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的资料

关于蒙古包的资料只要一百字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

关于蒙古包200字的资料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 。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 。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 。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 。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 。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 。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者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 。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 。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 。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 。因为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 。这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但究竟是何时开始使用的,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
蒙古包成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 。大多数蒙古人是游牧部落,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的牧场 。蒙古包可以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骆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帐篷 。
蒙古包也称“毡包” 。蒙古族传统民居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一种用厚羊毛毡制成的圆形凸顶房屋 。分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 。牧区多建移动式 。通常高约2.5米,直径4米 。包顶有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于游牧等特点 。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内蒙古草原旅游区,有着蒙古民族特色 。并发展特色农业 。

蒙古包资料蒙古包资料现在网上很多的。我就搜集一些给你吧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 。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 。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 。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 。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 。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 。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 。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 。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 。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 。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 。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 。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集会 。

社会的快速发展 蒙古包 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神神秘秘只独自安静的呆在内蒙草原的蒙古包了。如今的蒙古包进入了 烧烤,旅游,农家乐,餐饮等等行业 ,由此衍生出来的有烧烤蒙古包,农家乐蒙古包,旅游观光蒙古包,饭店蒙古包,住宿蒙古包等等 ,但传统蒙古包全部采用红衫木搭建,制作 ,工艺极为复杂 ,价格居高不下 ,这让很多农家乐已经烧烤经营商对传统蒙古包价格畏而止步 。针对这一的情况 ,郑州永生蒙古包帐篷厂经过两年的研发,在国内率先推出钢架蒙古包 ,所有骨架全部采用钢架设计 ,接插式安装 ,大大的节省了蒙古包的拆卸安装时间 ,更为重要的是 我们保留了 传统蒙古包的所有优点,包括保暖,防潮,采光,抗风,防雨等 。而且印花也全都是和传统蒙古包一模一样,但我们生产出的钢架蒙古包价格却是 同等规格的传统蒙古包的三分之一。

总之一句话 ,郑州永生蒙古包帐篷厂的钢架性价比很高的。值得考虑 。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 。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 。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

关于蒙古包的资料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简介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 。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 。西伯利亚埃文基(鄂温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 。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中文名称:蒙古包外文名称:Mongolian yurt用途:蒙古族牧民放牧时的住房建筑风格:中亚建筑地带:内蒙古,蒙古族居住地带研究:民俗学、建筑学等视觉属性:地方性建筑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结构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 。
蒙古包特点简介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蒙古包特点简介: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天窗、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 。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扩展资料:蒙古包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 。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族牧民必须随着水源 牧草不断迁移,蒙古包的结构特点充分适应了这种游牧生活 。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精巧方便,建告拆卸运输很容易,且美观实用,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毡的厚度可随季节增减 。底部的围毡,天热时可以卷起通风 。白色的表面,还装饰着由红 蓝 黄等颜色布料做成的如意花纹 。充分体现了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的统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蒙古包的文化特征简介是什么?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

蒙古包的由来和特点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拓展资料蒙古族传统民居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一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多用在蒙古语中“家”、“屋”的意思 。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40峰骆驼或10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20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时代过渡时,其居住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 。进入畜牧社会,支架变成哈纳,同上面提到的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雏形 。也出现了毛毡帐,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盖 。据《呼伦贝尔概要》载:“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 。此种天幕生涯,可蔽风雪,可防虎狼 。”“穹庐'满洲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 。”宋末元初辽人赵良嗣诗曰:“朔风吹雪下鸡山,烛暗穹庐夜色寒”,所咏的就是蒙古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蒙古包
蒙古包具体有什么特点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1、易拆易装,便于搬迁,符合游牧经济生活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艺人就能制作 。还有,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2、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 。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 。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3、蒙古包通体呈现白色.4、蒙古包独特的造型,具有计时功能 。这是蒙古包与其他居室相区别的一大特点 。5、蒙古包是完全生态和环保的居室 。拓展资料:蒙古包的构成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
蒙古包的特点是什么?上面的顶是圆锥形的,下面是圆柱形的

关于蒙古包的资料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 。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扩展资料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蒙古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 。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 。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 进入近代,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比较活跃 。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锡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并发表考察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 。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 。”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当代的学者,如内蒙古的嘎林达尔,蒙古国的麦达尔、达力苏荣、沙日布道尔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专著,其中麦达尔、达力苏荣合著的《蒙古包》一书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蒙古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学者郭雨桥撰写的《细说蒙古包》,为中国最详备的蒙古包专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民居)
谁有蒙古包的历史资料蒙古包的历史

蒙古人在寻找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的时候,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终于造出了用木料、毛毡建造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 。蒙古包不但能够经受大自然的考验,也非常适合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 。

1.适合蒙古高原的自然环境:
蒙古人用羊胃形容自己的毡包,因为十三世纪的蒙古包其形如此 。蒙古包顶上圆中有尖,中间宽大浑圆,下面可以算作"准圆"这种形式特点,使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受到蒙古包的缓冲以后,会在它后面适当的距离,形成一个新月形的缓坡堆积下来 。这是因为蒙古包没有菱角,光滑溜圆,呈流线型形状 。包顶是拱形的,承受力最强(如桥梁之拱形)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大风来了,承受巨大的反作用力 。上面的沙子流走了,下面的沙子在后面堆积起来 。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 。
蒙古包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这归功于它的形态构造 。雨季蒙古包的架木要相对搭得“陡”一些,再把顶毡盖上,雨雪很难侵入 。包顶又是圆的,雨水只能从顶毡上顺着流走 。但是,雨天蒙古包的压力会增加,而且蒙古包承受二千---三千斤的压力,是很寻常的事 。蒙古包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蒙古人很懂得力学知识,架木制造的十分科学,把压力都分担了 。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蒙古包,没听说一个冻坏的 。因为其一,包内有火,牛羊的粪就是最好的燃料 。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毡子一层,隔风性能较好 。其三,还可以在包内盘暖炕,加上皮褥皮被怎么会冷呢?
蒙古包冬暖夏凉 。因为它系球体,通体发白,有较好的反光作用 。其背面还可以开风窗,还可把围毡边撩起来 。
2.适应游牧生活: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从事游牧生产,蒙古包的应运而生,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
(1)搭盖迅速
搭盖蒙古包,什么季节,什么地方都行 。只要地面平整一些,周围水草好就行 。蒙古包因为是一种组合式的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一个女人都可以搭起来 。到一个新的地方,把它从车上或骆驼乘上卸下来,等人生着火熬好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
(2)拆卸容易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几倍 。围绳、带子都是活叩,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 。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紧急情况下,一个人很快能卸完 。
(3)装载方便
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都是分开的 。外面覆盖的顶毡、围毡都是单个的,任何一件,一个女人都可以举起来放在车上 。蒙古包用骆驼驮运,用车装载,都特别适合 。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固定程式,想也不想就装载完了 。
(4)搬迁轻便
除了套瑙以外,架木全用轻木头做成,以便搬迁是轻便易行 。蒙古包自古以来就是为游牧经济服务的,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没有多余的东西 。如果是有钱人家,就把东西放在轿车里,去什么地方都很方便 。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或两三辆勒勒车就行了 。
放牧也好,打仗也好,都是连家一起走的 。所以蒙古语有一个习惯的说法,把"家园"称为---格日特日格(家车) 。
3.修造方便:
蒙古民族一直自己制造蒙古包 。蒙古高原有的是山林,木料不用发愁 。剪下羊毛擀毡子,外面搭的东西就有了 。剪下驼马鬃、尾,就可以搓成围绳和带子 。所用的料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
蒙古包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可以拆卸 。哪个部件坏了、旧了,就可以把它换掉 。蒙古包可以扩大,可以缩小 。但是习惯上,蒙古人不喜欢缩小 。儿子成家的时候,都要盖一座小巧的新包 。以备今后生儿育女,扩大毡包 。扩大毡包的时候,把套瑙换掉,增加乌尼、哈那就行了 。蒙古包这种制作容易,修理简便的特点,使蒙古人使用它到现在 。
4.永恒的日晷:

蒙古人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着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来计算时间 。蒙古人使用日晷大概很久 。据学者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蒙古包就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搭盖 。计算时刻最标准的蒙古包应是四个哈那(十四个头) 。六十根乌尼(门头上有四根乌尼),门冲东南开,这是当初的规定 。根据日光照进套瑙外圈、乌尼头儿、乌尼中间、哈那头儿、哈那中间、被桌、正座垫子、东面垫子、碗架腿子等划分时间 。根据这种划分的时辰,可以有钟点,有秩序的安排一天的营生 。总之,在家的人从蒙古包看日影,外面的人看太阳照在自己身上的影子,晚上看月亮和星星 。
蒙古包计算时辰从兔(卯)时开始(按现在六点),到鸡(酉)时结束(按现在十八点) 。因此蒙古包本身就是日晷 。生活在蒙古包里的人,至今还是靠看日影过日子的 。
5.由内知外:
蒙古包是毡子搭的,外面有什么动静很容易知道 。尤其是深夜,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牧民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游牧部落从事牧业经济,尤其是羊群不入圈的季节,狼和鹰猖獗的时候,兵荒马乱的年代,蒙古包的这种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 。相对农业民族的房屋来说,蒙古包更适合从事牧业经济,有别的居室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
6.吉祥明亮的殿堂:
蒙古包给你一种宽敞明亮的感觉 。蒙古包是一个半球体,蒙古包的套瑙开在当顶上,日出日落阳光都能照进来,因此始终敞亮。蒙古包的圆顶开在上方,烟尘很容易出去 。套瑙和门口离得很近,空气容易交换 。蒙古包里永远有明亮充足的阳光 ,始终洋溢着大自然健康清新的空气 。
其次,蒙古人经过几千年来的实践,把毡包的各个部件用精巧的工艺制作出来,使它有着独特的美感 。从远处看,它像草原上一颗洁白的珍珠 。走近一看,毡包上的花纹更加清晰美丽 。蒙古人在制作毡包时,在顶毡、顶棚、围毡的边上,都要用驼毛和马鬃马尾搓成细绳缝上去 。在雪白的毡上镶上一条黑边,黑白分明,看起来非常美观 。在围毡上箍紧的三条宽大的围绳,与其交叉的六条绳索,把蒙古包捆出一种独特的形状来 。在顶棚和围毡衔接的地方,为了防止风灌进去,用皮条做成吉祥图案,在包顶缠绕一周,是毡包显得更加好看 。另外,蒙古包的底部,用纳有云头花纹的毡子或刻着花草的木头,做成墙脚围子 。蒙古包的毡子也很讲究,周边纳有各种花纹,中间是吉祥图案和云文图案 。蒙古包绣纳的毡门,也格外美丽 。门头上的毡子或门框横木,也要绣刻各种花纹,增加美感,包顶的外罩更是占尽风光 。外罩也叫"有腿的顶毡" 。用外罩布苫上顶毡,把套瑙那么大的一片正好挖掉即可 。有了外罩的蒙古包,从哪个方向看也是莲花瓣、云头花 。外罩有红有兰,宛如红莲青莲 。有了外罩的蒙古包,比一般的蒙古包更为鲜艳夺目 。
包内部也有自己独特的美 。一则蒙古包的架木---哈那、乌尼、套瑙、门等做工讲究,架木和苫毡很般配 。二则在地面铺满纳绣的毡子,用各种颜色毛线镶出边来,中间绣上云纹和吉祥图案,看起来非常美观 。三则蒙古包里的家具,从佛龛开始,到被桌、箱子、竖柜、碗架,无不彩绘刀马人物、翎毛花卉、山狍野鹿之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坐在这样的蒙古包里,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

蒙古包的建筑材料是什么?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 。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 。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扩展资料:一、演变发展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猿人住天然山洞,古人改造利用现成山洞居住 。到了今人时代,才会自己制造“洞室”,在地面挖一个地洞,沿洞壁用木头、石头之类诌甃起来,甃得快齐至洞沿,再在洞中栽一排木杆,与木石墙平齐,上面搭一些横木封顶,就成了洞室--乌尔斡 。洞顶要留一口子,靠口子斜支一根粗木通到洞底,上面刻一些简单的壕作为梯子,供人出入用 。同时兼有走烟出气采光通风等多种功能,后来就发展为蒙古包的门和天窗 。二、文化象征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 。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 。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包
蒙古包的结构和资料 都要简短点!急急急!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0毫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
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古族传统民居 。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 。一圆形天空,通烟气 。包门小,朝南或朝东南 。具有制做简便,便于搬运、耐御风寒,适牧等特点 。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纳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纳20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便可以开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

皖南民居,蒙古包,土家族吊脚楼的资料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北京四合院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崐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 。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要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 。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所谓“北京城有三宝……烂砖头垒墙墙不倒” 。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 。
蒙古包: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 。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代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

土家吊脚楼:
建筑技术美与艺术美结合的古朴典范 。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地区性、技术性三个方面 。从实用性来说,土家吊脚楼作为民族物质文化的标志,不但充分满足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满足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地区性来说,土家吊脚楼总是以它别致、优美的形式和艺术特色点缀所在的自然环境美,不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通过互相映衬、烘托和照应,使整个土家山寨的景物向美的境界升华;从技术性来说,土家吊脚楼博采我国木构建筑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优点,具美观、坚固、实用于一体,整个构架,均以榫穿卯相连,无钉无栓,并且从构思、设计到每一道工序的完成,不用图纸,其形式及数百根瓜柱梁枋的大小长短和开卯作榫的部位,以及复杂的力学估计等数据,皆胸有成竹,表现出土家匠师们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别具匠心的创作精神,实现了技术性能与审美性能的有效结合 。正因如此,土家吊脚楼在中国建筑民族形式中的地位,值得刮目相看 。

蒙古包的作用材料地理位置结构和文化特征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材料及结构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 。普通的蒙古包,高约十尺至十五尺之间 。包的周围用柳条交叉编成五尺高、七尺长的菱形网眼的内壁,蒙古语把它叫作“哈那” 。2.作用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蒙古包的包门开向东南,既可避开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也沿袭着以日出方向为吉祥的古老传统 。3.文化以蒙古包这一名称闻名于世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 。这一居屋的早期形式可能曾被更早的亚细亚游牧民族所使用,后来许多游牧民族或长或短地使用过它或类似于它的住屋 。以木杆儿为主要支撑材料的人类早期建筑形式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大流派:一种是中国鄂伦春人的传统建筑歇仁柱式(在鄂伦春语里歇仁柱为“木杆屋”之意),即尖顶、用兽皮或树皮、草叶子做苫盖 。西伯利亚埃文基(鄂温克)人的住屋、美洲印第安人的梯比和北欧萨米人的高阿邸或拉屋等均属这一类型 。另一种是蒙古包式的,即穹顶圆壁,主要用毛毡做其覆盖物 。一个蒙古包一般只供一夫一妻及其子女居住 。新婚夫妇要建新包,有的是新娘父母陪送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或眷属多的,一家有几个蒙古包 。但凡有两个以上蒙古包的家庭,都是长者居最西侧的蒙古包 。很多世纪以来,蒙古包就是这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物 。正如丹麦著名探险家亨宁·哈士伦所说:“蒙古包神圣的火焰是家庭与部落生活的中心 。传统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那些围绕在蒙古包周围的,有着部落最古老和基本特征的语言和氛围被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成为沟通古与今的桥梁 。”4.地理位置鄂尔多斯草原的核心区包括一个蒙古大营和300多个蒙古包组成的蒙古包群 。拓展资料:进入近代,国际上对蒙古包的研究比较活跃 。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先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锡林郭勒盟考察蒙古包并发表考察报告《蒙古包》,他在报告中写道:“蒙古包是蒙古族人物质文化中最显著的特征 。可以说,明白了蒙古包的一切,便是明白了一般蒙古族人的现实生活 。”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蒙古包在游牧人生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当代的学者,如内蒙古的嘎林达尔,蒙古国的麦达尔、达力苏荣、沙日布道尔吉等均出版了研究蒙古包的专著,其中麦达尔、达力苏荣合著的《蒙古包》一书结合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对蒙古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 。学者郭雨桥撰写的《细说蒙古包》,为中国最详备的蒙古包专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蒙古包
请你通过查资料仿照《各具特色的民居》或《神奇的蒙古包》的写法介绍一种地方民居特色 。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

介绍一种民居(如蒙古包)日记280字蒙古包的成因生活需求.游牧不同于农耕,牧民所有的吃穿用住都来源于牲口,而草原是一种季节性非常强的地貌,植被衰败很快.为了保住自家牲口,牧民必须依照放牧需要经常搬家.因此蒙古包需要轻便可装卸的结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由毛毡铺成,还需要轻便的栅栏和长杆.草原地区风势比较大,轻便的毛毡容易被吹散,圆锥形房顶容易用绳索固定而且防风.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制作不用泥水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苫毡的裁制:
由顶毡、顶棚、围毡、外罩、毡门、毡门头、毡墙根、毡幕等组成.制作带子和围绳:
蒙古包的带子、围绳、压绳、捆绳、坠绳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状,防止哈那向外炸开,使顶棚、围毡不致下滑,在风中掀起来.总之,对保持蒙古包的稳固坚定和延长寿命都有很大的关系.
木栅蒙语称“哈纳”,是用长约2米的细木杆相互交叉编扎而成的网片,可以伸缩,几张网片和包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圆形的墙架,大约60根被称作“乌尼”的撑杆和顶圈插结则构成了蒙古包顶部的伞形骨架.牧民们用皮绳、鬓绳把各部分牢牢地扎在一起,然后内 外铺挂上用羊毛编织成的毡子加以封闭,一个精美观的蒙古包就建造完成了,可以说是用最简洁的手法和最省料的工艺完成的一种极富表现力的创造.

蒙古包的资料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
“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1]
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 。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

关于蒙古包的描写蒙古包
从西部阿尔泰的雪峰,到东部大兴安岭的绿林 。从北部的贝加尔湖到南部的万里长城 。都曾经是北方游牧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这种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了 。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建筑 。蒙古包大多是圆形的,无棱无角,包顶为拱形,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封闭体 。因此它能经得住草原上的风雪 。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
蒙古包只有一层,里面却很宽敞 。香火摆在正中,西面是男人的物品,东面是女人的物品,旁边还摆了佛像,鞍具,食物等东西 。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建立固定在一个地方的高楼大厦显然是不方便的,所以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 。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两个人就可以了 。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
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 。蒙古包以木、毡为基本材料,不用金属、砖、瓦、水泥等,同时又是由各种部件组装而成,所拆卸的任何一件都不重,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 。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其他零件都是都是分开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十分方便,快捷 。
蒙古包冬暖夏凉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 。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垫,隔风性能较好;而且,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毡垫绑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并且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 。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在其中饮酒唱歌,凉风扑面,奶油飘香,好不自在 。
易搭建,冬暖夏凉又美观的蒙古包,对于蒙古族人们来说真的是在合适不过了!

谁有蒙古包的资料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据《黑鞑事略》记载:“穹隆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 。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隆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 。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 。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 。

关于对蒙古的热爱100字一提到蒙古族,你肯定会想到他们的服饰、饮食和民居吧!现在就由我来慢慢介绍吧!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 。在草原上搭起一个轻便的蒙古包,就能住了 。因为草原上的一部分才要被牛、马、羊吃完,因为蒙古包易拆易建又轻便,所以草原上放牧的蒙古族人民用蒙古包当自己的居住地 。
蒙古族的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的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 。
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到了主人家里,进门要从左边进,进去后要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右边,这时,你可以看见桌子上摆满的好吃的:手抓羊肉、全羊席、奶茶……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客人坐好后,主人会递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客人要先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沾酒分别弹头上方、弹下地、弹向前方,各表示祭天、地和祖先 。会喝酒的客人可以把酒一饮而尽,不会喝酒的,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吃饱喝足后,主人会送客人到蒙古包外或本地边界 。离开蒙古包后要原路返回,不要立即上车,要等主人送完,否则视为对主人的不敬 。
蒙古族是一个具有特色节日的民族,那边的人不但热情好客,而且草原风景优美,我向往那里!

介绍蒙古包的作文 200字左右 字数不要太多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 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 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 。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 。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 。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 。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

蒙古包作文说明文200字辽阔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帐篷们蒙古包
蒙古包蒙古族牧民居住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发展和牧民生活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已出现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毫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游动式游动式又分拆卸和拆卸两种前者牲畜驮运者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哈(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哈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4、6、8、10和12哈12哈蒙古包草原罕见面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同座城堡过去几十此大蒙古包聚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许多蒙古人日常居住地大多数蒙古人终年赶着们山羊、绵羊、牦牛、马和骆驼寻找新牧场蒙古包打点成行装由几只骆驼运落脚点再起帐篷现开始搭了蒙古包架设简单般搭建水草适宜地方根据蒙古包大小先画画圈便开始按照圈大小搭建蒙古包搭好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地毯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介绍蒙古族(不少于200字》
蒙古包的资料

文章插图

蒙古族(蒙古语:ᠮᠣᠩᠭᠣᠯᠦᠨᠳᠦᠰᠦᠲᠡᠨ,西里尔字母:Монгол үндэстэн),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扩展资料:蒙古族名称由来: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 。“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4]。“蒙古”意为“永恒之火” 。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的意思 。也有人认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 。“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蒙古族
蒙古包的建筑特点基本特点
1.性价比高
采用钢架蒙古包 ,首先在价格上面比较来说,同样直径大小的蒙古包,用木质的价格要比我们用钢架的蒙古包 贵3倍以上 。我们采用钢管全是国家标准钢管经过镀锌处理,永不生锈 。
2.搭建和拆卸
在搭建安装方面 ,以往任何蒙古包都不可比拟的 ,最小的钢架蒙古包,两个人15分钟就可以搭建起来。这个特点极大的吸引了 做夜市烧烤的商家 ,方便,快捷 。
3.保暖效果好
蒙古包采用四层保温处理,第一层是防雨大化纤帆布,这个布是最好的防雨帆布 ,抗老化,寿命长,第二层和第三次分别是白色保温羊毛毡和隔热层,这样可以是蒙古包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 ,最后则是金黄色的里子布,进去之后让人感觉进了一个金碧辉煌的宫殿般 。感觉舒畅 。

为什么要建造蒙古包蒙古包(Mongolianyurts)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
从对蒙古包建筑的研究中提升出的知识和技术内容,我们发现有以下方面:
(1)迁徙与草场恢复 。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 。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 。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 。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 。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
(4)材料有效利用的知识 。不同地区的游牧民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体现了地域性 。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发生变化的认识的直接体现 。由于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的自然植被不同,所以在哈那的用料方面也有不同 。土默特地区哈纳墙选用红柳或者竹木,新疆及阿拉善哈纳墙也多用红柳,而黑龙江毡帐则用桦树或柳,而外围包裹物所用材料各地也不同,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新疆地区盛产岌岌草,黑龙江地区多用桦皮,呼伦贝尔等东部地区因盛产芦苇,夏秋包芦苇 。所以芨芨草、桦皮和芦苇等就成为这些不同地区夏季围墙的材料 。另一方面,搭建蒙古包材料,是把建造房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底点 。修建是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时不会留下废墟,当蒙古包从一个地方搬迁之后,过不久,那里又是绿草如茵,生态很快得到恢复 。
(5)圆型对风的承受力和抵御能力要比其他任何形状都优越;墙围成圆形,包顶是半圆形 。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 。
(6)蒙古包结构的比例关系,哈那高度和椽子长度之比等于天窗直径与椽子长度之比等于0.615;柱高与基底直径比是0 。6112;哈那斜高与椽子长度比是0 。616 。其比例非常接近黄金比例 。这种认识的获得是最为神奇 。
(7)蒙古包还承载着游牧民族关于力学的知识 。图格吉扎布在研究中分析了蒙古包的扣碗形结构及其功能 。他认为天窗形成蛋壳结构,相当于大梁,而它本身没什么自重,所以虽然强度不大,却可以稳固地支撑起蒙古包,而且,风无论从哪个方向来,都会在蒙古包上空形成一个低压区,所以蒙古包的炉子特别好烧 。由于天窗的作用,乌尼杆受的是顺长轴的压力,而不是剪力,所以蒙古包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
(8)制毡技术和行业 。蒙古包的产生、发展与其它技术如木工、制毡、制铁,防漏防潮等技术是分不开的,但围绕着蒙古包建筑派生出的技术和行业当属制毡技术 。由于该建筑的哈那外围主要是毛毡,所以,推动这一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和兴起 。"元朝政府中设有制毡的专门机构,工匠达数千人,制造毡房,地毯和各类不同花色品种的毡,据记载有入药白毡、剪绒花毡、脱罗毡、半入白矾毡、无矾百战、雀毛毡、半青红芽毡、红毡、染青毡、白袜站、白毡胎、回回兼容站、白厚毡等十三种之多 。""覆盖在烟囱上的毛毡他们饰以各种各样的美丽图画 。在门口,他们也悬挂绣着多种颜色的图案的毛毡;他们把着色的毛毡缝在其他毛毡上,制成葡萄藤、树、鸟、兽等各种图案" 。

蒙古包建筑的蒙古包的起源哈那:数十根同样粗细、抛光后的木棍,用牛皮绳连接,可以伸缩的网状支架 。乌尼杆:用木棍支撑的伞状包顶支架 。

蒙古包里面有什么 蒙古包建筑有何特点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 。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分析蒙古包建筑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蒙古包的资料】从下面三方面进行: 1. 技术分析 安全可靠性(包括抗震)、先进性、实用性、规范允许或提倡 2. 经济分析 从材料设备市场切入、从施工工艺切入、并论及使用运行、保养维修开支 3. 社会环境分析 能源、资源消耗、建设及使用过程对环境污损、城市观 。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 。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