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来信|查琼芳:心之所向并非高居圣坛,而是点亮万家灯火

【编者按】
2022年8月19日 , 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 , 澎湃新闻推出特别策划“医师节来信” 。
白衣天使、抗疫英雄 , 医生二字 , 总是被赋予更多意义和期待 。
多少个日夜 , 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 , 放下一己安危守护万家平安 。
不是天生无畏 , 只是明白生命值得敬畏 , 奋不顾身去抓住那道“生”的光亮 。
职责所在 , 性命相托 。
他们是医生 , 不是神 , 是在被需要时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
医师节来信|查琼芳:心之所向并非高居圣坛,而是点亮万家灯火
文章图片
2022年3月 , 查琼芳在医院隔离救治点医疗队出征仪式上发言 。 本文图片受访者提供
【个人简介】
查琼芳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 , 党的二十大代表 。
2020年 , 查琼芳以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员的身份 , 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 , 抢救生死一线的新冠患者 。 由她撰写的10万余字《查医生援鄂日记》成为了国内首部援鄂医生抗疫日记 , 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上传播 。
2022年 , 她在上海参与抗疫 , 先后以仁济医院医疗队医师组副组长、组长的身份 , 转战多个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 , 协调医护并肩作战 , 一同抗击新冠病毒 。
医师节来信|查琼芳:心之所向并非高居圣坛,而是点亮万家灯火
文章图片
2020年 , 查琼芳以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员队员的身份 , 进驻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抢救病人 。
亲爱的澎湃读者:
你们好 。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 , 转眼便是第五个医师节 。 在历史的长河中 , 中国从来不缺医术高超又纯粹的大医 。 从神农尝百草开始 , 医生们不断精进医术 , 悬壶济世、护佑苍生 。 如今的医生们有了自己的节日 , 一个法律规定的、属于医生们的、全民每年给予一次关注的重要节日 。
2018年8月19日是第一个“中国医师节” , 我是在云南牟定度过的 。 那时正逢援滇时期 , 我们仁济医院、楚雄州人民医院、牟定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一起举行了首届“中国医师节大型义诊活动” 。 在之后的三个医师节中 , 我也都是在线上或线下的义诊中度过的 , 这个节日似乎也成为了医生义务为病人服务的日子 , 有机会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 这就是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
交大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在送别2022届毕业生时说过 , 一名医生最朴素的品质是善良 。 回顾自己20多年的从医经历 , 善良让我赢得了很多患者的青睐 , 成为他们心中可以托付生命的医生 。 我有很多的病人 , 自己看完了病后也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带来 。
我有个支气管扩张的老病人 , 这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 初次来诊时 , 反复感染、反复输液让她生无可恋 , 照她的说法就是“把钱和时间都投了进去 , 但还是看不到希望” 。
我耐心听完她的絮叨 , 治疗还是老样子 , 静脉用药把急性感染控制 , 但我跟她介绍了很多预防感染的方法 , 也教她如何进行痰液引流 。
第一次就诊后她非常满意 , 感谢我教会了她很多不知道的东西 , 之后她就成了我门诊的“粉丝” 。 我叮嘱她增强体质 , 调理饮食、避免劳累 , 我教会她如何判断疾病发作前的征兆 , 提早预防和用药 , 我建议她必要时可以用点增强免疫的药物 。 慢慢的 , 她的病情逐渐好转 , 不用经常来医院输液了 , 只需要偶尔来配点药 。 但过段时间她便会来找我看诊、咨询几个问题 。
就这样十多年过去了 , 她把她的哥哥也带来找我看病 , 再后来 , 她的弟媳妇也成了我的病人 。 有一段时间 , 她在门诊找不到我 , 因此紧张了好久 , 到处打听我的消息 , 后来知道我参加了抗疫 , 又为我担心 , 直到再一次在门诊看到我 , 她一面向我表达关心 , 一面兴奋地手舞足蹈:“我们家在电视上看到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