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红楼梦》里张太医给秦可卿诊病,曹雪芹真正是一位好中医

鲁迅先生因为他父亲死的事 , 常骂中医 , 但我想 , 他如果遇着曹雪芹这样的大夫 , 大约就不会骂了 。
我们现在在医院拿钱看病 , 如果不拍片子不做CT不做化验 , 医生是只开方子 , 很少说什么的 。
你看看《红楼梦》里 , 秦可卿病重 , 贾珍托冯紫英请了一位医生 。 这个医生姓张 , 很有意思 , 他叫张友士 。 学问渊博 , 医理极深 , 且能断人生死 , 却跑到京师来为他儿子捐官 。 他都能断人生死了 , 竟还看不透 , 要花钱为儿子买官 , 可见人一旦碰到儿孙的事 , 很容易犯糊涂 , 神仙也不例外 。
这个张先生 , 是冯紫英小时候的老师 , 不是正经医生 , 估计没有行医执照 , 按现在的话说 , 就是个假医生 。
看《红楼梦》里张太医给秦可卿诊病,曹雪芹真正是一位好中医
文章图片
但是您看 , 他给秦可卿看病 , 却比真医生还神 。 一般的医生 , 见了病人 , 先要问:怎么了?什么症候?多长时间了?吃饭怎么样?大便怎么样?睡眠怎么样?都吃了哪些药?吃后感觉怎样?在哪里看过?
张医生这些一概不问 。
他见了秦可卿 , 贾蓉准备向他介绍秦可卿的病况 , 他说 , 先看过脉再说 。 于是家下媳妇捧过大迎枕来 , 一面给秦氏拉着袖口 , 露出脉来 。 “先生方伸手按在右手脉上 , 调息了至数 , 宁神细诊了有半刻的功夫 , 方换过左手 , 亦复如是 。 ”
诊完脉息 , 张医生说:“我们外边坐吧 。 ”
贾蓉于是和张医生到外间坐了 , 婆子端来茶 , 两人吃了 。 就问道:“先生看这脉息?还能不能治?”看来贾蓉也是觉得秦可卿要死了 。
看《红楼梦》里张太医给秦可卿诊病,曹雪芹真正是一位好中医
文章图片
张先生这时说了一大番中医术语 , 病人的家属一般不爱听 , 因为听不懂 , 心里着急 , 只想知道结果 , 但是这些话对于学中医的读者来说 , 可能会很感兴趣 。
先生道:“看得尊夫人这脉息:左寸沉数 , 左关沉伏;右寸细而无力 , 右关需而无神 。 其左寸沉数者 , 乃心气虚而生火;左关沉伏者 , 乃肝家气滞血亏 。 右寸细而无力者 , 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需而无神者 , 乃脾土被肝木克制 。 心气虚而生火者 , 应现经期不调 , 夜间不寐 。 肝家血亏气滞者 , 必然肋下疼胀 , 月信过期 , 心中发热 。 肺经气分太虚者 , 头目不时眩晕 , 寅卯间必然自汗 , 如坐舟中 。 脾土被肝木克制者 , 必然不思饮食 , 精神倦怠 , 四肢酸软 。 据我看 , 这脉息应当有这些症候才对 。 或以这个脉为喜脉 , 则小弟不敢闻命矣 。 ”
张先生说的这一番话 , 普通读者肯定感觉如坠云雾 , 学中医的朋友肯定清楚明白 。 初次看病的人也听不明白 , 但久病成医 , 伺候秦可卿看病久了的佣人也听懂了 , 这是说秦可卿病的症候和由来 。
他诊得对不对呢?
看《红楼梦》里张太医给秦可卿诊病,曹雪芹真正是一位好中医
文章图片
旁边一个贴身服侍的婆子道:“先生真是神了 , 就是这样啊 。 ”
张先生笑道:“这病也是耽搁了 , 要是早些治就好了 。 依我看 , 现在还有三分治得 。 吃了我的药 , 要是晚上能睡着觉 , 又能添两分把握 。 据我看这脉息 , 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 。 太聪明了 , 不如意事就常有;不如意事常有 , 则思虑太过 。 此病是忧虑伤脾 , 肝木太旺 , 经血所以不能按时而至 。 大奶奶从前的行经日子 , 肯定不是短 , 常常是超过的 。 是不是?”
婆子答:“可不是 , 从来没缩过 , 经常超个两三日 , 连十日都超过 。 ”
先生听了说:“妙啊 , 这就是病源了 。 从前若能够以养心调经之药来治 , 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 这如今明显是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 。 待用药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