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叮咛是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活而生动有力 。了解并准确使用好汉语的修辞手法,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有很用 。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叮咛是什么修辞手法

文章插图

比喻
比喻是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 。
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 。比喻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
例子:
①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
——《荷花》
②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 。
——《观潮》
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静夜思》
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
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
例子:
①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 。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
——《金色的草地》
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
——《桥》
③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 。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
——《小桥流水人家》
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
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
例子:
①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②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 。
——《放风筝》
③他开始教化“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 。
——《鲁滨孙飘流记》
夸张
夸张是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 。
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 。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
例子:
①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
——《可爱的草塘》
②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
——《趵突泉》
③女人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 。
——《古井》
拈连
拈连是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 。
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
例子:
①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 。
——《窃读记》
②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
——《十里长街送总理》
③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
——《鱼游到了纸上》
移就
移就是指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性状的修辞方法 。
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
例子:
①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 。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叮咛是什么修辞手法】——《听听,秋的声音》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林海》
③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 。
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
例子:
①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
——《开国大典》
②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 。
——《白桦》
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春夜喜雨》
排比
排比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 。
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
例子: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
——《桂林山水》
②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
——《我的“长生果”》
③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 。
——《詹天佑》
回环
回环是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 。
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 。
例子:
①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
——《桂林山水》
②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
——《青山不老》
③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层递
层递是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 。
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
例子:
①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②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
——《落花生》
③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 。
——《可爱的草塘》
双关
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 。
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
例子:
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②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白杨》
婉曲
婉曲是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 。
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
例子:
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 。
——《西门豹》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
——《秋天的怀念》
③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
——《用心灵去倾听》
衬托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 。
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 。
例子:
①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少年闰土》
②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 。
——《卖火柴的小女孩》
③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 。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对照
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 。
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
例子:
①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
——《和时间赛跑》
②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
——《晏子使楚》
③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
——《为人民服务》
迭现
迭现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
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 。
例子:
①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
——《少年闰土》
②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 。
——《鸟的天堂》
③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
——《黄河魂》
摹绘
摹绘是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 。
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 。
例子:
①沙沙沙,沙沙沙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 。
——《笋芽》
②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
——《笋芽》
③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 。
——《山雨》
反复
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 。
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
例子:
①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
——《草原》
②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再见了,亲人》
③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趵突泉》
设问
设问是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 。
例子:
①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
——《花钟》
②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桃花心木》
③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
——《假如没有灰尘》
反问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问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
①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再见了,亲人》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好》
③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
——《穷人》
舛互
舛(chuǎn )互是指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 。
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 。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例子:
①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
——《草原》
②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
——《开国大典》
易混淆的几种常见修辞方法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
(3)表达的效果不同 。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 。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