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鸢》《朱雀》后 , 作家葛亮推出新作《燕食记》 。
《燕食记》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 , 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 , 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画卷 。
葛亮谈道 , 想写一部关于“吃”的小说 , 是很久的事情了 。 在前作《北鸢》里面 , 文笙的母亲昭如在一个饥馑的寒夜 , 对叶师娘说 , “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 , 都在这吃里头了 。 ”葛亮说:“她想说的是中国人在饮食上善待‘意外’的态度 。 便从安徽毛豆腐、益阳松花蛋 , 一直说到肴肉 。 如此 , 这是中国文化传统里‘常与变’的辩证与博弈 。 我念念不忘这个主题 , 便在这部新的长篇小说里 , 将这‘常与变’植根于岭南 , 放在了一对师徒身上 。 ”
最近 , 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了以“时间的味蕾”为主题的新书发布活动 。
文章图片
新书发布活动现场葛亮介绍 , 小说题为“燕食记” , 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 。 周朝确立“三餐制” , 意味着礼制的开始 , 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 。 《燕食记》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 , 并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 , 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 , 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勾连近代百年岭南历史 。
文章图片
《燕食记》具体的写作中 , 葛亮从同钦楼的兴衰讲起 , 一路由香港的茶楼电影追溯到广州的食肆酒家 , 然后在广东的饮食书籍、旧年报纸中钩沉起民国时期寺庙庵堂的素筵、晚清举人的家宴渊源 。 前后大小人物数百 , 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前身后 , 都有着独特的历史痕迹 。 最终又由同钦楼的现在落地香港 , 以山伯五举“叛逃”师门改做上海本帮菜为引 , 牵出香港百年来同广东、福建、上海的同气连声 。
香港是《燕食记》中的重要地标 , 葛亮说:“六七十年代的香港 , 经济起飞 , 是巨变 。 巨变如浪 , 将一行一人生的常与变挟裹 。 这挟裹不是摧枯拉朽 , 而提供了许多的机遇 , 顺应时势 , 可百川汇海 。 所以一时间便是龙虎之势 , 新的旧的、南的北的、本土的外来的 , 一边角力 , 一边碰撞 , 一边融合 。 而饮食 , 在这时代的磨砺中 , 成为了一枚切片 。 ”
《燕食记》的小说虽以饮食为切口 , 但作者更关心的是那些不断迁徙的人群 , 这正是香港地区兴盛历史中重要的一环 。 也正是因此 , 香港也集中展现了岭南文化中不同于中原文化或北方文化的特质 , 它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之地 。 正如《燕食记》所写饮食一样 , 香港的饮食追问源头 , 也许在闽粤等地 , 但也融合了南洋风味 , 又因与上海同为海港城市 , 而沾染了上海的诸多文化因子 。
【新书 葛亮《燕食记》:从饮食着眼,写近代岭南的聚散流徙】杨庆祥对此评述道:“《燕食记》的叙述是把香港放在整个中国的现代转型里 , 它一直是内在于我们历史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 它的所有历史变迁、文化转型 , 都跟我们传统的文化 , 跟我们近现代的政治、历史、文化转型密切相关 。 所以这里建构起非常有效的关于香港地区历史的叙事 , 而这个历史叙事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文化建构的功能 。 ”
杨庆祥也谈及 , 《燕食记》仍旧延续着世情小说“以饮食来写世情”的传统:“从《金瓶梅》、冯梦龙等开始 , ‘以饮食写世情’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 。 它在五四以来是隐而不现的 , 在这些年 , 它像幽灵一样被我们召唤回来 , 所以有了既像世情小说 , 又是文化小说 , 又是历史小说的作品 。 ”
- 《谭谈交通》重新上线;首个国产抗新冠口服药每瓶不超300元;王一博韩庚经纪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丨邦早报
- 《科学》:不仅可以美容,这种“天然保湿成分”还藏着修复肌肉的奥秘?
- 为何蜀汉后期无人可用,原因与诸葛亮无关,有三个深层次政治原因
- 马谡守街亭大败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换作魏延来守街亭,能守住吗
- 秦国据关中拥巴蜀出函谷而统一天下,为何蜀汉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
- 长寿|为什么休息了也觉得累,《高效休息法》你学会了吗?
- 罕见病救命药纳入医保,患儿重回校园路引关注,中国首部《SMA学龄患者入学指南》发布
- 《财米油盐》|预制菜,不是“想卖就能卖”!
- 穴位|《黄帝内经》:天食人以五味,从引经说起,学习气味和脏腑的关系
- 杂志|国内健康类杂志的领导者-《健康之家》医学期刊-正规期刊发表-录用高-见刊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