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清明的由来和传说?
清明 ,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 , 也是干支历辰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 , 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5个传统习俗 。
1、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 , 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 。古往今来 , 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 , 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 , 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 。在祭祀扫墓时 , 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 , 添加一些新土 , 然后摆上供品 , 燃香祭奠 , 或烧些纸钱 , 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 , 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 , 比如磕头、作揖等等 , 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 , 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 , 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 , 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
2、放风筝
清代诗人高鼎的诗里有这样一个意境 , “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 , 风筝古时被称为“纸鸢” 。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 。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 , 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 , 等风筝放高时 , 就剪断风筝线 , 让纸鸢随风飘逝伍扮 , 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
3、植树
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 ,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 , 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 据说跟祭祖有关 , 因为坟墓大都是在野外 , 往往会被杂草覆盖 , 有时候去祭祖找坟墓都要花费好长时间 。于是就有人在坟头种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 , 这样就会更加显眼了 。后来就逐渐被人们效仿 , 也变成了一种习俗 。
4、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 也能够强身健体 。蹴鞠 , 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 , 球皮是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 , 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 , “球不离足 , 足不离球 , 华庭观赏 , 万人瞻仰”的情景 , 《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 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
5、踏青

踏青 ,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 。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 , 在郊野游玩 , 观赏春色 。四月清明 , 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腔弊灶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 , 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踏青在山东极为普遍 。临朐、滕州的儿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风筝 。有的用柳条做成口哨吹 , 哨声十分动听 。有的地方 , 儿童仰卜扰脸大口呼气 , 据说可以泄内火 。

这就是我了解的清明节的习俗了 , 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习俗呢?

清明节的传说、来历清明的由来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 , 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 , 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 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 , 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
在流亡期间 , 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 , 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 , 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 ,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
十九年后 ,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晋文公执政后 ,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 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
可是 , 差人去了几趟 , 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 , 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 , 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 ,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 , 没有找到 。于是 ,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 不如放火烧山 , 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 ,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 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 ,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 , 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 , 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 , 原来是片衣襟 , 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 , 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 , 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 , 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 ,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 在山上建立祠堂 , 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 晓谕全国 , 每年这天禁忌烟火 , 只吃寒食 。
走时 , 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 , 到宫中做了双木屐 , 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 , 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
第二年 , 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 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 , 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 , 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敬重地走到跟前 , 珍爱地掐了一下枝 , 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以后 , 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 , 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 , 励精图治 , 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
此后 , 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死的那天 , 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 , 捏成燕子的模样 , 用杨柳条串起来 , 插在门上 , 召唤他的灵魂 , 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
此后 , 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
扩展资料:
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踏青、扫墓之外 , 还有禁火、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中国历史上 , 寒食禁火 , 祭奠先人 , 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 , 寒食节逐渐式微 , 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 ,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 , 放上供品 , 于坟前上香祷祝 , 燃纸钱金锭 , 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 , 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
清明之时 , 正值春回大地 , 人们乃因利趁便 , 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踏青也叫春游 , 古代叫探春、寻春 。其含义 , 就是脚踏青草 , 在郊野游玩 , 观赏春色 。
1、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 , 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 。
    帝呼为半仙之戏 , 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 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 , 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 , 林立秋千挂彩绳 。”秋千 , 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 , 最早叫千秋 , 后为了避忌讳 , 改之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 再拴上彩带做成 。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 , 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 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
    2、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 , 球皮用皮革做成 , 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 , 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
    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 , 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打马球 , 也是端午之戏之一 。马球 , 是骑在马上 , 持棍打球 , 古称击鞠 。
    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 , 于端午、重九击球 。《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 。宋代有“打球乐”舞队 。至明代 , 马球仍流行 。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 。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 , 雕文七宝球 。鞚飞惊电掣 , 伏奋觉星流 。
    炎页过成三捷 , 欢传第一筹 。庆云随逸足 , 缭绕殿东头 。”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 。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 , 直至清中叶之后 , 马球才消失了 。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 , 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
    3、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四月清明 , 春回大地 , 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
    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 , 远在先秦时已形成 。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 , 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 , 至唐宋尤盛 。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 , 幸昆明池踏青 。”可见 , 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到了宋代 , 踏青之风盛行 。中国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4、植树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是什么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清明前后 , 春阳照临 , 春雨飞洒 , 种植树苗成活率高 , 成长快 。因此 , 自古以来 , 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 。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 , 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关于清明戴柳插柳 , 有三种传说 。最古老的传说 , 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 , 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 。
    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 , 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 , 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 , 以示赐福驱疫。
    5、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 , 人们不仅白天放 ,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 像闪烁的明星 , 被称为“神灯” 。过去 , 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 , 便剪断牵线 ,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 给自己带来好运 。
    6、扫墓
    清明扫墓 ,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其习俗由来已久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 , 男女扫墓 , 担提尊榼 , 轿马后挂楮锭 , 粲粲然满道也 。
    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 , 焚楮锭次 , 以纸钱置坟头 。望中无纸钱 , 则孤坟矣 。哭罢 , 不归也 , 趋芳树 , 择园圃 , 列坐尽醉 。”其实 , 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 , 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 , 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 。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并相传至今 。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 , 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 , 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 。所谓“包袱” , 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
    过去 , 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 , 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 。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 , 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 , 中间印一莲座牌位 , 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 , 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 既是邮包又是牌位 。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 , 不印任何图案 , 中间只贴一蓝签 , 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亦做主牌用 。关于包袱里的冥钱 , 种类很多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 , 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
更多清明节相关内容推荐↓↓↓
清明节在古代的别称
2022清明节放假时间安排
2022清明返程高峰注意裤脊事项
传统节日清明节小学作文精选10篇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 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是中国传统节日 ,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 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 , 前二天为小寒食 。
《历槐搜书》:“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丁 , 为清明 ,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 盖时当气清景明 , 万物皆显 , 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 , 气温升高 , 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 , 故有“清明前后 , 种瓜点豆”之说 。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一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 , 为了躲避祸害 , 流亡出走 。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 , 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 , 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
十九年后 , 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 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 , 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 , 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 , 心中有愧 , 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介子推不愿见他 , 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 , 有人出了个主意说 , 不如放火烧山 , 三面点火 , 留下一方 , 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 , 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 , 大火熄灭后 , 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 , 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 , 然后安葬遗体 。
第二年 , 晋文公领着群臣 , 素服徒步登山祭奠 , 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 ,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 , 绿枝千条 , 随风飘舞 。祭扫后 , 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 , 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清明节的传说故事二
说春秋时期 , 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 , 流亡途中 , 在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 , 重耳没有了力气 , 站不起来 ,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 , 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做了一碗肉汤 , 重耳喝了以后 , 体力好了 。
十九年以后 , 重耳做了国君 , 重赏了他流亡的功臣 , 就忘了介子推 。有人劝介子推面君讨赏 , 他最鄙视这种人 , 他打好行装 , 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
重耳听说后 , 就想把介子推从山上拉下来 , 可山上树木太多 , 不好走 , 重耳就想用烟把他熏下来 , 结果介子推死了 , 还留下了一血书是:“割肉奉君尽丹心 , 但愿主公长清明 。”
所以这天就是清明节 。
清明节的传说故铅纯历事三
秦朝末年 , 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
刘邦衣锦还乡时 , 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 , 却因为连年的战争 , 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 , 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
刘邦非常的难过 , 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 , 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 , 撕成许多小碎片 , 紧紧捏在手上 , 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 , 我将把这些纸片 , 抛向空中 , 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 , 风都吹不动 , 就是父母坟墓 。”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 , 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 , 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 , 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 , 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
后来民间的百姓 , 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 , 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 , 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
清明节古代的传统习俗
1、“烧包袱”
所谓“包袱” , 就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在南纸店买来所谓“包袱皮” , 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 , 烧香秉烛 , 行礼后在门外焚化 。试想 , 现在的人们如能根据自身情况和时间安排 , 认同一些在家中祭奠的旧俗 , 可能就会大大缓解每年扫墓路上的拥堵 , 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
2、寒食节
寒食节就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 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 , 久而久之 , 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 。现在 , 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 , 拜介子推的习俗 , 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今天 , 在清明节风俗中 , 沿袭下来的似乎只有扫墓了 , 其实 , 清明节还有一些“老讲究”呢 。
3、戴柳
过去扫墓的一个重要环节便就是戴柳 。“清明不戴柳 , 死后变黄狗” 。清明的柳文化 , 有插柳于坟的 , 也有折枝插在门前的 , 还有将柳条插在轿子或者儿童衣襟上的 , 因为柳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试想 , 今天扫墓的人们如果都有插柳种树的习惯 , 年年清明 , 不知道要染绿多少荒山 。
4、吟诗
曲水流觞曾就是上巳日的主要活动 。觞就就是杯 , 让杯子从水的上游顺水漂流 , 流过宾客面前时 , 可取过一饮而尽 , 然后吟诗作赋 。历史上王羲之、谢安等人曾有一次著名的兰亭修禊活动 , 《兰亭集序》就就是王羲之为这次集会所作诗词写的序言 。试想 , 每年清明 , 在民众中特别就是青少年中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 必然能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文化 。
清明节的习俗就是丰富有趣的 , 除了讲究禁火、扫墓 , 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就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 , 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 , 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 , 以锻炼身体 。因此 ,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 , 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 就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