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化三百洞 深隐乌榄王( 二 )


三百洞村人与乌榄树相伴相生 。 收获时节 , 精巧的乌榄果便是他们的挚爱 。 乌榄果肉可生食 , 也可晾晒腌制成“榄角” , 是广东人餐桌上熟悉的配角 。 吃早餐时 , 人们会用榄角配白粥;蒸鱼炒饭时 , 榄角会被捣烂做成调料 , 只需一点 , 便似画龙点睛 , 为菜肴增添特有的甘香气息 。
李榕根说:“上世纪五十年代 , 我到湖南参军 。 从家里回部队的时候 , 行李袋中总是带着一瓶榄角 。 这是家乡的味道 , 就连战友们也都很喜欢 。 ”
乌榄的美味 , 可以解乡愁 , 也可以致富生财 。 在三百洞村 , 还有一位名叫张兴藻的九旬老人 。 几年前 , 他看中了这里的山水美景 , 流连忘返 , 就欣然定居下来 , 并投资千万元开办了一家山庄,于九旬高龄再次创业 , 将餐饮与乌榄、荔枝等文化结合 , 打造独具风格的民宿 。 拥有特级厨师称号的他 , 用榄角蒸土鲮鱼亮出了招牌菜 , 吸引食客纷至沓来:“榄角是广东的一种优质食材 , 三百洞的榄角特别靓 , 配以土鲮鱼去蒸 。 两者相得益彰 , 鲜味突出 , 因此特别受人欢迎 。 ”
乌榄文化振乡村
三百洞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深介绍 , 村里的乌榄约有1000亩 , 大概有200户农户种植该品种 。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乌榄的成熟期 , 果实会由青变紫 , 呈卵状长圆形 , 长26-32毫米 , 直径15-17毫米 , 最后会变得油亮发黑 。 到了这个时候 , 村民们就会在树底下铺上几张纱网 , 拿着三四米的长竿爬上树干打乌榄 。
李桂深说 , 乌榄王、乌榄王后每棵每年挂果五六百斤 。 去年 , 每斤乌榄收购价达11元 。 也就是说 , 乌榄王“夫妻俩”加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万元户”了 。 此外 , 其他乌榄树也很争气 。 如今 , 全村的乌榄年均产量在50万斤左右 。 产量多的时候 , 有的村民每年可以靠销售乌榄增收一二十万元 。
除了乌榄销售外 , 近年来 , 乌榄文化开发也成了村民关注的焦点 。 乌榄王、乌榄王后周边的生态环境优美 , 不但有好山好树 , 也有养人的好水 。 2008年9月 , 在乌榄王附近的水库中就出现了十分罕见的“水中熊猫”——桃花水母 。 当时 , 《广州日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实地采访报道了这一奇观 。 李桂深说:“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和水体质量要求极高 , 水库里出现桃花水母 , 说明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十分好 。 ”
有了优良的环境 , 就要好好地保护和利用 。 目前 , 三百洞村内正结合榄树文化 , 打造乌榄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 , 酝酿兴建以二百五十岁乌榄王为中心的乌榄公园 , 再现桃花水母与乌榄王、乌榄王后相伴的美景 。
采访人员手记
乡村振兴要立足“乡愁”
三百洞村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 。 论资源 , 这里只有老祖宗留下的乌榄、荔枝、黄皮等果树 , 村集体经济基础曾经比较薄弱 。 不过 , 这里的村民喜欢种乌榄 , 吃榄角 , 外出务工也要带上这家乡的特产 。 所以 , 榄角就是三百洞村的“乡愁”了 。
立足“乡愁” , 三百洞村决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桂深的带领下 , 村民通过挖掘乌榄王、乌榄王后、桃花水母等生态符号的文化价值 , 以千亩乌榄为特色 , 打造乡村振兴品牌 , 依托家门口的绿水青山 , 打造出自己的金山银山 。
在李桂深的心目中 , 他还想将出现桃花水母的水库及下游的三公里溪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徒步路径 , 让广大游客可以在三百洞村山顶看日出日落 , 共享这一片生态美景 。
我们期待着 , 在不久的将来 , 这将成为现实 , 把从化生态之美呈现给更多的游客 , 也为当地带来兴旺与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