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忻州日报
文章图片
张吉珍在繁峙县瓦磁地千亩葡萄园修剪葡萄枝
文章图片
张吉珍为农户讲解葡萄修剪技术
文章图片
张吉珍推广苹果种植管理技术
文章图片
张吉珍为农户讲解大棚种植技术
“读书笔记230多万字 , 收集整理文献资料2000多万字 , 撰写调查报告、论文40多篇 , 出版专著两本 , 申请国家专利一个 。 ”50年 , 他扎根“三农” , 勤耕不辍 , 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田秀才” 。
“全省17个县市区 , 58个乡镇102个村 , 培育十几个典型示范项目 , 带动5000多户农户 。 ”15年 , 他退而不休 , 东奔西跑 , 是用脚步传播农业技术的“土专家” 。
这是一个人和一方土地的故事 , 主人公便是张吉珍 。
扎根播种
“十年九不收 , 男人走口外 , 女人挖苦菜 。 ”这一段旧时民谣曾是偏关一带祖祖辈辈面对滔滔黄河、漫漫瘠土唱出的无望悲歌 , 也是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 。 1948年 , 张吉珍出生在偏关一个走西口的贫苦农民家庭 。 土地贫瘠带来的苦涩与艰辛成为了幼年张吉珍的深刻记忆 。
1968年 , “老三届”张吉珍毕业回村务农 , 正赶上农业科技队在村子里进行农业研究 。 这令一向爱好钻研的张吉珍来了兴致 , 开始跟着科技队做调研、搞试验 , 终日与土地为伴 , 与农田为伍 , 乐此不疲 。 也正是在那时 , 科技兴农的种子在张吉珍心里生了根 。 凭着一股子钻研求真的劲头 , 张吉珍几年间就成了附近有名的农业能手 , 土壤改良、防治病害、保水育肥 , 样样精通 。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 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 ”1985年 , 已调到县科委工作的张吉珍从当时科技工作方针里读出了“科技兴农”的强烈信号 。 他意识到偏关农业久困于穷的原因除了自然环境的先天不足 , 更多缘于科技的匮乏 。 他开始边学边干 , 无论下乡调研还是出差开会总是把笔记本随身带在身边 , 掌握田地差异、摸索气候规律、收集文献资料、了解前沿技术 。
多年来 , 张吉珍根据偏关实际 , 先后与国内26家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生产厂家建立协作关系 ,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130多项 , 人才150多名 , 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68个 , 推广新品种60多个 。
偏关型生态日光节能温室是张吉珍引以为傲的发明 。 为设计出更加符合偏关实际的蔬菜大棚 , 从第一座蔬菜大棚1985年在偏关落地 , 此后30年张吉珍就未停止过对它的改良 。 从烧锅炉的加温日光温室大棚 , 到生煤炉地炕日光温室大棚再到生态日光节能温室 , 先后6次改革完善结构 , 终于建成 。 “当时就想解决烧煤大棚不保温不环保成本高的问题 , 这个大棚就是专门针对咱们这儿的气候设计的 , 保温效果特别好 , 农民们一年四季都能种菜卖钱 。 ”说起自己设计大棚的初衷 , 张吉珍满心欢喜 。
为了在全县推广生态日光节能温室大棚 , 张吉珍牵头组建了60个日光温室种植户参加的偏关县中意日光温室专业合作社 , 建起了无公害设施果蔬示范园 , 用4年时间使全县无公害设施果蔬栽培技术全覆盖 。
大河湾村是偏关县较早接受生态日光节能温室大棚推广的村子 。 从1998年建设以来 , 发展到现在有65座大棚 , 已成为全村重要的经济来源 。 “没有张老师 , 就没有我们大河湾村现在的生活 。 靠着大棚 , 不光收入高了 , 我们村的风气也好了 , 大学生也越来越多 。 ”种了20多年大棚的王秀珍侃侃而谈 。
- 九月中旬,4属相运势旺盛,前途一片光明,日子红红火火
- 7月上旬,紫气东升,喜气临门,3星座遇见贵人,前途一片光明
- 八月3生肖存款翻倍,好运一触即发,前程一片光明,轻松逆袭
- 酸奶|女子给儿子熬中药,一不小心炼出一炉火丹,网友评论画风奇特!
- 黄芪|一片黄芪,能让身体收到4个好处,错过真可惜
- 丹凤县山茱萸健康养生产业园项目
- 丹凤县商山四皓康体养生度假区项目
- 一片只卖九毛九,流感「神药」也救不了东阳光药|智氪
- 不丹老国王有4个王后10个子女,比跟妻子分居46年的莫迪,显年轻
- 9月下旬开始多福多寿,前程一片光明,让人得罪不起的四大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