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谣 中国古代民谣的发展


中国古代民谣 中国古代民谣的发展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耶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中国古代民谣的发展,中国古代民谣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中国古代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 可以分为民间歌谣、骚体诗、乐府民歌和杂言诗四种基本体裁 。
2、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产生在有文字记载的文学产生之前,和音乐、舞蹈一体 。
3、由於没有文字媒体辅助记载记忆,这种文学体裁要求语言既精练又形象,音调要和谐,还要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 。
4、诗歌的原始形态是民间歌谣 。
5、在今天看来,最早的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徵是朴实无华,它只具备诗歌形式的基本内涵 , 而在音调的模式、节奏的类型、韵律的规则等方面都没有定式 , 这就决定了它是最彻底的自由诗 。
6、民间歌谣的自由属性还表现在具体作品的不定状态 。
7、一首民间歌谣被创作出来以后,是通过口耳相传得以保留的 。
8、在传播当中,人们会对其中的句子、用词、节奏、韵律等作一些修正,使之在艺术和思想上更具感染力,所以它具有集体创作的性质 。
9、后世的民间歌谣,一方面继承著传统的某些要素,另一方面又不完全拘泥於传统所有要素,只要表达需要,它们就往往突破传统,产生新的形式,这些新的形式 , 当然有优秀的,也有低劣的,低劣的很快就被淘汰了 , 而优秀的则被广泛的模仿定型为新的典型模式 。
10、民间歌谣是孕育诗人和正统诗歌的摇篮 。
11、历史上一切有成就的诗人及名著 , 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民间歌谣汲取营养后,经过对生活实践的感受、认识、理解与思考,运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而产生的 。
12、上古时代,民间歌谣都是口耳相传的 , 被记录在先秦的经史子集中保留下来的很少 。
13、这些记录,不排除有所加工润色 , 但是其基本风貌应该说还是得到了保留 。
14、清代大学者沈德潜编辑的《古诗源》中 , 选录了《古逸》103首,其中一部分是上古民谣,如《击壤歌》、《康衢谣》等,还有一部分是《诗经》以外的周代民歌 。
15、上古民间歌谣,与后世的诗歌相比,句子不受字数限制,篇幅不受行数限制,用韵位置不固定,韵律也很自由 , 这是其共性 。
16、但上古民间歌谣也有一些个性:与音乐保持著密切的联系 , 是唱的 , 而不是诵的 , 是歌词,而不是狭义的诗;2、四言句最多 , 占主导地位;3、每篇行数以双数的居多;4、出现了三言句、五言句、六言句和七言句,有杂言倾向;5、出现了骚体诗的雏形 。
17、上述这些特徵,可以说明四言诗为什麽会成为中国诗歌最早的正统体裁,也可以说明汉乐府民歌为什麽会有明显的杂言倾向;又可以说明为什麽在《诗经》之后会有骚体诗兴起 。
18、由於四言句式是上古民间歌谣的基本形式,所以自《诗经》起,四言诗首先登上了正统诗歌的宝座 。
19、四言诗只有两个双音步,没有单音步,在节奏上死板,在表达的空间上局促,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些缺点便越来越明显 。
20、为了表达的需要,也为了节奏富於变化 , 屈原第一个学习南方民歌和上古歌谣中的一唱三叹的句式,创作了篇幅宏大、数量可观的骚体诗 。
21、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自觉的诗体革命,他与四言正体分庭抗礼,其作品的基本艺术形式在汉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项羽、刘邦、刘彻,都有过骚体诗作,汉代一些有影响的文人,在创作四言诗的同时,也大量尝试骚体诗 , 使屈原的骚体革命得到了继承和推广 。
22、汉代这些骚体诗 , 表达方式多平铺直敍,修辞手法也不如屈原那样丰富多彩 。
23、最有成就的还是汉末蔡琰的《胡笳十八拍》 。
24、关於这组诗歌是否蔡作,学术界颇多不同见解,但从这个作品大致产生於那个时代和它对后世的影响的角度看,无论是否蔡作,并不损伤它的历史地位 。
25、骚体诗的另一条支脉在两汉变成了散文化的“赋”,到六朝时代进一步演变成既区别於诗歌又区别於散文的骈体文,已经同诗歌分道扬镳了 。
26、所以此后保留原有风格的骚体诗越来越少,到唐代李白等人之后,就寥若晨星了 。
27、骚体诗有以下两个特点:用叹词“兮”连接两小句构成一个较长的句子,或者放在句子末尾,连接下一句,使诗句更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
28、2、句式突破了四言正体,向三言小句方向(如《国殇》)和五言句型(如《东君》)、七言长句(如《橘颂》)方向变革 。
29、骚体形式的出现,无论其所表现的创造性、突破性,还是其句式有意识有规律的增损,都为汉代乐府民歌及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的产生,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
30、乐府民歌与民间歌谣的不同,在於它是被官方加工和认可过的 。
31、其实 , 就其本质意义而言,《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是乐府民歌,只是那时还没有出现“乐府”这个概念和名词 , 所以十五国风不叫做乐府民歌 。
32、汉武帝创建乐府,作为宫廷礼仪的音乐机构和从民间采风的专门机构,后来渐把这个机构创作的歌曲和采集加工的民歌称为乐府,才有了乐府民歌这个新的诗歌体裁称谓 。
33、《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经过多次加工的民歌 , 其民间性已经被淡化,因而表现为四言诗句的压倒多数;汉代乐府民歌则不同,它只经过了一次性的加工,因而更多地保留了民歌的本色 。
34、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体制 , 官方依然注重从民间采风,所以这一时代也有许多民歌得以保留传世 。
35、隋唐以后,正统诗歌完全居於统治地位,采风也不再是官方统一组织的社会活动了 , 但民间的与音乐密切相连的歌词却在不断产生并广泛流传 。
36、由於乐曲的存在,按照曲调所提供的乐句填词成为风气,后人把曲子词叫做近体乐府,是有道理的 。
37、乐府民歌的出现有两大意义:被官方采集加工过的民歌,经过了文人的加工润色,其艺术价值超过了民歌的原始状态;2、被官方采集加工过的民歌的广泛传播,使民歌中的最新艺术成就,能够被众多的文人借鉴,使个别的艺术进步变为全社会的历史性的艺术进步 。
38、乐府民歌由於保留了民间创作的基本艺术成就,对於正统诗体来说是一场变革 。
39、这种变革对於正统诗歌形式的突破,使之成为自由性质的诗体 。
40、汉代的乐府民歌,五言体和杂言体交相辉映,是继承上古歌谣中杂言倾向的传统,是对四言正体句式的平行扩张和参差损益两种倾向的结果,前者带有改良意味,后者代表变革趋势 。
41、乐府民歌的出现 , 是新的正统诗体形成的基础 。
42、周代民歌,更远一点说上古民谣,他们的基本句式决定了四言诗的形成;汉代乐府民歌中所产生的基本句式,决定了五言诗的形成;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基本句式的扩张,则决定了七言诗的形成 。
43、杂言诗是真正的自由诗,这种自由是由自发到自觉发展起来的 。
44、杂言诗在自发阶段朴实自然,还没有割断与散文之间的联系,而到了自觉阶段则生动活泼,在变化中表现音韵、节奏和句式和谐统一的规律性 。
45、自觉的杂言诗,实际上比半自由诗难作 。
46、杂言诗句式的转换 , 要能够於变化中存统一,於错杂中见和谐 , 所以它不能藏拙 。
47、中国传统诗歌中 , 文人的杂言诗很少,成功之作更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可见高度自由的诗要作得好,甚至比严格的律诗还难 。
48、杂言诗的发展主要是在民间进行的,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上古歌谣,而汉代乐府民歌则是它的第一次繁荣 。
49、到了唐代,在近体诗鼎盛发展的正统诗歌黄金时代,在民间则悄悄地兴起了杂言的曲子词,这是杂言诗第二次繁荣的序幕 。
50、杂言诗的自由性 , 是对正统诗体的挑战,而杂言诗一旦被文人所普遍模仿,它就失去了自由的属性,成了新格律诗,按谱填词填曲,就不再是自由的杂言诗了,而是严格的格律诗了 。
51、亢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诗歌发展的源泉 。
52、这不仅仅是从诗歌的发端意义上讲,而且在诗歌的流变中依然起著积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
53、一切传统诗体的产生,无不得益於民间歌谣中的最新艺术成就 。
54、民间歌谣的基本特徵是:它既保持著以往艺术形式的基本传统 , 又不以这些形式为桎梏 , 为了表现上的需要,它总是积极地、顺乎自然地对其有所突破 。
55、上古时代的民间歌谣,保持了四言句式占主导地位的原有基本传统,但在需要的情况下往往突破 。
56、如《击壤歌》,其前四句完全是整齐的四言,而在结尾,则突然出现了七言句,增加了表现力,使全首诗在艺术上升华 。
57、如果用两句四言句结尾,变成“帝力於我 , 有何益哉”,艺术上就大为逊色了 。
58、再如《南风歌》,如果用四言正体也是可以作出的:“南风之熏 , 解吾民愠;南风之时,阜吾民财”但在艺术感染力上,就远不如原诗一唱三叹的骚体句式那麽强烈了 。
59、两汉乐府民歌是在骚体诗产生之后出现的,它的自由和突破,是相对於四言诗和骚体诗而言的 。
60、如《有所思》,也可以用四言诗体:“我有所思,在大海南 。
61、何用遗君,玳瑁珠簪 。
62、……”但风格上就显得很陈腐了 , 没有新鲜感,意境也远不如原诗 。
63、再如《战城南》,也可以用骚体来写:“战城南兮死郭北 , 野死不葬兮乌可食;为我谓乌兮且为客号 。
64、……”但在风格上则显得凄婉有余而悲愤不足 。
65、可见 , 所谓自由,并不是为了自由而自由,而是为了艺术表现力的增强而自由 。
66、民歌对传统形式的突破,莫不以此为原则 。
67、这两首乐府民歌,是最能保持民歌风貌的 , 文人加工的痕迹绝少 , 可以作为民间歌谣来认识 。
68、东周时的歌谣《饭牛歌》是从《淮南子》上摘录下来的,未必是甯戚的原作,但是至少代表了西汉时的诗歌水平 , 应当早於张衡的《四愁诗》,代表了最早的七言歌行 。
69、它是对骚体诗的突破,基本去掉了叹词“兮” 。
70、此后的歌谣中,出现的七言形式越来越多,如《临河歌》、《楚聘歌》、《巴谣歌》等,也出现了《匈奴歌》这样的五七言相交的杂言诗,为文人的七言、杂言歌行的出现提供了营养 。
71、在民间歌谣和文人歌行的相互借鉴、相互推动中,七言四句的“乐府”诗得到了发展 。
72、说它是“乐府”诗,不仅是因为它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还因为它们是合乐的歌词,也是为了和唐代出现的律体七绝相区别 。
73、因为这种“乐府”不太讲究粘对,其对偶性和音乐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风格 。
74、到了隋代的《送别歌》,已经发展成与七言律绝完全相同的艺术形式了: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
75、柳条折尽花飞尽 , 借问行人归不归 。
76、其平仄结构完全是一首仄起式首句入韵的七言律绝,而且首联用了对仗,其句法、章法与唐代七言律绝佳作相比了无逊色 。
77、可以认为 , 这种“乐府”是唐人七绝之母 。
78、《送别诗》这种体裁 , 后来向著三个方面发展:一是七言律绝 , 二是通俗活泼的《竹枝词》、《折杨柳》等民歌,三是增损变化个别句式 , 向《渔歌子》、《捣练子》之类的曲子词小令方向演变 。
79、而第二种则作为民歌的正宗形式一直流传到现代略无衰减 。
80、盛唐时代李白、王维、王昌龄等诗人的七言绝句,有些是律体,有些则是“乐府”体 。
81、这种七言“乐府”,对於此前500年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五言诗而言,是自由的、非正统的 , 而其艺术表现力则往往超过五言诗,其节奏、韵律、平仄变化,也逐步向规律化方向发展 。
82、唐代的民间歌谣 , 一部分突破了其既往500余年五言、七言整齐句式为主流的传统,发扬了从上古民谣到《诗经》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的杂言倾向,从而产生了曲子词 。
83、不过这时的曲子词不是后来的格律化的歌词,而是完全自由或基本自由的 , 在依据现成音乐曲调的基本前提下,句子中的字数是不完全确定的 , 也不受平仄的限制 。
84、在“词”和“曲”被格律化以后,民间的“挂枝”、“寄生草”之类的歌谣仍然保持著这种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品格 。
85、氐骚体诗骚体诗得名於屈原的《离骚》,而且在这种诗体创作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者也是屈原 。
86、但骚体诗毕竟不是屈原独创的,他只是这种诗体的集大成者 。
87、骚体诗萌芽於上古 。
88、最早的一唱三叹式的诗歌,有文字可考的是《尚书》所载的《卿云歌》:卿云灿兮 , 纠漫漫兮 。
89、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
90、早期文献中记载的这种形式的诗歌还有《南风歌》、《采薇歌》、《孺子歌》等等:南风之熏兮 ,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
91、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92、——《南风歌》(载於《家语》,舜帝弹五弦琴所歌)登彼西山 , 采其薇矣 。
93、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
94、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 。
95、吁嗟徂兮 , 命之衰矣 。
96、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 可以濯我足 。
97、——《孺子歌》(载於《史记》 。
98、春秋末年楚国民歌)其定型时代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形式的诗歌代表著上古诗歌的一个体裁流派 。
99、《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 差不多都有这种形式的作品:如《周南》中的《麟之趾》;《邶风》中的《绿衣》、《旄丘》、《简兮》;《卫风》中的《淇奥》;《郑风》中的《缁衣》、《将仲子》、《遵大路》、《狡童》、《丰》;《齐风》中的《还》、《东方之日》、《猗嗟》;《魏风》中的《十亩之间》、《伐檀》;《陈风》中的《宛丘》、《月出》;等等,都是骚体诗的渊源,可见这种体裁的雏形出现,远远早於屈原 。
100、但是,屈原以前的“骚体诗”,除了一唱三叹的“兮”之外 , 还是与四言诗有著密切的联系,因为其基本句型还是四言的 。
101、屈原的楚辞则不同,它打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创建了五言、七言句的基本雏形 。
102、《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少司命》、《东君》、《河泊》 , 开创了五言体的基本模式 。
103、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
104、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
105、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
106、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
107、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
108、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
109、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
110、扬灵兮未及,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
111、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恻 。
112、桂棹兮兰枻,斲冰兮积雪 。
113、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
114、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
115、石濑兮浅浅 , 龙飞兮翩翩 。
116、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
117、鼂骋骛兮江臯 , 夕弭节兮北渚 。
118、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
119、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 。
120、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
121、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
【中国古代民谣 中国古代民谣的发展】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