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奇妙的中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还能抗炎、抗肿瘤、降血脂

一味奇妙的中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还能抗炎、抗肿瘤、降血脂

文章图片

一味奇妙的中药,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还能抗炎、抗肿瘤、降血脂

对于古代本草中 , 很多中药没有写明它的药物基原 , 这就导致有些中药古今基原的变迁 , 导致无论是从药物源头 , 还是临床功效 , 都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差异 。 所以 , 有些中药 , 古今意义不是一回事 。 比如 , 我们都十分熟知的兰草 , 人们几乎第一反应 , 这个兰草就是被誉为“花中四君子”的兰草 , 但是 , 在古代称之为兰草的植物 , 不止是兰草科植物 。

早在《五十二病方》中 , 就已经记载了兰草可以作为中药使用 , 可以用于“蚖”“蠸”等疾病的治疗 。 本草文献大家尚志钧先生指出 , “文献中所讲的兰有两种 , 一是兰草的兰 , 一是泽兰之兰 , 但古书对这两种兰 , 往往混淆不分”[1
。 所以 , 对于中医古代典籍中所说的兰 , 究竟是何物 , 尚有争议 , 仍需积极考证 。
在《离骚》中 , 曾有“纫秋兰以为佩”这么一句话 , 所以 , 这让后世医家认为 , 古人所说的兰 , 可能是中药佩兰 。 从《离骚》这里所说的的意思来看 , 是佩戴兰草做的饰品 , 与现代的“佩兰”的意思接近 , 这也反映了古代人们有佩戴兰草的习惯 。 只不过 , 在《离骚》中并没有明确这个所佩之兰是什么科的植物 。 如果是兰科植物 , 那就是现代人们十分熟悉且喜欢栽培的兰草;如果是唇形科植物 , 那就是后世医家所说的泽兰;如果是菊科植物 , 那就有可能是中医眼中的佩兰 。



对于佩兰这味中药来说 , 历代有不少医家将佩兰的药用历史推到了《神农本草经》头上 , 就连有些中药材教材也是这么写的 。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 , 可能与《本草纲目》的记载有关 , 《本草纲目》中认为兰草在《唐本》中又叫“省头草” 。 而且《本草纲目》中还有这么一段话 , “其叶似菊 , 女子、小儿喜佩之 , 则女兰、孩菊之名 , 又或以此也” 。 李时珍的这段话 , 一是佐证了《离骚》之言 , 同时又点明了兰草为菊科植物 。
但是对于兰草入药的基原 , 宋代寇宗奭和元代朱丹溪的看法却有力排众议之意 , 寇宗奭指出 , 兰草“叶如麦冬而阔 , 且韧 , 长及一二尺 , 四时常青 , 花黄绿色 , 中间瓣上有细紫点”;朱丹溪认为 , 兰草“人知其花香之贵 , 而不知其叶有药方” 。 但对此 , 李时珍并不认同 , 指出“二氏之说 , 乃近世所谓兰花 , 非古之兰草也” 。
所以 , 自李时珍之后 , 诸多医家抛弃了兰草就是兰花的认知 , 都以省头草为兰草 。 于是 ,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中所载的兰草 , 都被认为是佩兰的起源 。 然而清末医家张山雷却不这么认为 , 他在《本草正义》中引用徐安甫的话说 , “近来谈兰草者 , 佥以省头草当之” , 这已经是当时的常态了 , 并进一步来区别兰草和佩兰 , 明确指出 , “幽兰生山谷 , 是山草;佩兰生于水中或泽旁 , 是水草 , 亦是隰草” , 对此还感叹不已 , “空谷幽兰 , 见弃于习岐黄者久矣 , 曾经负大名如寇宗奭、朱丹溪、李士材诸贤达之识别 , 以及赵恕轩、王安化老人之论辨 , 兰仍淹没于山谷 , 屈伏于泥途” 。

当代著名的本草学家王德群先生 , 对于《本草正义》中所言 , 也表示认同 , 并明确指出 , “神农之兰草 , 即今通称之兰科植物兰草也 。 后人误将菊科佩兰误认为是兰草 , 其功解暑化湿、辟秽和中 , 与神农兰草不相同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