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东北的风俗有哪些 东北的春节风俗有哪些


请问东北的风俗有哪些1、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
2、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
3、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
4、在东北,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挂红灯笼,尤其是在大年三十晚上,灯笼要保持彻夜通明,意味着益寿延年 。
5、高跷和秧歌这一传统项目向来都是东北人的挚爱,一到过年会有高跷和秧歌表演 。
更多关于东北的风俗有哪些,进入:m.abcgonglue.com/ask/f9d4a21615829318.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东北有哪些民风民俗?
节日:和全国都一样,过年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串门什么的 。晚上守岁之后还要吃一次饺子 。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 。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 。一直到一个月左右 。东北人爱吃炖菜 。因为天气冷 。还有人参,鹿茸 。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 。还有蘑菇,野菜 。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 。最喜欢饺子 。各种馅的 。还有杀猪菜 。比如血肠 。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 。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 。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 。还看二人转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长春还被评为“最有人情味的城市” 。让我再想想还有什么……其实我就是长春人……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 。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 。因此,现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 。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 。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 。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 。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 。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 。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 。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 。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 。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 。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 。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 。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 。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 。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 。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 。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 。“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 。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 。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 。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 。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 。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 。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 。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
东北有什么风俗
在农村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食用 。
过年时,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饺子中包上硬币或者花生、果仁,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福气多多 。
东北地区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以及内蒙古东四盟构成的区域,简称东北 。东北,古称营州、辽东、关外、是中国东北方向国土的统称 。(与东北地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东北地区的三个省级行政区 。东北三省分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地形分布格局是山环水绕,被称为“白山黑水”之地 。
东北风俗有哪些东北风俗有:办年货、祭灶、扫尘、惊蛰点灯、贴窗花 。
1、办年货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而且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
2、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如《释名》中说:“灶也,创食物也 。”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而且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
3、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民间称为“扫尘日” 。
4、惊蛰点灯
惊蛰时农家于暗处点灯,用石灰撤房屋四周及潮湿暗角 。小孩点燃一个个爆竹,丢向屋角墙下,边丢边喊:“凉蛰惊蛰,炸得虫蚁笔直” 。
5、贴窗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新春佳节时,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
东北的风俗 东北的风俗有哪些1、服饰文化民俗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服饰色彩丰富,受自然崇拜和信仰的影响人们对z色彩的喜爱各不相同 。另一方面,东北民俗文化又是豪放不羁的,也比较喜欢颜色形成强烈对比的服饰 。
2、冬捕民俗
东北冬捕的祭祀仪式上,盛装的蒙古族姑娘为渔工们献上奶干 。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并诵经 。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
3、粘豆包惯俗
满族喜爱吃粟米,喜粘食 。得益于这样的的饮食习惯,也导致东北传统的这一类食物种类丰富 。同时也形成了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苏叶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的惯俗 。
东北的民风民俗
有民谣道出东北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
蒸馒头
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 。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m.taiks.com)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 。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
【请问东北的风俗有哪些 东北的春节风俗有哪些】关于东北风俗有哪些和东北的春节风俗有哪些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