柔细的感觉固然碰触到了;
心事固然在思量中,但不因此而迷失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声、香、味、触、法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当像这样行布施,不住于相 。
比如你正在行布施的时候,以为做了一件令人赞叹的善行,满心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实在令人同情,大发怜悯之心,而所要布施他人的东西,心里却一时割舍不下,导致你迷失了无上正等正觉心,这叫作住相行布施;
如果你以为做了一件善行心里固然欢喜,所要布施的对象固然令人怜悯,而所要布施他人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财施或是法施或是无畏施,心里固然盘算着,但不因此染着贪爱不舍,而失去本来如如不动的无上正等正觉心,就叫作不住相行布施 。为什么呢?
比如你在梦中,拿七宝或身命来布施他人,而实际上那是梦幻,你根本没有在做布施,没有他人接受你的布施,也没有七宝或你自己的身命 。
如果菩萨于施者、受者、所施物,念念都趣入空,不住相行布施,无上正等正觉心现前,他的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 。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方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它的大小吗?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行布施,他的福德也是这样,不可以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我所教授的心要,安住无上正等正觉心 。
5、如理实见 。
须菩提 。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
【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样?可以以为看见我外表的身相,就是看见不生不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如来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为看见身相就见得到如来,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身相,是虚幻的身相 。
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现象,都是虚妄的,好比在梦中,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而实际上并没有 。
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那么,你若见诸相是虚幻相,就见到如来了 。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当可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6、正信希有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 。
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
【译文】须菩提恭敬地对佛说:世尊,能有很多众生,听到这样的言说章句,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种疑虑的话 。如来应化身离开这世界以后,第五个五百年开始的末法时期,有持守戒律修福的人,对于这样的言说章句,能生起信心,以此为真实 。
当知这种人,不只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经在无量千万佛的教化所在,种了很多善根 。听到这样的章句,甚至只要一念便已生净信心 。须菩提,如来很清楚地知道,也很清楚地看见,像这类众生,都得到悟见如来,不可思量的福德 。
因为这类众生已经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法相 。
这类众生如果心存有无上正等正觉可证取,我相还在,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执取无上正等正觉法相,以为有真实的佛法让他领悟,可以依法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人相还在,人相还在的话,事实上我相也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如果以为等正觉法是没有的,我相、人相不可取,众生相也不可取,而执取空无相,就是执取非法相,那么我相、人相、众生相都还在,也就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不应当取等正觉法,也不应当以为既然是虚幻的,那就是断灭的,而执取非法 。
因为这个道理,所以,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 。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7、无得无说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须菩提说:如来在鹿野苑中仙人住处初转,令五比丘证得阿罗汉果以来,宣说种种适应个别差异的无上法门,也宣说如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经过,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等 。
现前也正在演说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我对佛所说无上正等正觉的义趣,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所说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眼前现象上的事,眼前现象上的事是循业所显现的虚幻相,如同梦境中的幻相,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 。无上正等正觉如果可以证得 。
而实有真常的无上正等正觉,显然它必有相貌可形容,若可资形容就有一定内涵,若有内涵便有好坏、大小、染净、生灭、增减,既可以证得,若不小心便也会失去,这种能得能失的东西,证得它便毫无意义,不可称呼它无上正等正觉 。由此可知,如来只是为了方便叙述,取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 。
实际上什么也没有,不能用固定的名相和形容词句把它明确表达出来,任何语言说明都只是方便说,学人只可从言说中体悟它的本来面目,没有内容可使如来做明确说明 。为什么呢?如来为了顺应种种不同生活背景和程度的学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做种种不同的阐述,教令开悟、破迷发现的 。
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无上正等正觉,而所阐述的种种差别法,但有言说,所以说它是虚幻的差别法,也可以说它是非虚幻的差别法 。为什么这样说呢?种种差别法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以及一切贤圣以不可取不可说,无为的无上正等正觉而宣说的,能教令一切众生悟见无上正等正觉心 。
若见非法非非法即见无上正等正觉心 。
8、依法出生 。
须菩提 。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
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译文】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为什么呢?像这种福德只是虚幻相,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所以如来只能说福德多 。如果有人,实践此经中的义理 。
【金刚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金刚经白话文全文讲解在线听】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语来为他人解释说明,他的福德要胜过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 。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典出生的 。
如果有人实践读诵此经,就是亲近了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没有悟道,当可从经义中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 。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是什么?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金刚经中所讲述的含义,也是让我们对金刚经有更加全面的认知,从而让我们对金刚经的感悟更加深刻,也是加深我们自身的悟性,让我们能够以此去修持自身 。
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
若非有想 。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
《金刚经》的由来:
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 。
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 。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
《金刚经》译文
《金刚经》全文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
「唯然 。世尊!愿乐欲闻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故名阿那含 。」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
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色身见 。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 。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 。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 。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 。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 。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
本经文义次第的艰深为古印度学者所公认,如无著说:“金刚难坏句义聚,一切圣人不能入” 。依龙树所示《般若经》的“两番嘱累”,《金刚经》的“初问初答”即宣说“般若道”,“再问再答”宣说“方便道” 。本经侧重广观万法(《心经》则侧重观身心五蕴),阐扬发菩提心,行无我的大乘菩萨道;彻始彻终归宗於般若无住的离相法门,以此明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流通本的演变
《金刚经》以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其版本变化和被加工的痕迹也最多:
1.流通本的加工:⑴字数的添加:《金刚经》从824年柳公权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寿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经文字数不断增多 。(2)"冥司偈"的添加:以历代藏经的校勘记看,《金刚经》有文字上的琐碎变化 。其最大变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尔时)慧命须菩提……"一段并最终定型,这是从菩提流支译本移植来的 。添加的时间不很明确,后来佛徒为其编造了"僧灵幽"的公案,该段经文因此叫"冥司偈" 。(3)首尾附件的添加:从咸通印刷本开始,经首已出现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经文前后的颂词、真言、奉请词、发愿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
2.流通本的分期:⑴以柳公权本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权本纪年准确、法度森严、昭然有信 。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属于早期版本,无三十二分划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字段落;字数在5040左右 。⑵以咸通本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时(868年)对《金刚经》的加工刚刚开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无,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数在5140左右 。⑶以朱棣本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后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盘添加,经文逐步定型为5176字;此外经文还有两处被改动,一是善现启请分第二的"应云何住"被改为"云何应住",二是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发菩萨心者"被改为"发菩提心者"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刚经

关于金刚经白话文和金刚经白话文全文讲解在线听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