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解释白话文解释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


《金刚经》白话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 。洗足已,敷座而坐 。弟子阿难说: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亲自听到如来佛说的 。在说此经的时候,佛是在舍卫城的只树给孤独园,与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 。那时候已经是快到吃饭的时刻 。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饭的钵,由只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 。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 。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这个时候,众弟子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敬重地对如来佛行了一个礼,赞叹地说:‘希有的世尊,您对于未成佛的菩萨弟子,善尽保护怜念他们的善心;又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 。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要怎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啊!照你所说的,知道我善尽保护怜念未成佛的菩萨弟子,也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仔细用心地听,我来为你们解说 。’须菩提听了很快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听师父说明这个道理 。’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应按照我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 。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众生相 。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 。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以至于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 。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 。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是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著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 。’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 。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再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应该不著相布施 。所谓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净,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并且要忘记所施之物 。(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谓的“三轮体空” 。)须菩提,菩萨应该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著相布施,是局于有相;而众生之相,实在只等于一微尘,即使能因此而获福也是有限的 。若不著相布施,就无相可住,像这样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 。须菩提!譬如说东方那无边际的虚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 。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再与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虚空那样毫无边际,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 。世尊!’佛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虚空这样的不可限量 。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善咐嘱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坚守著菩提心 。’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普通修行的人,能看见如来的形体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能见到如来的形体 。原因是师父如来您所说的形体,并非形体,是法相,所以不能看见 。’佛又告诉须菩提说:‘不但我的形相是这样的,凡世间所有的相,都是虚无不实的 。若是识破了诸相都是虚空的道理,就可以见如来的法相了 。’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向如来佛禀告说:‘世尊!您所说的不住相布施,以及所谓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种无相真空的妙理,一般众生听了能了解相信吗?’如来佛听了就告诉须菩提说:‘你不能这样说 。我说的法,虽是深妙,难道都没有相信的人吗?不但现在有人相信,将来也是会有的 。就是到我死后,后五百岁,有持守戒律广修福田的人,看到此经中的一章一句,自能信以为真 。也就可以知道这种人善根深厚,不仅是一二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乃是从无量佛所种得来的善根 。这种人看到此经的一章一句,而能心净不乱,心信不疑 。须菩提!我确可以洞悉此种净信众生是通佛性的,是可以得到如十方虚空漫无天际的无量福德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善根纯熟,已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且无法相,也无非法相 。这又为什么呢?如果这些众生,若心有所取相,即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若执著此经章句,也是著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若心执偏空,就是固执人死身心皆断灭,归于空无的一个错误的断见,也与著四相无异 。所以于法相实不应执有也不应执无,才得以悟入性空,自然离法 。就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常告诉你们这些比丘,对于我所说的一切法,只是要你们假借此法而离相见性;假借此法使你们度脱生死的苦海 。如果你们见了自己的本性,证了涅盘之乐时,就可以舍去此法 。就好比编竹筏,渡人过河,到了彼岸就不须要再用筏了 。似此佛的正法尚且要舍去,何况不是佛法的世间文词,又为什么坚持不舍呢?’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已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吗?你认为我有说一定之法吗?’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知道了解佛您所说的意思,没有一定的法 。而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也没有一定的法可说 。同时,也没有定法让如来可说的 。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法,是无上菩提之法,可以心悟,而不可以色相取;只可意会,不可以言说;是非法,又是非非法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不但我师父如来以外,就是一切贤圣,皆用这个无为法自修 。只是随各人所修的程度不同,而所得证悟就有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了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这个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是很多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毕竟还是无福德性 。然以人世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说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 。’如来佛又说:‘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经,甚而只要为人演说此经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说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施福所得福德更多 。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皆从此经缘生的 。所以才说般若是诸佛之母 。须菩提!但要注意般若并非佛法 。意思就是本来就没有佛法可言,不过藉之以开悟众生,替它取名为佛法而已 。所以所谓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须陀洹时,是否要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斯陀含,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虽然当时的修行还是一生一灭,所以称之为一往来,实际上已无第二个生灭,心不著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那含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三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 。所以阿那含意思虽称为不来,其实是永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罗汉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四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 。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 。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 。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来的生死,并不是另外有个实在的自性法,可以称之为阿罗汉 。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 。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 。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 。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 。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 。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 。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 。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 。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以前我在与然灯佛会晤时,从他那儿有没有得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您在与然灯佛会晤时,是自修自悟,于法实无所得 。’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发心从事庄严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是 。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庄严,不是形相庄严,不过假藉庄严之名而已 。’佛又说:‘就因为如此,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执著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 。否则便受六尘所蒙蔽、所束缚,妄念旋起,怎么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本无所住的 。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你认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 。世尊!但是此人身形虽大,不能称为大身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而师父您前面说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净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岂是须弥山所能比量的吗?这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 。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佛说:‘须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所有沙,难道你认为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 。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无数多,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说:‘须菩提,我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 。世尊!’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为他人说及此经,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这个法施所得的福德又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来得多了 。’
金刚经全文翻译及解析 《金刚经》全文翻译金刚经(译文)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我听佛是这样说的 。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 。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 。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 。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佛回答道:“好啊好啊,问得好!须菩提,就像你所说的,佛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自己的心念,常常警示自己 。现在你认真听着,我来告诉你 。善男善女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应该像这样守护心念,像这样排除邪念干扰 。”须菩提说:“我正在认真听着,世尊,我很愿意听您再讲下去 。”
第三品 大乘上宗分
佛告诉须菩提:“诸位菩萨,大菩萨,应该像这样排除邪念的干扰 。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卵生的,胎生的,潮湿之处腐烂而生的,其他物质幻化而成的,有形的,无形的,有思想的,无思想的,没排除杂念的,排除了杂念的,我都使他们灭度而入无余涅盘的境界 。虽然我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实质上众生没有被我灭度 。”“这是什么缘故呢?”“菩提,如果菩萨心中还有自我相状,他人相状,众生相状,长生不老者相状,那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再说,须菩提,菩萨修行佛法,应该是无所执著,无所布施 。也就是说布施而离开布施相,不要执著于声音、香气、味道、触摸、意识的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要执著于表相的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如果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所得到的福德就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你意下觉得如何?单是东方的虚空有多大?你能思量得出来吗?”“不可思量,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虚空广阔,你能思量出有多大吗?”“不可思量,世尊 。”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表相作布施,他的福德也像这样大得不可思量 。须菩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只能按我教你的方法来修行 。”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佛的身相来见如来否?”“不可,世尊 。不可以身相来见如来 。”“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相,也就是非身相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一切有形有相的身相,都是虚妄不真的 。如果能把各种身相都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的法身了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 。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 。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 。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 。”“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 。”“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 。”“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 。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 。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 。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已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而成佛了吗?我说过法吗?”须菩提说:“如按我对佛所说意思的理解,本来就没有至高无上、大彻大悟大智慧之法,您也没有给我们讲过什么固定的法 。”“为何这样说呢?”“您所说的法,都不能固持,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既不是法,又不是非法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的法 。”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你再想想!倘若有人将三个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此人所获的福德是否很多?”须菩提回答道:“相当多,世尊 。”“原因何在?”“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布施,并不是自性的智慧福德 。”“因此我说那人能获得的福德多,但只是一个相,而非福德性 。如还有人能理解我说的《金刚经》,用心修持,甚至反复念诵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说法,那么他所获得的福德就会超过布施七宝的人 。”“这是什么原因呢?”“须菩提,一切的佛,以及所有佛的至高无上、大彻大悟的智慧佛法,都是从我所讲的经中产生出来的 。须菩提,所谓佛法,也就是没有佛法 。”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我再问你,初果须陀洹的圣人能认为自己已修得须陀洹果了吗?”须菩提说:“不能的,世尊 。”“为什么?”“因为须陀洹这个果位叫入流,然而却无所入,他不被色、声、香、味、触、法所惑,这是一个须陀洹的名字,而没有须陀洹的实体 。”“须菩提,你再想想,二果斯陀含可作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吗?”须菩提说:“不可以,世尊 。”“为什么?”“斯陀含具名为‘一往来’,然而实无往来,因此这只是斯陀含的名字 。”“须菩提,你再想想,阿那含能有这样的念头:我已获得阿那含的正果而达到无来的境界吗?”须菩提答道:“不能,世尊 。”“为什么?”“阿那含虽然名为不来,说是不需轮回,而实际上佛法无来无不来,因此阿那含只是有个无来的空名 。”“须菩提,我再问你,阿罗汉能认为自己已经修行到达不再生死轮回这种境界吗?”须菩提说:“不能这样认为,世尊 。”“为什么呢?”“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法是永恒不变的,因此阿罗汉也只是个名称 。世尊,阿罗汉认为自己已修成了阿罗汉道,那他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世尊,您曾说我已达到没有胜负心、斗争心的境界,这是人的最高境界,是超出欲界最高境界的阿罗汉 。世尊,我倘若有这种心念:“我已修到了无争的阿罗汉境界 。”您就不会说我已是达到一切无争境界的人了,因为我实际上什么也没修,只是得了个须菩提,是无争之人的名义而已 。”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对须菩提说:“你想想,我当初在然灯佛那里,佛法上有所修得了没有?”“没有,您在然灯佛处并未修得什么佛法 。”“须菩提,我再问你,菩萨用其功德来庄严佛土吗?”“没有,世尊 。”“为什么呢?”“说是庄严佛土,就是不庄严,是叫做庄严 。”“因此,须菩提,各位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修得清净心,不应当固持声、色、香、味、触、法而生成心念 。应该无所执著而生成空灵洁净的心念 。须菩提,比方说有个人,身体像须弥山那样高大,你想想,这身体高大不高大?” 须菩提答道:“很大,世尊 。”“为什么这样说呢?”“佛说的非身就是法身,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就如恒河中有无数沙粒,每一粒沙再做一条恒河 。你想想,恒河中所有的沙粒加起来多不多?”须菩提说:“很多,世尊 。”“只算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更何况河中的沙粒呢!须菩提,我现在实话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善女用可填满你所住的像恒河沙粒那样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多,世尊 。”佛告诉须菩提:“假如善男善女在这部《金刚经》里,不要说讲全部经文,甚至只领受执持四句偈语等,给他人解说,这样所获的福德,就比用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获福德要多 。”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接着,佛又说:“须菩提,如人们随时随地解说这部《金刚经》,甚而至于仅只念诵四句偈语等,应当知道这个地方,所有一切的人和阿修罗,都应当像供养佛塔庙宇一样供养这个地方 。何况有人能诵读并领受修持这部经!须菩提,应当知道,此人成就了最高的、第一的、最罕见的佛法 。如果有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是有佛的地方,就是有佛最尊贵的弟子的地方 。”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此时,须菩提问佛道:“世尊,应当叫这部经一个什么名字呢?我们这些人该如何供奉、修持此经呢?”佛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就凭这个名字,你们都应供奉、修持 。”“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要按真谛来讲,就不是般若波罗蜜,只是个假名而已 。须菩提,我再问你,我讲过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 。”“须菩提,你想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多还是不多?”须菩提道:“很多,世尊 。”“须菩提,各种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借个名称;我说世界就是非世界,只是取个名叫世界 。须菩提,你再想想,你能凭借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吗?” “不能,世尊 。我不能凭佛的三十二相来认识佛的本性 。”“为什么呢?”“因为您说三十二相就是非法身相,是叫做三十二相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善女用如恒河沙粒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布施,又另有一人坚持修这部《金刚经》,甚至只念四句偈语之类,给别人讲解经文,那么他的福报功德就比前面的善男善女的功德还要多 。”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这时,须菩提听佛解说《金刚经》,深深解悟了佛法的义理和境界,泪流满面十分悲伤地对佛说:“真是难得的经文啊!世尊,您解说像这样深刻的经文,我自从修得慧眼以来,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经文 。世尊,如再有人能听到这经文,信仰此经并带着洁净的心念,就能认识本相,(因此)当知道这个人,成就了第一的、罕见的功德 。世尊,这本相,就是非相,因此佛说它只是取名为本相 。世尊,我现在有机会听这部经典的讲义,由信仰佛法,到解悟义理,再修行,最后印证得果也就不困难了 。如有来世,五百年后,有众生听说此经,也会信仰、解悟、修持、得果?
金刚经全文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 。着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还至本处 。饭食讫 。收衣钵 。洗足已 。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 。若有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即非菩萨 。
复次须菩提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 。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 。菩萨无住相布施 。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 。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则见如来 。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 。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有持戒修福者 。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须菩提 。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 。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 。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 。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 。如来常说汝等比丘 。知我说法 。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 。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 。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 。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 。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须陀洹能作是念 。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斯陀含能作是念 。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 。而实无往来 。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那含能作是念 。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 。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阿罗汉能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 。若阿罗汉作是念 。我得阿罗汉道 。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 。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我不作是念 。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 。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 。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 。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
佛告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于法有所得不 。世尊 。如来在然灯佛所 。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 。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 。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 。于意云何 。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 。甚大 。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 。如恒河中所有沙数 。如是沙等恒河 。于意云何 。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 。何况其沙 。须菩提 。我今实言告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 。以用布施 。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 。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复次须菩提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 。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 。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 。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 。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 。佛说般若波罗蜜 。则非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 。甚多 。世尊 。须菩提 。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 。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 。是名世界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 。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 。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 。涕泪悲泣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 。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 。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 。我今得闻如是经典 。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 。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 。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 。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 。不惊不怖不畏 。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 。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 。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 。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 。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 。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应生嗔恨 。须菩提 。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 。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 。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 。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须菩提 。如来是真语者 。实语者 。如语者 。不诳语者 。不异语者 。须菩提 。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须菩提 。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能于此经受持读诵 。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 。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 。以要言之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 。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 。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 。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 。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复次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 。若为人轻*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 。以今世人轻*故 。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 。于然灯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 。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 。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 。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 。百分不及一 。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 。有受持读诵此经 。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 。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 。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 。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 。如是如是 。须菩提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 。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 。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 。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 。是名大身 。须菩提 。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 。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 。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 。若菩萨作是言 。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 。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 。世尊 。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 。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恒河 。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 。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 。世尊 。佛告须菩提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 。过去心不可得 。现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 。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 。世尊 。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 。若福德有实 。如来不说得福德多 。以福德无故 。如来说得福德多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 。即非具足色身 。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 。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 。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 。说法者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无所得耶 。如是如是 。须菩提 。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所言善法者 。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须菩提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 。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他人说 。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 。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 。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 。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
须菩提 。于意云何 。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 。如是如是 。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 。须菩提 。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 。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 。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 。汝若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莫作是念 。如来不以具足相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 。若作是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 。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须菩提 。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 。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 。
须菩提 。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须菩提 。若善男子善女人 。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于意云何 。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 。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 。佛则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 。是名微尘众 。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 。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 。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
须菩提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于一切法 。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 。所言法相者 。如来说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 。须菩提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 。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 。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 。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
金刚经的译文白话文
金刚经的译文白话文如下 。
法会因由分第一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这样说的:那时,佛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在一起 。有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钵,带领着弟子们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 。不分贫富,不分贵贱,挨家挨户配绝地托钵乞食后,回到给孤独园中 。吃过饭后,将衣钵收好,洗净了双足,铺好座位,便盘起腿来安详的静坐 。
善现启请分第二
这时,长老须菩提见到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安详平等的心态,便有所悟 。
为了使在座的大众也能共沾法益,便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着右肩,以右膝跪地,双手合掌,虔诚恭敬地向佛问道:“世间希有的世尊啊!如来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 。世尊!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发起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像佛一样安住?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嘉许说:“很好!很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善于爱护顾念诸菩萨,善于教导付嘱诸菩萨 。你们现在仔细聆听,我为你们解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如此去安住菩提心,不令忘失;如此去降伏妄想心,令它不再生起 。”“是的,世尊!我们大家都非常乐意听闻 。”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位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此降伏妄心:‘对所有一切不同生培孙姿命形态的众生,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类、无色类;有想类、无想类、非有想非无想类的众生等,我都要使他们进入无余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而并不执著有一个众生为我所灭度 。”
这是什么缘故?须菩提!若菩萨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以为有个我能度化众生,又见有所谓的众生为我所度,这样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
妙行无住分第四
再者,须菩提!菩萨了知一切诸法其性本空,皆为因缘聚灭会合,所以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应无所执著,以这种心修行布施,利益众生 。也就是六根清净,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而去行布施 。这是什么缘故?若菩萨修行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 。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
须菩提!比方说,你认为东方的虚空可以思量有多大吗?”“不可思量的,世尊!”
“须菩提!那么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思量有多大吗?”“不可思量的,世尊!”
“须菩提!菩萨因体悟三轮体空,不执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只要依着我的教法修行,自然能够不起妄念,安住于清净的菩提本心了 。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吗?”“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从身相上见到如来 。为什么?因为如来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 。色身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 。如来的真实法身,等同虚空,无所不在 。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的,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亲见如来不生不灭的法身 。”
佛告须菩提:“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虚妄之相 。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才能见到如来的清净法身 。”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须又问道:“世尊!后世的许多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佛告须菩提:“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末法最后五百年,若还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就应当知道这些人,不仅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种的善根,其实他们是多生劫来奉事诸佛,种下的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妙理,乃至一念之间就能生起清净信心的人 。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这些善根众生,得到的福德正如十方虚空一样无量无边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著有为的生灭法相,也不会执著无为的空寂法相 。如此则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所以福德广大 。
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著,则会落入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 。同样地,若执著种种法相,即于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 。若又执著空相,则同样地也会落入我人等四相的对待分别中 。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在的生灭法相可离;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又有空寂的非法相可得,不能与空理相契合,凯拿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
因此,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就应弃舟登岸,不可背负不舍 。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著于法,至于那偏执于空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已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就我所了解佛说法的义理,是没有一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也没有固定的法,为如来所说 。什么缘故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 。
般若的实相,是无法用语言诠释的,不可执著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著没有菩提正觉 。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切贤圣,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只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若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去布施,你认为这人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多啊!世尊!为什么?因为七宝布施,所获得的是世间有相的福德,所以如来说福德多;如果从性上说,没有所谓福德的名称,哪里有多和少可说呢?佛不过随顺世俗才说七宝布施的福德多 。”
佛告须菩提:“如果又有一人,能够信受奉持这部经,即使仅受持其中的四句偈,又能够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要胜过布施七宝的人了 。
什么缘故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无上正等正觉之法,都是从此经出生的 。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不过是依俗谛而立的假名,并非就是真实的佛法,因为众生有凡圣迷悟的分别执著,佛为了开悟众生,不得不方便言说 。若以法性毕竟空而言,求诸佛的名称尚不可得,还有什么叫做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呢?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生起‘我已证得须陀洹果’这样的心念吗?”
须菩提回答:“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事实上是无所入的 。因为不执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境相,心中没有取舍的妄念,不随六尘流转,所以才叫作须陀洹 。”
“须菩提!你认为斯陀含会生起‘我已证得斯陀含果’这样的心念吗?”
“不会的,世尊!什么缘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 。已证初果,要再一往天上,一来人间,断除欲界思惑 。而事实上,他对于五欲六尘已不起贪爱了,应是体顺无为真如之理,在这无为真如之理上,哪有往来之相呢?因为他已无往来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
“须菩提!你认为阿那含会生起‘我已证得阿那含果’这样的心念吗?”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 。二果斯陀含,断除了欲界思惑以后,就永久居住于色界的四禅天,享受天上的福乐,不再来人间了,所以才名为不来 。所以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 。因此才称为阿那含 。若他心中还有证果之念,便是著了不来之相,就不可以称为阿那含了 。”
“须菩提!你认为阿罗汉会不会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这样的心念呢?”
“不会的,世尊!怎么说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做阿罗汉 。所谓的阿罗汉是彻悟我法二空,不再随妄境动念,只是寂然如如,才为此立一假名 。世尊!如果阿罗汉起了‘我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就有了我人众生寿者等法相的对待分别,就不可以称为阿罗汉了 。
世尊!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是人中第一,又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但我并没有执著我是离欲阿罗汉的念头 。
世尊!如果我有‘得阿罗汉道’的念头,那么世尊就不会赞叹须菩提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人 。因为须菩提并不存有修行的心念,妄想不生,所以世尊才说须菩提是欢喜修阿兰那行的人 。”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以前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世尊!诸法实相,本来清净具足,没有什么可说,也没有什么妙法可得 。如果有所得的心,就无法和真如实相相契合 。”
佛接着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没有的,世尊!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 。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著了法相,就不是清净心 。著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即非真正的庄严佛土 。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
佛说:“是的,须菩提!诸位大菩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应该执著种种的色相,也不应该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心无所住,令清净自心显露 。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如何?他这个身体大不大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世尊!为什么呢?佛所说的不是无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称这身体为大 。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当然不是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佛又接着问道:“须菩提!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的沙数,你认为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条恒河,恒河尚且多的无法计算,何况是这些恒河里的沙数呢?”
佛说:“须菩提!我现在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积满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对这部经能够信受奉持,甚至仅受持四句偈等,能够将经义向他人解说,使别人也对这部经生起无限信仰之心 。那么,这个法施的福德就胜过那个七宝布施的福德了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其次,须菩提!不论什么人、在什么处所,只要是解说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这个说经的地方,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等,都应该前来护持、恭敬供养,就如同供养佛的塔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尽其所能,对这部经义信受奉行、读诵受持 。
须菩提!你们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 。那么这部经典所在的地方,就如同佛及圣贤弟子所在之处,三宝具足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这时候,须菩提请示佛陀道:“世尊!这部经应当如何称呼?我们应当如何信受奉持呢?”佛告须菩提:“这部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此名称,你应当奉持 。为什么呢?须菩提!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为令众生迷途知返,离苦得乐,因此立此假名,随应众生机缘说法,其实并非有般若可以取著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有所说法吗?”
须菩提回答道:“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
“须菩提!这些微尘,毕竟只是因缘聚合的假相,所以,如来说这些微尘,并没有真实的体性,只是假名叫做微尘而已 。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缘聚则成,缘尽则灭,空无自性,不是真实不变的,只是假名为世界而已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从三十二相上见到如来吗?”
“不可以的,世尊!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应身,是为度化众生而出现的因缘假相 。所以,不是如来真实的法身理体,只是假名为三十二相而已 。”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的身命来布施;如果又有人信受奉持此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并且为他人解说,使其明了自性,那么他所得的福德,就远远胜过用身命布施的人了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的妙义,深深体悟了经中的义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顶礼赞叹,并请示佛说道:“实在希有啊!世尊!您所说的这样甚深微妙的经典,是我证得阿罗汉果、获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闻到的 。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而能信心清净,那么,他便生出了了悟实相的智慧,应当知道这人已经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 。
世尊!所谓实相者,即是空一切相,所以如来说名为实相 。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这部经典,信解受持,这并不是难事 。若是到了末法时代最后五百年,如果还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而能够信心清净,信受奉持,这个人才算是第一希有的人 。
为什么呢?因为这人已顿悟真空之理,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分别了 。为什么呢?因为这四相本非真实,如能离开这些虚妄分别的幻相,那就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了 。为什么呢?远离一切虚妄之相,便可以称之为佛了 。”
佛见须菩提已深解义趣,便为他印可道:“是的!是的!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而对于般若空理能够不惊疑、不恐怖、不生畏惧,应当知道这个人是非常希有难得的 。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第一波罗蜜,并非实有第一波罗蜜,因六波罗蜜性皆平等,无高低次第,并没有所谓的第一波罗蜜,只是个方便的假名而已 。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忍辱波罗蜜,因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动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别呢?为什么呢?须菩提!像我过去被歌利王节节支解身体的时侯,因得二空般若智,没有我法二执,所以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 。
为什么呢?当时我的身体被节节支解时,如果内心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便会生起嗔恨心 。须菩提!又回想起过去,我在五百世中修行忍辱波罗蜜,内心也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相的执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嗔恨心 。
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妄相,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不应该住于色尘上生心,也不应该住于声香味触法等诸尘上生心,应当生起无所执著的清净心 。如果心有所住,便会随境而迷,就无法安住真心了 。所以佛说:菩萨的心,不应该执著任何事相而行布施 。
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应该如此不住相布施 。如来说一切相,无非是邪计谬见、业果虚妄之假相,并非真相 。又说一切众生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因缘聚合而成,并没有真实的众生 。
须菩提!如来所说的法是真实不虚的、是如所证而说的、决没有欺诳的话 。须菩提!如来所证悟的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 。须菩提!如果菩萨心里执著有一个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个人处在黑暗中,一无所见 。如果菩萨心能不执著一切法而行布施,就像一个人有眼睛,在日光下能彻见万事万物 。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通过受持读诵这部经典而成就如来之果,那么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见,此人即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了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早晨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夜晚又以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 。如此一天三次布施,经过了百千万亿劫都没有间断过,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就难以计量了 。
但是,如果有个人,他只是听闻此经的经义,诚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发心依教修持,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要胜过以身命布施的人 。又何况将此经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的人,他不但自己明了本性,更能令他人见性,那么他所得的福德,就更加不可胜数了!
须菩提!总而言之,这部经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议,秤所能称,尺所能量的,它不但功德大,而且义理深,是如来独为发大乘心以及发最上乘心的众生而说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读诵,并且广为他人说,如来会完全知道这些人,并亲眼见到这些人,都能够成就不可称量、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 。
唯有这等具备般若智慧,而又能读诵解说经义的行者,才能承担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 。
为什么呢?须菩提!一般乐于小法的二乘人,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于这部经的大乘无相无住妙义,是无法相信接受的,也不愿读诵,更不用说为他人解说了 。
须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贵,在处处尊 。所以不论何处,只要有这部经的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都应当恭敬供养 。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如同佛的舍利塔,一切众生都应该恭敬地顶礼围绕,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诚供养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其次,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读诵此经,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讥骂或轻贱,那是因为此人先世所造的罪业很重,本应堕入三恶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轻贱之中,依然不断地忍辱修持,了知由过去惑因而造下恶业,现在信受此经,由于信心清净,便知惑业本空,就可使宿业渐渐消灭,将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
须菩提!我回想起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在然灯佛以前,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都一一亲承供养,一个也没有空过 。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诚心地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相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数譬喻所无法相比的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中,受持读诵此经,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体说出,也许有人听了,其心会纷乱如狂,狐疑不信 。须菩提!为什么有人听了会这样心智狂乱呢?那是因为这部经的义理甚深,不可思议,所以受持它所得的果报也就很不可思议了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请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独独应安住那颗菩提心?为什么要降伏那妄想动念的心?
”佛陀了解须菩提再次启请的深意,以无上慈和的声音说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就应当如是发心:‘我应该发起无上清净心,使众生灭除一切烦恼,到达涅槃的境界,如此灭度了一切众生,但不认为有一个众生是因我而灭度的 。’
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分别,那么他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法,名为发心求无上正等正觉的 。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世尊!依我了解佛所讲的意义,佛在燃灯佛那里,只是了悟诸法空相,而并没有得到什么法,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的 。”
须菩提不等佛说完,即刻说道:“世尊!您说过,这高大的报身,毕竟也是个无常虚假的形相,缘聚则成,缘尽则灭,所以不是真正的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 。法身无相,又哪里有大小形状呢?”
“须菩提!菩萨也应当明白这些道理,如果他说:‘我应当灭度无量众生,’那么他就不是菩萨 。为什么呢?须菩提!实际上没有一个法名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法,都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四法的分别 。
须菩提!如果菩萨动念说:‘我当庄严佛土,’那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并不是有一个真实的佛土可庄严,只是为了引度众生,修福积慧,去除内心的情念妄执,而假名庄严佛土 。须菩提!
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的真理,那么如来说,他才可以称为真正的菩萨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天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慧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法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佛眼吗?”“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过这些沙的比喻吗?”“是的,如来说过 。”
“须菩提!比如一条恒河中的所有沙,每一粒沙比作一条恒河,这么多恒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个佛世界的话,这么多的佛世界,算不算多呢?”“很多的,世尊!”
佛又问:“须菩提!在这么多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不同的心,如来是完全知晓的 。为什么呢?如来说这些心统统是妄想执著的幻影,不过假名为心而已 。为什么?
须菩提!这过去之心、现在之心、未来之心,无非是由六尘缘影而生,念念相续,事过则灭,这种种无常虚妄之心,统统是不可得的 。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如果有人拿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你认为,这个人以此因缘,他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很多的,世尊!这个人以此因缘,得福很多 。”
正因为以三心不可得的心为因,用七宝作缘,以如是因、如是缘,所以我才说得福德多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你认为,佛可以从圆满的报身相上见到吗?”“不可以的,世尊!不应该从报身相上去见如来 。
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也是性德圆满而示现的幻相,是为了度化十地菩萨才显现的,并非真实的相貌,也不过是一时的假名罢了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一切言说都是为了开启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去除众生的妄念,随机化度,随缘而说,这只是一时的方便言语,暂且给它一个『说法』的假名而已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若从真如本性上来说,所谓的‘非众生、非不众生’,统统当体皆空,只不过是假名众生而已 。”须菩提于是向佛赞叹说:“世尊!您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是真无所得啊!”
佛陀印可说:“是的,须菩提!我于无上正等正觉乃至纤毫之法,都无所得,这才是真正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其次,须菩提!人不分贤愚圣凡,其真如觉性绝对平等,没有高下的分别,所以才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只要众生不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妄想分别,而去修持一切善法,那么即可悟得无上正等正觉 。
须菩提!所谓的善法,也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不过是随顺世俗事相而言的假名罢了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如果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须弥山王那么多的七宝聚集起来,用来布施,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当然是很多的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你不要说,我还有『众生可度』的念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 。
须菩提!所谓的凡夫,如来说也是当体即空的假相而已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立即回答:“世尊!如我解悟佛所说之义,是不可以从三十二相来观想如来的 。”这时候世尊以偈说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此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佛陀一路破执至此,又怕众生落入断灭空见的陷阱之中,所以继续说道:“须菩提!你不要有这样的念头:‘如来不以具足相的缘故,才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 。’
你决不可以这样认为 。须菩提!你如果生起这样的想法:‘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是说诸法断灭 。’你千万不可生起这样的念头 。为什么呢?因为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人,于法不说断灭相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用充满恒河沙世界那么多的七宝来布施,所得的功德,当然无法计量 。如果有人明白一切法无我,皆由因缘所生,无有真实永恒的体性,由此了知无生无灭,不为外境所动,即与空性相应 。内无贪念,外无所得,亲证无生法忍,那么,这位菩萨所得的功德就比七宝布施的菩萨更多了 。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如来也有来去坐卧等相,这个人就是不了解我所说‘如来’的深意了 。为什么呢?所谓如来者,实在是无所来处,也无所去处,所以才称为如来 。
因为如来就是法身 。法身无形无相,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寂然不动,哪里还有来去之名呢?
一合离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了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有真实永恒的体性,佛就不会说它多了 。为什么呢?佛所说的微尘众,也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如来说三千大千世界也不是真实永恒的世界,也只是一个假名 。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如果有人说‘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你认为这个人了解我所说的深意吗?”“世尊!这个人不了解如来所说的深意 。为什么呢?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是虚妄不实的,只是随缘而设立的假名 。众生迷于事相为有,若能悟知体性空寂,则无此四见的执著了 。”
须菩提!所谓的法相,如来说也只是缘起的幻相,不过是应机说法的假名而已!”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佛说金刚经已经圆满了,长老须菩提,及同时在法会听经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等,听佛说法之后,深深的了悟,无不法喜充满,一心信受奉行 。
金刚经简介: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 。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 。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 。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

金刚经解释白话文解释
金刚经译文如下:
第一品法会因由分:我听佛是这样说的 。当时,佛祖释迦牟尼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和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居住在那里 。那时,世尊到吃饭时身着法衣,捧着食钵,进入舍卫国都城化缘 。
在城内乞食,化缘完后,回到住处 。吃完饭,收好法衣和食钵,洗完脚,铺好座垫就开始打坐 。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这时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众比丘中离座站起来,右肩袒露,右膝着地,合上手掌十分恭敬地对佛说:“举世稀有的世尊啊,(佛)您要求各位菩萨好好守护住自己的心念,要求各位菩萨常常警示自己 。
世尊啊,那些善男善女如果也想修成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而成佛,那您说怎样才能守住心念,才能排除邪念的干扰呢?”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 。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石,宝中之冠,光泽居金石之首,金中至坚利 。金不变质,珍品之王,希世奇宝,喻真空直系化分之灵根,即一切生灵的真生命 。
人的灵根,道经称作道体、神;儒书称作明德、仁;佛典称作如来、佛,无形无相,无生无灭,无始无终,本是真空灵明觉悟自心灵,又名道心、菩提心、仁心,《金刚经》称作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
般若:梵语,华语妙智慧,是自我真生命,简称智慧体、慧命、慧根、慧光 。妙智慧有天赋的良知良能,觉悟能通无量虚空,彻观能透自然真空妙有实相,即实相般若 。《金刚经》、《心经》是文字般若,实相般若是妙智慧、自我如来圆觉海 。
觉海流出来的水,汇集成知识的海洋,有文字般若的佛经和其他的群书 。般若是大乘作佛的真宗佛旨,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成佛之母 。《心经》中有:"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经:真经不在语言文字间 。无字真经无为路,无量虚空大彻大悟用觉参 。真空含藏真妙有,只有妙心能观 。法语无为开口即是妄,真空妙理落笔就是假,全凭心感神能觉悟彻透无量观 。人在苦难当中,至诚心容易生起;
一旦安逸了,虔敬心也就跑远了 。求身体好一点,身体真的健康一些了,就忘了菩萨三宝,忘记生死无常又去放逸了,这种问题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是必然的 。除非修定成功得到禅悦法喜,身心真正受到佛法滋养,“信心”才会不退!否则,一切众生都一样会随习气业力退转 。
“正语”,以无漏的智慧收摄你的口业 。恶口一般不会犯,两舌就不一定了 。高兴的你说他好,不高兴的或伤害你的就说他不好;当张三说李四,当李四说张三 。没意义的散心杂话,一见面就聊得没完没了,这叫绮语 。还有虚妄不实的言语都不要说,当善护口言 。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是什么?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金刚经中所讲述的含义,也是让我们对金刚经有更加全面的认知,从而让我们对金刚经的感悟更加深刻,也是加深我们自身的悟性,让我们能够以此去修持自身 。
时长老须菩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
善哉善哉 。须菩提 。如汝所说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 。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善男子 。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乐欲闻 。
佛告须菩提 。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
若非有想 。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
注意事项
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祗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 。
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 。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 。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 金刚经
《金刚经》白话读解(一)【 因朋友与金刚经结缘,这些年因此得益良多 。金刚经带我走出了很多困境,探索了很多未知的领域 。一直有个心愿,把金刚经的白话文解释做一下,让更多人方便阅读,但一直没有动手 。今晨听王菲版金刚经的录音,全身舒畅,决定每天花一点时间,解一小段,慢慢把这个事业做完,也算是报恩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白话文:我听说就是这样 。那时,释迦佛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众住在一起 。到午时该吃饭了,世尊郑重地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中乞食 。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返回住处,吃完饭,收好袈裟和钵盂,洗净脚,整理好座位,然后打坐 。( 读解:金刚经第一段给出的是佛陀在世时的生活日常 。所谓经就是“所说的所做的”,让后人学习的 。佛经就是佛所说的所做的,让后人参考 。这里记录了佛陀的日常,就是让我们学习,原来得道后应当这样生活 。到吃饭的时候,亲自去城里乞食,一家一家乞讨到足够的食物,走回郊区的驻脚的地方,一点点吃完,把衣和钵收起来,把脚洗干净,铺好座位,坐好 。他没有让弟子帮他做这些琐事,因为琐事就是佛事 。得了道,就是能够做一件事的时候踏实认真做一件事,不去想过去也不去想未来,就是简单做完一件事,然后做下一件事 。凡人的烦恼就来自于很急切的盼望未来,而不愿意做任何现在的事情 。佛陀能够在每一件日常中体会到喜悦,凡人却妄想抛弃当下的生活去追逐喜悦 。第一更2019-04-18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
【白话文:这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稀有的世尊!如来护念一切菩萨,如来嘱咐一切菩萨佛法 。世尊,如果好男子好女人,发求得最高智慧的觉悟的上愿,应当如何停住自己的心里的妄念呢?如何降伏自己的心呢?”佛说:“问得好!问得好!须菩提,正如你所说,如来很愿意护念诸菩萨,很愿意付嘱诸菩萨 。你现在仔细听,当为你说明 。如果好男子好女人,发现了如来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应当就着事物本来的样子停住,应当就着一切本来的样子就可以降服自己的心了 。”“是的,世尊,我们很希望听佛详细地说明 。”( 读解:好的问题其实解决了一半的问题 。须菩提是一个得道的圣人,因此提出了人生烦恼的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心怎么停下来,怎么降服自己的心呢?”每个人的烦恼,其实都来自乱糟糟的心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那个自言自语乱糟糟的心所抓住了 。有些人甚至没有意识到,有些人意识到了,把他起了个名字叫“小我” 。这个“小我”,这个乱糟糟的心,其实就是人生烦恼的根源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所有的宗教回答的根源问题,即:如何与自己相处呢?所以须菩提把这个最难的难题抛给了佛陀,而佛陀毫不犹豫的接招了 。佛陀说,如果有人发愿修最高智慧的觉悟,那么他只要能够就着事情本来的样子(即“如是”),就可以把心停住,把心降服 。这个”如是“可以先初步理解成”实事求是“的”是“,即”事实“ 。看到什么感觉到就是什么,不要再多想了,停下来就好 。不过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是不可能得到唯一的一个事实的,如果强求唯一的事实,那就是”一合想“,也是想太多了,偏执了,其实也是不可以的,后面我们再解释 。这个”如是“,其实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听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去深想,不去联想,不去分析,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 。能够这样”如是“,也就停住了 。然而须菩提没有听懂,请佛陀细讲 。接下去佛陀就传授了一整套怎么让自己”如是住“的可以实操的办法 。这一套办法值得每个人学习,只要学一点点,就可以减少很多肉身的心灵的痛苦 。第二更2019-04-18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白话文: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大菩萨应像这样(发愿)降伏他的妄心(注:唐三藏带回来翻译的金刚经是带有“如是发愿降伏其心”的,并把“相”翻译成“想”,即“我想、人想、众生想、守着想...",参考他的译本有助于理解金刚经 。唐三藏去取经就是为了知道鸠摩罗什版本到底对不对才去的 。两个版本差不多,禅宗更爱鸠摩罗什版本) 。要这么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如卵生的鸟虫,如胎生的人兽,如湿生的水中动物,如化生的天人等四类欲界众生;如有色界天众生,如无色界天众生,如有想天众生,如非有想非无想天众生等等 。我发愿都要使他们入于不生不灭的美好境界,而灭除妄心 。像这样灭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然而实际上,没有任何”众生“得以灭度 。你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凡是可以证“我”存在的任何境界,都是”我想“,如果菩萨有妄心待降伏,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待灭度,就是有”我想“;凡是能够领悟道理,能够取舍任何境界的,就是”人想“(只有人才能领悟道理);凡是可以证取的境界和能够领悟道理证取境界的,还有分别一切境界和众生的“觉知”那就是有”众生想“没有放下,如果菩萨守一不生不灭体正好落在”寿者想“,没有放下”时间“,这些想法如果不放下,那么,他就还没有如实领悟如来所护念所付嘱的无上正等正觉心,他就不叫做菩萨 。( 读解:这段文字是金刚经最重要的一段,比较难懂 。大概领会这一段,也就读懂了金刚经,其他佛经也很好理解了 。佛陀直白的教导我们,要降服自己的心的办法就是要发愿,发普度众生的愿 。就是说,要把心里叽叽喳喳的“小我”频道关掉,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小我“发一个非常宽广的愿,这个愿能有多宽广就有多宽广,覆盖宇宙众生,然后小我就会渐渐安静下来 。并且佛陀又叮嘱道,发“普渡众生”的愿的时候,又不能拘泥于我真的普度了多少众生,不要去管你究竟普渡多少人 。发这个愿的最直接的就是首先让自己和众生一样,众生就是我,我就是众生,没有了我和众生的差别,然后连众生的想法都要抛弃 。把我、别人、众生的这些想法抛弃,再把时间差别(寿者)抛弃,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把发愿做到位了 。如果做不到发的愿宽广到我、人、众生没有差别,时间维度也没有差别,那就达不到”菩萨“的境界 。发愿的第一个要点是广,即没有时空物种等差别,另外一个要点就是”愿“,就是目标要美好,要让自己愉悦 。这个也一样重要,这个愿就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不要想着我要怎么样,要想着大家一起怎么样 。这个愿应该是一个最美好的东西,让人精神愉悦的东西 。佛陀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就是”入无余涅盘而灭度“ 。真正的完全静心是会充满宁静的喜悦的,这是因为脑垂体多巴胺的分泌照成的 。现代科学证明,如果左脑被关闭,只有右脑工作的话,看到的一切都会非常美好,非常愉悦 。左脑产生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产生了烦恼 。以发宏愿的方式尽量抑制左脑,就关掉了很多没有意义的烦恼 。从上面的文字,可见佛陀并不想故弄玄虚,他想尽量浅显直接地教会弟子 。佛陀是最好的老师,他想把最难的道理用浅显的办法告诉人们 。所以我们学佛时,就可以用一颗平常心,当是听小学老师讲课一样去听、去信、去理解就好了 。)(第三更2019-04-20)】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fou)?”“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白话文:”其次,须菩提,菩萨在于修行的法门上,应该不停留在任何地方,对所有一切都用”放下“来修行(布施在梵语的意思即有献礼的意思,同时也有放下的意思) 。就是所谓不停留在看到的东西,把看到的都放下,并且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所有感官得到的感觉,都要放下,不能停在上面(做更多想法) 。须菩提,菩萨应该实事求是的放下,不能停留在任何想法上 。为什么要这样呢?如果菩萨(即发愿得到最高智慧觉悟的人)能不停留在任何想法上去放下所有想法,那么他得到的福德就不可思量(的大)了 。须菩提,你觉得东方的虚空的广袤无边可以衡量吗?”“不能衡量啊世尊 。”“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全部虚空的广袤,可以想象怎么衡量吗?”“不能啊世尊!”“须菩提,菩萨如果不停留在想法上去放下所有想法,放下自我,那么得到福德也像这样,广袤无边大到无法衡量啊 。须菩提,菩萨要像所教的这样去停住妄念!”( 读解:佛陀进一步解释修行的法门 。修行的法门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如何修行,另一个是如何得福德 。得福德是人们最想要的,所以这一节很有意思 。佛陀告诉我们,修行的办法就是不要停留在任何事物上有所想法,要把所有的想法都放下 。所有想法来了就来了,走了就立即走了,不要抓住不放 。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不要加戏,不要联系到自己的小我无休止的演绎 。只有这样,能够随时把这样那样的感觉和想法放下,才能得到福德 。怎么得福德呢,那么你发愿的时候,要想象一个广袤的空间,这个广袤的空间充满了你想要的愉悦 。发一个宏大的广袤的愿,能够容下过去未来,能够容下所有生灵,然后去想象一个喜悦或者福德,也一样的宏大,能够笼罩所有过去的未来的所有的生灵 。这时候,你就能体会到无边无际的喜悦了 。佛陀给出了非常直接的方法,希望所有的弟子能够很快掌握 。)(第四更2020-07-30)】
【金刚经解释白话文解释 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关于金刚经白话文和金刚经全文解释白话文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