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发是多少岁 束发是指多少岁指男子还是女子


束发之年是指多少岁 束发之年是几岁1、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 。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 。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2、古时15岁乃成童,称为束发之年,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 。在《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 。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 。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
束发是多少岁,豆蔻是多少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 。《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
扩展资料:
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学生往往对此很费解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 。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 。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 。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 。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 。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 。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
另外,我们现在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这恐怕是后代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发展的原因吧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 。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
当然,古代年龄称谓并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散见于各类古书中,因较少使用而未被流传下来 。上面所述这些因使用频率高,生命力强而被后人沿用了下来 。有些还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交际之中,如:“三十而立” 。再如,从“婴儿”和“儿童”两个词中,我们已看不出历史和今天的区别了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束发是多少岁束发是指15岁 。清朝以前的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即为成童;20岁时行冠礼即为成年 。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束发”出自《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 。”
《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束发之年就可以去大学念书,古时汉族人民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 。冠礼和笄礼就是改变发式 。
古代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 。
【束发是多少岁 束发是指多少岁指男子还是女子】所以儿童又叫“童髦” 。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 。
束发是多少岁指的是十五岁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
古代男子在15至20岁时束发 。在清朝以前汉族的男孩成童时都要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之所以要束发是因为古代的男子,头发都是非常长的,为了方便所以是要束发的,之后发展到与男子的年龄有关,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才可以束发 。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 束发 弱冠 而立 不惑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都表示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
2、束发:指15岁 。
3、弱冠:指20岁 。
4、而立:指30岁 。
5、不惑:指40岁 。
6、知命(半百):指50岁 。
7、花甲(耳顺):指60岁 。
8、古稀:指70岁 。
9、耄耋:指80-90岁 。
10、期颐:百岁 。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 。”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 。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 。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束发是多少岁15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这时男孩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 。可见古时孩子长大后,对于装束也有一定要求 。
15岁 。古人束发之年是指15岁,这时男孩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在古代,男孩到了束发之年,就可以上大学读书了 。可见古时孩子长大后,对于装束也有一定要求 。
关于束发是指多少岁和束发是指多少岁指男子还是女子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更多实用知识经验,尽在 www.hubeil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