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米线需写好“出云南记”

本文转自:云南网
如果云南米线还走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想要将其培育成强省富民的产业就是奢望 。
过桥米线需写好“出云南记”
文章图片
过桥米线文旅头条供图 。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高永维
过桥米线 , 是云南人的美食 , 也是云南的名片 。 作为美食 , 过桥米线滋养着云南人的生活 , 但是作为名片其名号则还不够响亮 , 或者说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
据统计数据显示 , 全国大米加工行业已达千亿元规模 , 其中云南大米加工体量“三分天下有其一” 。 按理说 , 如此庞大的加工体量 , 也意味着盆满钵满的巨额收益 ,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 与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螺蛳粉和沙县小吃相比 , 云南米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2021年 , 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达501.6亿元 , 沙县小吃8.8万家门店 , 遍布72个国家和地区 , 年营业额逾500亿元 , 而云南米线全产业链总产值则预计为450亿元至600亿元 。 乍一看 , 好像三者在伯仲之间 , 都是500亿元上下 , 可螺蛳粉和沙县小吃强调的是销售收入、营业额 , 而云南米线则说的是总产值 , 且用的是含糊又暧昧的“预计”一词 , 其间的差距想必也不用多言 。
有差距没关系也不可怕 , 毕竟螺蛳粉和沙县小吃都已经走过了多年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 现在云南米线需要思考的是能不能追上去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追上去 。 云南米线要做大做强 ,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写好“出云南记” , 当螺蛳粉和沙县小吃在全国乃至全球布局的时候 , 如果云南米线还走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想要将其培育成强省富民的产业就是奢望 。
截至2019年底 , 云南省的米线作坊、工厂超过1100家 , 主要集中在昆明、红河、曲靖、昭通、玉溪 , 虽说统计数据稍微有一些滞后 , 但是云南米线还未规模化走出云南却由此可见 。 2022年5月 , 《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过桥米线餐饮加工卫生规范》发布 , 云南米线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标准 , 这意味着云南米线具备了走出去的可能 , 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操作 , 走出云南也依然是云南的味道 , “不正宗”的问题解决了 , 标准化、连锁化、规模化、产业化也就具备了条件 。
让过桥米线走出云南 , 实体店布局肯定极为必要 。 在这个过程中 , 是云南人走出去打天下 , 还是以何种方式来加盟 , 云南口味如何去迎合不同地域人的味蕾 , 如何针对性地避免水土不服 , 这些都需要科学的论证 , 而且要有解决的措施 。
走出云南 , 电商也是可以倚重的渠道 。 2021年 , 袋装螺蛳粉销售额达151.97亿元 , 年寄递量突破1亿件 , 是全国仅有的三个突破1亿件的单品之一 。 云南米线的品牌打出去以后 , 云南米线的味道被大众接受后 , 不出云南也能将米线销往全球 。
当然 , 说起来容易 , 做起来难 。 云南米线的“出云南记” , 不会轻轻松松实现 , 但是这条路肯定是对的 , 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 哪怕是每年实现一个小目标 , 只要一直在向前向好奔 , 最终肯定可以积跬步至千里 。
过桥米线需写好“出云南记”】一碗米线走天下 , 四海宾客寻香来 。 希望这样的日子不会遥远 。
过桥米线需写好“出云南记”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