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在于地,中病在于宅,小病在于人

大病在于地,中病在于宅,小病在于人 。
大病改地,非一般个人而能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地不养人时只能易地而居 。
中病改宅,上医治病于未发,良医治病于之始,普医妙手而回春,庸医延误病情于良机 。宅之病分宅内宅外,结构不合理而已 。

大病在于地,中病在于宅,小病在于人

文章插图
阴阳在天地间,无处不在 。尤不可欲其偏阴偏阳,则不得中和之气 。
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可执一而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也 。
动静互相循环,山要静中有动,水要动中有静,能结地是因为地理变通之妙 。不可执一而论,靠人去理会 。
聚散
其次莫若观聚散 。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 。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不陷不跌 。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不聚,不可以言地矣 。
大势者,主客左右及随从,水口之类 。障空补缺,不陷不跌 。大势之聚而山川融结者也 。小聚小成形局之小者 。大聚大成形局之大者 。大小虽殊,而天造地设则一故 。皆可以为地也 。反是利散而不聚矣 。
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常藏也 。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难,风气之所散也 。
众山交锁,众水交会,则有山以障风,有水以界脉,而地气畜聚 。故曰:隈藏众山走鼠而不交 。众水分流而不会 。则无山以障风,无水以界脉 。而地气泄散 。故曰:绕染以择地者,必原其脉络之所 。从来看其形,势之所止,聚有水以界之,无风以散之 。止方为大势之聚,而风气隈藏之地也 。
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 。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愈眞正 。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 。历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多巧怪,非好怪也 。不由得山水之正,则怪穴所为常也 。今人于大聚之中,或乃拘于形穴而不葬者陋矣 。
寻龙点穴,不过阴阳动静 。山水交会以尽其微妙 。问有龙穴融结,偶合物形 。因以名元野俗专以人物之类取象 。地形而较美恶不明 。大势必聚散 。宜其以假为真,以恶为美 。陋是不可取的 。
然有大势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 。大势之聚散见乎远,穴中之聚散见乎近,是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
有大势的聚散,也有主穴中的聚散 。在结穴之处必有真砂真水 。以有真气方谓之聚,无止则气散而不聚 。何谓真砂蝉翼牛角?蝉翼砂所以蔽于穴后 。乳穴必有牛角砂合于穴下口 。何谓真水,穴的左右必有若明若暗两水夹送 。上分下合,则阴阳交济 。而脉之来无不真正,无不明止,穴中之聚者 。水之无分无合 。或有分无合,则为雌雄失经 。而脉之来不真正不明,止穴中之散者 。大势若聚,则穴中必聚 。大势若散,则穴中必散 。未有龙而无穴者,亦未有穴而无龙者 。止二者所以相须而为用者也 。
向背
其次莫若审向背 。向背者,言乎其性情也 。夫地理之与人事不远,人之性情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见 。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与之意,其背我者必有厌弃不顾之状 。虽或暂焉矫饰,而眞态自然不可掩也 。
向山之拱揖也,背山之走鼠也,山之性情隐于形体之中 。看其形体向背,则性情可知 。周旋相与则知人有向我之情,厌弃不顾则知人有背我之意 。虽暂时有矫饰,不过是外貌的虚假 。眞态岂是外貌能掩饰的 。
地理亦然 。故观地者必观其情之向背 。向者不难见,凡相对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亲相爱如兄弟骨肉,此皆向之情也 。背者亦?难见,凡相视如仇敌,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嫉寃逆寇,此皆背之情也 。
地理与人事同
观形貌者得其伪,观性情者得其眞,向背之理明而吉凶祸福之机灼然 。故尝谓地理之要,不过山水向背而已矣 。
观山水之背向,不可只看形貌,而要察其性情,则向者不会误以为背 。背者不会误以为向 。向则吉而福,背则凶而祸 。所以看地要以向来讲地之美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