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过年的习俗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年俗古朴,春节带有着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是三十,而是在“腊日”,和即后来的“腊八” 。是从南北朝以后,才将腊祭移至岁末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为阳历,所以才把阴历的“年”叫作为春节 。
陕西人把春节叫做“过年”,并且流传了一个有关过年的故事 。话说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叫作“年”的凶兽,每当新春来临之际的夜晚 。会出来食人,让人们人心惶惶 。人们在与“年”的对抗中,发现了“年亩腔”特别惧怕响声和火光,所以人们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一旦“年”出现,人们就燃起大火,将竹节放进大火里,凶兽一见熊熊大火,听到发出爆炸声迅告衫的爆竹,就逃的无影无踪 。所以随之慢慢的演化成了过年团聚 。贴对联、放爆竹、守岁、吃年饭等风俗习惯 。
陕西乡村把腊月二十三日叫做“过小年” 。在农村有的地方叫做“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祈求新的一年过得温饱 。过完了小年,人们就要为春节来做好准备了 。一般农家,杀猪宰羊,做点豆腐,购买蔬菜等做好过年所需要的食材 。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之间为关中人蒸馍的时候 。每家每户都要蒸几笼馍馍,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所以就有着“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民俗 。妇女们要上街为老人孩子们买些新衣服新鞋子等物品、老人们则要购买一些年画、冥币、红字、白麻纸等大年需要的礼仪用品 。
大年夜的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北、陕南,还是城市农村,都要“扫社”,城市里面的人民叫做打扫卫生 。要将家里的屋前屋后,窑里塞外,甚至拐角都要打扫的“一尘不染” 。将窗户和房门上重洗糊上白纸,贴上大红色的窗花 。大年三十早晨,家家户户都要贴上门神和对联,在屋里挂上年画 。
安康人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还有这看天气预测五谷六畜能否兴旺的习俗 。相传每天的天气都是有预示的 。即:初一观察鸡,初二是观察狗,初三观察羊,初四观察猪,初五观察牛,初六观察马,初七而是观察人,初八观察庄稼,初九观察果树,初十观察地里的菜 。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
七大怪习俗:
1、 不在娘家过年 。
【陕西春节习俗 陕西过年的习俗】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已经是夫家的人,当然要在夫家过年,除非是被休了 。
在娘家过年是极其不吉友老祥了的,会给孩子的舅舅带去不幸 。
2 、坐夜 。
大年三十除夕夜,一个大家族的男子们,晚上八点后都要去有寿星的一个家庭里,每人从自己家端一道菜,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菜,这些男子们就开始吃菜、喝酒,说说这一年的变化与得失,这样的场景要持续到后半夜,至少十二点之后,整个过程没有女人参与 。
3 、分性别拜年 。
初一早晨,大家族的男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 。到了中午12点,大家族的女子们组成一队,去家族里的每一个小家拜年,在院子里磕头跪拜 。
4、初一不干活 。
初一这一天,家里的人越逍遥自在越好,如果辛苦干活了,预示着这一年,都将特别劳累 。所以,新年第一天,要轻轻松松度过,吃的东西,也是前几天都预备好的 。
5、初五打穷 。
初五这一天,一大早就要放鞭炮,把家里的贫穷都打出去,放炮要早,晚了,别人家的穷去就跑到自己家了 。况且,这一天,不能去别人家瞎转悠,免得把自家的穷气带给别人 。
6、七不出八不入 。
老人们讲究出行要看老黄历,正月初七这一天,只能待在自己家里,不适合出远门,不吉利,不安全 。初八不能从外地回自己的家 。
7、不烤不烙 。
正月里,讲究吃有馅的馍馍,不能吃馒头,里面没有东西,喻示生活不会富有 。不能烤、不能烙,因为都带着火,又干又有火,家里人容易上火 。
8 、不梳头、不动刀子、不动针 。
正月里,大清早不能梳头、不能动刀子,这都是不吉利的 。等过了中午十二点才可以做这些事 。不动针,主要是指女子不做针线活,特别是晚上,动了针,自己的孩子容易生奇奇怪怪的病 。
随着时代变迁、思想开化、信息互通,很多习俗都在慢慢淡化,但在老一辈人的心里,还是非常讲究的 。这些讲究里,有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与向往,对旧传统的依恋和怀念,代代相传至今 。在这个开放洒脱的新时期,谁愿意遵守就遵守,不愿意也无伤大雅,过年,幸福开心就好!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陕西民俗文化有秦腔、剪纸、泥塑等 。
1、秦腔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陪腔,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 。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而以西安易俗社、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秦腔最为著名,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
2、剪纸
在陕西民间,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满月生辰、迎神赛社赶庙会等庆祝活动有在门上、窗户上贴满剪纸的习俗 。剪纸俗称窗花,是一种将各种颜色的纸贴在勾画好的粗线条纸上进行剪刻的民间工艺美术,在陕西民间有着深远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
“墙花”“门符”“灯笼花”“喜好弯花”“炕围花”“门帘花”等也是陕西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剪纸地域风格浓郁,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百鸟朝凤》《老鼠嫁女》芦袜衫《王祥卧冰》《二龙戏珠》等剪纸作品名享中外 。
3、泥塑
泥塑,即用黏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 。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凤翔泥塑又称“凤翔彩绘泥塑”“凤翔彩塑”“凤翔泥偶”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大到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

陕西(西安)过年有哪些习俗?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 。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为除掉一年的晦气,远方的人们都会跋山涉水回乡和家人过冬节吃饺子,以示有个圆满的归宿 。
2、逛大唐西市庙会:西安大唐西市庙会是盛唐时期我国最大的庙会之一,在中断千年之后终于再次和广大市民见面,融会了中西风情、雅俗共赏,已成为西安春节期间一道文化大餐 。
3、过年蒸花馍:蒸花馍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民俗之一,按照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开始蒸花馍,让再普通不过的麦面馒头,摇身一变,成为工艺品 。当地人以拥有为喜庆-陕西地区独特的主食花馍 。
4、祭把社火:民间社火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
扩展资料:
过年期间注意事项:
1、出行安全,春节期间,大家都要和亲人团聚,特别是在外打工的游子,都会买票返乡,所以一定要注意出行的安全,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相互走动,也要注意驾车安全,特别是不要醉酒驾车 。
2、孩子的安全,春节期间出外游玩的人比较多,带孩子的家长一定要保证孩子在视线范围之内,孩子燃放烟花爆竹,要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 。
3、居家安全,要注意防火防盗,出门之前关好门窗,冬天取暖设备比较多,要注意通风换气,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
4、饮食安全,春节期间,大鱼大肉比较多,要控制饮食,尽量不要暴饮暴食,要注意饮食搭配,尽量做到均衡饮食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
陕西独特的风俗陕西独特的风俗
陕西独特的风俗,我们每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有他的文化特色的,对于不同地方的习俗也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存在,很多都是代表着我们的文化传承的,以下了解陕西独特的风俗 。
陕西独特的风俗1陕西的特色风俗有:唐三彩陶、面花、眉户、户县农民画、陕北剪纸、凤翔彩绘泥塑、凤翔木板年画、仿秦兵马俑、仿秦铜车马、秦腔等等 。
唐三彩陶 。
面花 。面花的制作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当地人称为花馍 。
眉户 。它是由民歌脱胎发展而来的 。
户县农民画 。源于民间,追求强烈的直观效果,乡土风情浓厚,内容健康,朴实,给人积极向上的激情 。
陕北剪纸 。剪纸俗称窗花,为聪慧的劳动妇女所创作,她浓缩着古老的黄河文化 。
陕西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
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
陕西十大怪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生活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
一、面条像腰带
“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的扯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扯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五六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
二、锅盔像锅盖
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
三、辣子是道菜
至于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
四、泡馍大碗卖
“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
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
六、帕帕头上戴
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戴着(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
七、房子半边盖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
八、姑娘不对外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
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
十、唱戏吼起来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

陕西的风土人情1、秦地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这里的陕西人民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一般在陕西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过去,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
2、陕西的锅盔历史悠久 。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锅盔自唐、宋以来,在西安城多处设有驿店,外地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 。
3、陕西人吃辣的水准是当仁不让的 。而且,陕西人吃辣吃得精细,吃出了文化,一般来说陕西人嗜辣如命的喜好,当然与陕西人爱憎分明的个性分不开的 。而在陕西“油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
4、陕西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 。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 。正宗的陕西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陕西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 。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
5、老太太头顶手帕这是陕西人由来以久的风俗 。由于陕西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原,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 。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 。
6、在陕西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 。这是陕西人独有居住环境,这与陕西的风土人情分不开的 。由于陕西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代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 。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
7、陕西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陕西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 。自古就有陕西姑娘不对外的传统 。陕西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陕西人自的姑娘只限于在陕西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
8、陕西人喜欢蹲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老陕们看来这是陕西自我的享受 。在陕西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
9、陕西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 。这是和陕西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陕西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
10、陕西十大怪中,最怪就属这一怪了 。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 。

关于陕西的习俗和陕西过年的习俗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