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引发感染!医生把植入她体内十多年的起搏器连根拔起

得了扩张型心肌病 , 可以采用植入起搏器“救心”;但如果起搏器引发感染 , 又该如何救治患者?
8月8日下午 , 广州日报·新花城采访人员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 , 该院心血管内科团队近日成功为65岁的患者李阿姨(化名)完全移除了植入其体内10年多的所有起搏电极 , 尤其是发生感染的左室主动固定电极(4195)和双线圈的除颤电极 , 并把整个起搏器系统完整地移除了 。
这一高难度的手术也意味着李阿姨一家在经历两年多的辗转求医后 , 终于可以彻底摆脱由起搏器引发的“心”病 。
更换起搏器后引发感染
完全移除难度极高
据李阿姨回忆 , 她的“心病”已经有十几年了 , 一走路就气促 , 晚上还躺不平 , 确诊是“扩张型心肌病 ,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在江西老家做了三腔起搏器(CRTD)后 , 心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 得以正常生活 。
2020年 , 因为起搏器电池耗竭 , 李阿姨接受了起搏器的更换手术 。 然而 , 一个月后问题出现了:起搏器切口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破溃 , 并发了严重的感染 。 往后的两年多时间 , 李阿姨辗转于国内多地求医 , 尝试过局部清创等保守治疗手段 , 感染仍不能控制 , 最后慕名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找到在起搏系统感染处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该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 。
心脏起搏器引发感染!医生把植入她体内十多年的起搏器连根拔起
文章图片
“完全移除整个起搏器系统 , 包括所有电极 , 才能根除感染 。 而这一个病例的最大难点在于拔除经冠状窦植入的左室心外膜表面的主动固定4195电极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作为团队的带头人 , 一下子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
据悉 , 左室固定电极4195呈伞样结构固定于冠状静脉分支 , 多年后会和整个血管长在一起 , 拔除难度及风险极高 , 目前全国仅有一例成功完全拔除和几例临床拔除(注:即大部分拔除 , 尚遗留电极残端在冠状静脉腔内)的报道 。
经过团队充分讨论和准备后 , 手术由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和心血管内科麦憬霆副教授于心导管室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 , 并由心血管外科华平教授在现场全程支持作为后备 , 心包穿刺包、开胸包、心脏彩超床边备用 , 以便能在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时候能快速响应 。
抽丝剥茧般精细操作
成功移除“定时炸弹”
手术当天 , 手术团队利用锁定钢丝、EvolutionRL机械鞘管以及套叠式扩张管等技术 , 既要做到分离黏连组织 , 又绝对不能导致血管和心脏的破裂 。 经过精心细致的操作 , 较为顺利地拔除了右心房电极 , 也小心谨慎地拔除了比较困难的双线圈右室除颤电极 。
此次拔除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当属左心室主动固定电极 。 术中李阿姨多次因为心脏的牵拉而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低到收缩压只有50-60毫米汞柱 。 陈样新教授及时调整手术策略 , 终于把左室主动固定电极成功退入鞘管内并移出体外 。
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没有发现心包积液 , 表明在分离拔除导线过程中 , 血管和心脏没有明显损伤 。
心脏起搏器引发感染!医生把植入她体内十多年的起搏器连根拔起
文章图片
陈样新教授、周淑娴教授为李阿姨成功完全移除起搏器
“预防远胜于治疗 , 植入心脏器械一旦感染 , 将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 轻则局部感染 , 伤口迁延不愈 , 重则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 。 因此 , 起搏系统一旦明确感染 , 就如同一颗‘定时炸弹’ , 必须拔除整个体系 。 ”陈样新教授指出 , 由于李阿姨患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 此次完全拔除起搏系统后将进行2周的抗感染治疗 , 之后还需要重新安装心脏起搏器 ,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