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心病病友评价最高的医生”选择走出体制( 三 )


行业内把这些患者叫做“三不满意”病人:第一医院不满意 , 第二大夫不满意 , 第三家长不满意 。 医院不满意是因为单床收入少 , 大夫不满意是因为工作量巨大 , 家长不满意是觉得花钱多 。
“像北京大三甲医院95%的手术都是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这类简单的先心病病;北京京都儿童医院70%是疑难手术 , 很多是二次、多次手术 。 ”
一次手术、二次手术的难度差异在哪里?杨学勇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第一次手术相当于有了图纸后 , 在空地上盖这个房子 , 新砖新水泥;第二次相当于房子不太合适 , 拆了重盖 , 只有旧砖头旧水泥 , 旧墙中的神经不能刨断 , “老费劲了” 。
不过 , 与曾经体制内工作经历相比 , 杨学勇认为在民营医院做手术相当于包产到户 , 长于精耕细作 。 “我们科室的麻醉医生是安贞医院原小儿麻醉主任欧阳川教授 , 护士长是原八一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高海涛 , 每次手术的组合都是最优解 。 ”
让孩子跌倒后重新站起
如果技术没有人文的加持 , 它就是冷冰冰的 。 如同医院的手术刀是冷的 , 但是握住这把刀的杨学勇的手有种温热的力量 。
早在2018年 , 就有一位三尖瓣下移的家属表扬道“杨学勇主任 , 是安贞小儿先心病病友评价最高的医生 , 不仅医术高明 , 而且人又热心 , 态度十分好 , 对病人更是体贴入微 。 ”
京都心胸外科咨询群里 , 很多杨学勇救治过的患者家属成为最积极的宣传员 , “杨医生我接触过 , 简直没有一点架子 , 有耐心又温柔 。 带着孩子在漫漫求医路上 , 能遇上这样的好医护真的是好暖心的 。 ”
就像一位家属说的 , “技术过关的情况下 , 谁不想有多一点温情呢 。 ”多出的一点温情也是杨学勇加入京都的原因 。
做完手术3天的宝宝拿着玩具车在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的走廊里玩耍 。 “正常走 , 不可以跑哦 。 ”妈妈拉着他 , 细心叮嘱 。
“你看 , 孩子对医院没有畏惧 。 ”杨学勇笑着说 , 这是他最希望在医院看到的场景 。
大多数孩子不止一次到过医院 , 因为打针输液等对医护人员极其恐惧 , 为了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 , 杨学勇及其团队会把小孩平时喜欢吃的零食、玩具给孩子 , 消除小患儿和医护人员的距离 。
以前他经常看到孩子们一到医院就哇哇大哭 , 不愿意进门 。 “因为治疗过程中 , 孩子对医院产生极其恶劣的印象 。 医院只能保证治疗身体疾病 , 很难做到护理孩子的心理 。 ”
受到疫情影响 , 很多医院在先心病患儿住院治疗时禁止家长陪护 。 “这么小的孩子在1岁就被迫离开父母 , 他们可能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心脏病 , 最大的痛苦来自离开亲人 。 ”
孩子从送进手术室一直到出院都见不到父母 , 术后很久都没办法睡个好觉 。 这类创伤对他们将来有什么影响?杨学勇想对此做一些研究 , 他认为禁止陪护完全没有道理 , 但在许多医院这类制度很难改变 。
京都儿童医院的患儿手术后 , 一级监护室由医护人员专管 , 宝宝转到二级监护室后家长就可以陪护 。 “家长陪护显然比护工更尽心尽力 , 也能消除孩子的紧张和恐惧 。 ”
杨学勇深知 , 再好的医疗技术、再小的手术切口对孩子都是一场风暴 。 而他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出院前达到和入院前一样自如的状态 。 “这相当于孩子跌倒后 , 我们让他在这个地方重新站起来 。 ”
来源:医学界
责编:郑华菊
校对:臧恒佳
热文推荐
“小儿先心病病友评价最高的医生”选择走出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