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防守反击之王”

三国东吴立国的过程中 , 起决定性作用的当属“江东四英”:周瑜、鲁肃、吕蒙、陆逊 。
决定三国最终格局的三场战役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 , 有两场是他们其中的人干的 。
“赤壁之战” , 周瑜自导自演 , 鲁肃监制、吕蒙参演 , 此时陆逊还在跑龙套 。
“荆州之战” , 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 此时 , 周瑜、鲁肃已经去逝 , 吕蒙成为孙吴第三代统帅 。 吕蒙趁关羽和曹魏相拒于襄、樊 , 白衣渡江 , 夺得荆州大片领土 。 从此 , 刘备丧失荆州领土 , 后来的三国格局基本形成 。 此战 , 陆逊被吕蒙慧眼识珠 , 直接从替补演员提拔到一线 。
陆逊 , 原名陆议 , 字伯言 , 江东大族子弟 。 后来娶了小霸王孙策的女儿 , 是孙权的侄女婿 。 前期主要在东吴后方治理地方及平定山越 。
三国“防守反击之王”
文章图片
东吴的前三代统帅都命不长 , 周瑜36岁 , 鲁肃46岁 , 吕蒙42岁 , 只有陆逊的命最长 , 63岁 。
周瑜打败了曹操 , 鲁肃定了平分天下之策 , 吕蒙击败了关羽 , 而陆逊更是撑起了整个江东 。
陆逊的登场就是吕蒙的推荐 , 吕蒙也是靠名不见经传的陆逊蒙蔽了关羽 , 然后夺得了整个荆州 。 从此东吴的版图基本确立 。
陆逊一生主要有两件伟业 。
一 , 让孙权称王的“猇亭之战”
关于猇亭之战的起因 , 有人说是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 , 但我看 , 并不是这样 。 刘备战略部署并不是后来诸葛亮的出汉中 , 定关中 , 下三辅 。 而是直接从荆州北上宛﹑洛 , 直捣曹魏心脏 。 刘备和诸葛亮一直都存在战略分歧的 , 刘备是实战经验型 , 而诸葛亮是理论谋略型 。
三国“防守反击之王”
文章图片
刘备发动对吴战争带了七万人马 , 而陆逊手里有五万人马 。 陆逊根据地势 , 主动让出七百里给刘备 , 采取战略守势 。 其实这是陆逊在试探刘备 , 寻找他的破绽 。 果然 , 在自己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 , 陆逊找到了一举击溃刘备的方法 。 又是一把火 , 把刘备辛苦积攒的全部家底烧光 。 蜀国从此再无力和曹魏抗衡 。
此战以后 , 孙权放心大胆的在江东称吴王 。 此战也奠定了陆逊在东吴毫无疑问的统帅地位 。
二 , 让孙权称帝的“石亭之战”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 也就是马谡失街亭那次 , 这是蜀国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 。 东吴为了配合蜀国的行动 , 也在江淮一线发起了进攻 。
三国“防守反击之王”】战略守势的东吴又用了诈降计 , 使曹魏大将曹休上当 , 率领十万大军钻进了陆逊设计的圈套 。
关于曹休的中计 , 其实有个重要的原因 , 就是曹休急于立功 。
三国“防守反击之王”
文章图片
当时曹真在西北击退了蜀汉 , 司马懿在上庸收降了孟达 , 只有曹休没有抢镜的表现 。 于是 , 当曹休在进军途中明知东吴周鲂是假投降后 , 还是毅然进军 。
陆逊是打防守战的高手 , 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 采用包抄的方式将曹休包了饺子 。 曹休不但没立功 , 反而损失大量人马﹑辎重 , 曹休因此羞愧而死 。
从此 , 凡是陆逊防守的区域 , 曹魏基本没讨到过什么好处 , 后来他的儿子陆抗也继承了这点 。 此战后 , 孙权信心十足 , 在东吴称帝 , 吴国正式建立 。
陆逊无疑是吴国的重要基石 , 除了作战 , 他还是出色的政治家和文人 。 他提出了很多具有远见的政治主张 , 同时对治国和育人很有自己的方法 , 也成绩斐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