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来历民间故事

【筷子的来历民间故事】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 , 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 , 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 , 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 , 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 , 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 , 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 , 餐叉可能被淘汰了 , 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 。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 , 勺子用来吃饭 , 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 , 汉代时已称“箸” , 明代开始称“筷”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 , 《急就篇》说:“箸 , 一名梜 , 所以夹食也” , 《礼记》郑玄注“梜 , 犹箸也” 。《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 , 有漆花盘 , 科斗箸 , 鱼尾匙 。”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 , 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 , 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 , 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 。筷子有很多工艺品 , 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 , 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 , 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 , “住”与“箸”谐音 , 故改“箸为快儿” 。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 , 他们最怕船“住” , 船停住了 , 行船者也就没生意 , 他们更怕船“蛀” , 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鱼 。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 , 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 , 以图吉利 。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 , 如立箸讳滞 , 呼为快子 。今因流传已久 , 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 , 忘其始也 。”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 , 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 。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 。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 , 喜口彩的潮流 。在《红楼梦》四十回 , 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 , 两次呼“筯” , 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
当今社会 , 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 , 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 , 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