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爱永恒传递(盛世华光)

让爱永恒传递(盛世华光)
文章图片
她的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法 , 在云南试点取得成功 , 在全世界推广 。 她提出的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 , 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 如一树花开 , 芳香遍地 。 她就是现已年过百岁的“时代楷模”李桓英 。
如今 , 从过去的艰难困苦中走过来 , 我们兴叹 , 麻风病的扼制 , 幸得有李桓英这样一代代、一批批在公共卫生事业上默默付出的人 , 像四季的风温柔拂过 , 带来安详 。
那是1979年新年伊始 , 58岁的李桓英第一次从北京去云南 。 从云南回到北京后 , 她没有停歇 , 立即根据云南勐腊的调查资料和其它地方的调查资料写出一份中国麻风病情况的报告 。 1981年11月18日 , 她参加了在仰光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麻风病治疗和免疫科学工作会议 。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 , 全世界治疗麻风病一直没有最佳的方法 。 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 , 李桓英深知 , 不管有多大的风险和压力 , 都必须要有巨大的勇气 。 她决定在中国率先开展短程联合化疗法 , 她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一份关于中国麻风病情况的详细报告 , 申请援助联合化疗药品 。 世界卫生组织批准了在中国进行联合化疗法的实验项目 。
1983年1月 , 北京下了一场雪 , 雪落无声 , 铺白了屋顶、道路 。 寒冷的风吹在人脸上 , 像小刀子刮过 。 李桓英踏着雪 , 登上了开往云南的吐着白气的列车 。 她之所以第二次踏上这块土地 , 是因为这里有着一群在苦难中挣扎的麻风病人 。
如果把时光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在勐腊县勐仑镇的麻风寨 , 麻风病令人闻之色变 。 别说普通人 , 就是本地的一些懂点医学的赤脚医生 , 见了麻风病人 , 也是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 当时的一些医生 , 如果要去麻风寨给病人送药 , 也是穿着全套隔离服、戴着手套 , 送药时 , 像钓鱼一样用一根棍子挑着药 , 递到麻风病人手里 。
麻风病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 , 在有生之年 , 还会遇上一个大摩雅 。
那天 , 我们到村子 , 虽然已是晚秋 , 气温却高得如同盛夏 。 我们刚走到村口 , 遇见一位老人 。 问候得知 , 老人姓依 , 傣族 。 他的头发全白 , 像铺上一层霜 , 手里拄着一根拐棍 , 看上去却精神十足 。 他曾患过麻风病 , 我们问他 , 在当时 , 他们生活在这个寨子里 , 是不是连当地人也不敢进来?
没想到 , 老人心态很好 , 笑呵呵地说:“是啊 , 哪个敢走近我们呀!我们是一群琵琶鬼呀!”
他这话也把我们逗笑了 。 我们说:“你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琵琶鬼吗?”
老人收起笑容说:“我们是人 , 可没人敢来跟我们接触!”
“谁说呢!当时不是有个姓李的医生来吗?她不但敢来 , 还敢和你们握手、拥抱、一起吃饭 , 记得吗?这位医生叫李桓英?她可把这里的人当亲人对待呢!”
老人的笑容立马又出现在了瘦小的脸上 , 说:“记得记得 , 咋记不得 , 她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呐!是我们的李妈妈!”说到李桓英 , 他的话匣子彻底打开 , 激动地说:“当时我们这里的人没见过外面的人 , 也不知道外面是啥样子 , 抬头是山、是簸箕大的天空 。 有一天 , 人们突然看见几个人从一条泥泞的小路向我们村子走来 。 有人就喊 , 有外面的人来我们村子了 , 人们都从家里跑了出来 , 看着他们走进我们村子 。 只见一个老人穿得整整洁洁 , 没穿隔离服 , 没戴手套 , 人们都震惊了 , 呆呆地看着这人 , 反倒是自己不由自主地往后退 , 与向着我们走来的这个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 万万没想到的是 , 她不仅走进我们中间 , 还拉着我们被麻风病折磨得变形的双手 , 紧紧握着 。 随后 , 又掀开一些人的衣服 , 认真仔细地看皮肤溃烂的地方 。 直到后来 , 我们才知道这个人是从北京来的大医生 , 是从事麻风病防治和研究的专家李桓英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