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被频繁“电击”,60岁男子濒临崩溃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李文芳叶筱筠采访人员吴朝香
“蒋医生 , 你救救我 , 我再也不想感受这种‘雷刑’般的痛苦了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蒋晨阳见到患者张先生(化名)时 , 注意到这个身材魁梧的男人说话轻声细语 , 仿佛连大气都不敢出 。 仔细询问得知 , 张先生在两年前植入了心脏复律除颤器(ICD) , 但近一个多星期除颤器频繁放电 , 令他苦不堪言 。
心脏被频繁“电击”,60岁男子濒临崩溃
文章图片
视觉中国供图
这个装置救过他的命却也让他“如遭雷击”
张先生还不到60岁 , 自述多年以前体检时就发现了心脏肥厚 , 但一直没有到专门的心内科就诊 。 两年前 , 他开始频繁头晕、心慌 , 这才在老家的医院进行检查 , 被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 , 出现头晕心慌是因为心脏出现了短阵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 。
医生告诉他 ,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 , 主要特征为心脏肌肉异常肥厚 , 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 , 表现在张先生身上便是室速 , 轻者出现心慌头晕症状 , 严重者可能会心源性猝死 , 危及生命 。
当地医院在详细评估后 , 为张先生植入了心脏除颤器 , 一旦出现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 , ICD会放电 , 终止心律失常 , 相当于在心脏发生了“电路短路”时 , 让心脏“重新启动” , 同时配合口服药物治疗 , 尽可能减少室速的发作 , 延缓心脏病的进展 。
此后张先生的病情趋于稳定 , 室速发作显著减少 , 头晕心慌的症状都消失了 。 张先生也认识到了自身疾病的严重性 , 改变生活习惯 , 规律服用药物 , 定期在医院复查 , 小心翼翼地过着日子 。
然而10多天前 , 他突然感觉胸口好像被“重击了一下” 。 意识到是“除颤器放电了” , 他立刻赶到当地医院 。 心电监护一接上 , 医生面色凝重:心电监护上显示频发的室速 , 这意味着张先生的病情进展了 。
张先生随后在医院里住了一个星期 , 始终没有脱离危险 , 医生多次尝试降低静脉药物的剂量 , 但药量一减 , 室速很快就多起来 。
医生为难地表示:“现在的情况 , 只有两种办法:要么做射频消融手术 , 清除心脏里‘捣乱’的电路;要么准备做心脏移植手术 。 ”
心脏终于恢复平静 , 他很激动“再也不用被‘电击’了”
事不宜迟 , 张先生和家人打听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心脏电生理团队在复杂心律失常导管消融领域负有盛名 , 赶紧办理了转院手续 。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急诊室 , 心超显示张先生的室间隔厚度达到了39.3mm , 而正常人室间隔厚度为9-12mm 。
蒋晨阳主任医师坦言 , 器质性室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本就是最为疑难复杂的心脏手术之一 , 对于张先生而言 , 心肌重度肥厚、病变范围大 , 手术难度、风险比常规的器质性室速手术更高 , 因为病灶在肥厚的心肌中很难在每次2分钟的相对安全时间内取得消融效果 , 且预计手术时间长 , 术中可能出现多种恶性室速交替发作、室速时血流动力学严重不稳定、低血压等严重并发症 , 危及生命 。
手术难 , 更考验技术水平 。 蒋晨阳主任医师通过缜密的思考 , 提出在体外循环(ECMO)辅助下进行手术 。 ECMO的支持可以让患者耐受长时间的室速发作 , 争取到更充足的时间来对室速充分标测和消融 , 风险保障更高 , 手术效果更理想 。
经过多学科(MDT)讨论细化明确手术方案后 , 心脏电生理团队、心脏外科团队、麻醉团队、体外循环团队和重症监护团队多位专家通力合作 , 历时近8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 , 张先生心脏中的病灶得到了彻底清除 , 经过反复检查 , 都无法再诱发室速、室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