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非药物干预情况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

【导读】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 是目前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 , 非药物干预的主要方法 。 以往研究主要将其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 往往与药物治疗(如托莫西汀、哌醋甲酯)结合进行研究 , 本次研究重点探讨将脑电生物反馈训练 , 作为唯一方式 , 探讨其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影响 。
病例选择
选择在我科(儿童保健科)就诊 , 符合美国《精神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Ⅴ)诊断标准、经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0次以上的儿童46例 , 其中男33例、女13例 , 年龄6~15岁 , 平均(12.2±1.4)岁 。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非药物干预情况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
文章图片
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智力低下、孤独症、癫痫以及其他器质性疾病 。 单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32例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共患病14例(共患抽动症7例、学习障碍5例、对立违抗障碍及品性障碍2例) 。 两组均未服用哌甲酯 。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
以抑制4~8Hz的θ波 , 强化快波β波?同时强化12~15Hz的感觉运动节律(SMR)为治疗方案 。 通过采集受试者的脑电波 , 由装置读取并放大分析该脑电信号 。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非药物干预情况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
文章图片
训练者针对当前意识状态下脑电信号的变化反馈给受训者 , 通过画面和声音两种途径给予适当的刺激 , 从而达到吸引患儿注意力、改善注意状态的目的 。
每次训练包括5段 , 第1段为基础状态测试和目标训练制定阶段 , 共2分钟;其余4段为脑电反馈治疗阶段 , 每段5分钟 , 治疗频率为每周3~5次 。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非药物干预情况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治疗20次后 , 效果如下图所示:
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非药物干预情况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
文章图片
结果显示:注意缺陷 , 多动障碍组在6项商数值即FSRCQ、FSAQ、ARCQ、VRCQ、AAQ、VAQ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
专家解读
RussellA.Barkley,Ph.D.(拉塞尔a·巴克利博士):美国南卡罗莱纳医学院精神及儿科教授 。 临床双月刊TheADHDReport创始人 , 著有相关著作21本 , 发表文章250余篇 。 在美国CNN节目60Minutes,theTodayShow,GoodMorningAmerica等多次介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疾病 , 成就卓越 。
Barkley在其提出的神经心理学模型中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持续注意是指“目标指向性的坚持” 。 它源于自我调节和执行功能的相互作用 , 是行为抑制功能差的结果 , 在脑电图上表现为慢波活动增强(主要为大脑额叶区的θ波和脑后部的δ波 , 快波活动减弱(主要为脑后部的α波和β波) , θ/α比值和θ/β比值增高 。
而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核心 , 是通过反复反馈强化目标 , 降低上述比值 , 同时增强感觉运动节律(SMR) , 达到增强大脑的控制功能 , 提高自我唤醒、警觉、注意状态的调节能力 。 因此被认为是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有效手段 。
结论
增加治疗时间和次数达40次以上 , 脑电反馈治疗改善患儿的持续注意力、反应控制能力和注意力的稳定性会更加明显 。
参考文献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其共患病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