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 大暑养生的七个常识

今天分享一篇【大暑节气 大暑养生的七个常识】希望大家喜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在大暑时节里,我们面对复杂的生活环境,身体健康经常受到疾病的威胁,那么,在大暑时节里我们该如何养生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大暑的故事 。
大暑节气
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便是大暑节气 。大暑的气候特点主要有:天气闷热、多雨、雷雨天气频繁等 。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在这酷热难耐的季节,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 。
大暑时节即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我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
人们常把大暑午后的雷雨天气称之为“东北雨”,并形容“东北雨,落过无路车 。”
“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晴天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
夏季气候炎热,酷暑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将养,而导致疰夏、中暑等病 。
大暑里中暑现象极为常见,在预防中暑的方法中,小编给大家一点建议:一、要合理的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 。二、尽量避免在太阳下暴晒 。三、注意室内外温度平衡 。四、保持充足睡眠 。五、讲究个人卫生 。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
大暑养生
一、巧用芳香植物消暑化湿
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这个时候往往心气容易亏耗,尤其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往往难以抵御酷暑,而导致中暑等问题发生,出现头晕、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症状 。
要化解这些症状,最好的方法是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保证充足的睡眠;讲究饮食卫生,正确的饮食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暑湿的侵袭,可以多吃一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药等食物,最好的方法是以这些食材熬粥或煮汤 。
如果已经感觉到头晕了,也可以用芳香型植物来缓解头晕 。比如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用来煮汤或熬粥 。因为新鲜藿香叶的主要功效是芳香化浊、祛暑解表;薄荷的主要功效是疏散风热,利咽透疹,舒肝泻热,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但专家也提醒,夏季以湿热为主,服用藿 香鲜叶保健是可行的,但要注意不能过度,也不能将其作为治疗疾病的方法 。而且藿香和薄荷均不宜久煎,以藿香为例,煮的时间长了其芳香之气会消失,就起不到原有效果了,因此最好在粥、汤煲好前的几分钟才放入 。
二、趁暑化湿解冬病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 。
“不过也不是所有慢性病都能利用暑天来治疗,还得依个人体质 。”专家说,暑天阳气旺盛,治病就是通过艾灸等方式利用补充阳气来达到疗养效果,通常情况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也就是阳虚症的疾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 。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阳 虚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这个时节治病,若是一些体质热的慢性病人就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治疗了 。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 。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 。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殊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 。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
三、多饮暖水益消暑
夏季养生,水也是人体内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寿之物 。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 。水约占人体重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传统消暑的养生方法十分推崇饮用白开水 。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解渴有人一次性饮水过多,殊不知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使血液浓度快速下降,甚至出现心慌、气短、出虚汗等现象 。所以,炎热季节,渴极了应先喝少量的水,停一会儿再喝 。
四、药食同粥补气清暑
多吃瓜类: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须及时补充 。蔬菜中的水分,是经过多层生物膜过滤的天然、洁净、营养且具有生物活性的水 。瓜类蔬菜含水量都在90%以上 。所有瓜类蔬菜都具有降低血压、保护血管的作用 。
多吃凉性蔬菜: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火,排毒通便 。瓜类蔬菜除南瓜属温性外,其余如海带、冬瓜、黄瓜、菜瓜、西瓜、甜瓜都属于凉性 。
多吃“杀菌”蔬菜:夏季是人类疾病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多发季节 。多吃些“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 。这类蔬菜包括:大蒜、洋葱、韭菜、大葱等 。这些葱蒜类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植物广谱杀菌素,对各种球菌、杆菌、真菌、病毒有杀灭和抑制作用 。其中,作用最突出的是大蒜,最好生食 。
五、消暑切莫动“肝火”
另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也被称为“情绪中暑” 。“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年、体弱者,由于情绪障碍时会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还会引发猝死 。
六、“桑拿天”健身宜散步
大暑时节东莞的天气往往闷热、潮湿,人体感觉热,但即使大汗淋漓也不能解热,很容易中暑 。因此大暑养生首先要避开 “桑拿天”,闷热天气尽量少出门、少活动,即使出门也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露天环境中 。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应尽量在早晚温度稍低时进行散步等强度不大 的活动 。
七、两补一适量
补充充足维生素,如多吃些如西红柿、青椒、冬瓜、苦瓜、荔枝、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还需喝些绿茶为佳 。
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 。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
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 。
冬病夏治
作用机理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
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 。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
【大暑节气 大暑养生的七个常识】方法
由于虚寒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常常是在冬季发作或加重,而在夏季缓解或消失,如果在夏季能够在此类疾病相对处于缓解期的时候给予治疗或预防措施,有利于减少或减轻冬季的病证,这正是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之治病原则的体现 。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针对“虚”采用“补”、针对“寒”采用“热”的治疗方法,如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驱逐寒邪;采用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外治方法温通经络、散寒祛邪,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促进疾病好转,以期收到“治病求本”的疗效 。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如根据穴位的主治病证,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进行药物贴敷、药物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或内服药物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治疗措施为三伏天的药物穴位贴敷(即天灸疗法,常采用具有温通功效的中药组方制成贴敷药物),因其疗效明显、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明显副作用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历代中医学家的反复实践发现,在夏季的三伏天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冬天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疗效显着,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为末伏 。根据具体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分别于三伏天各敷一次 。病史较长或病情较为顽固者可适当增加贴敷次数,贴敷时间以机体自我感觉可以耐受为度,但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不同的体质和不同的病证选用不同的穴位,同时可配合辨证施治的中药内服等治疗措施,冬病夏治的疗程最好连续应用3~5年 。
适应证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复感冒等 。
2.风湿免疫性疾病
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
3.消化系统疾病
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 。
4.耳鼻喉科疾病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等 。
5.儿科疾病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体虚易感冒、脾胃虚弱等 。
6.慢性皮肤病
荨麻疹、冻疮、硬皮病等 。
7.妇科疾病
慢性盆腔炎、痛经、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8.其他
阳虚型体质的人群 。
禁忌证药物穴位帖敷禁忌证
1.有严重心、肝、肾、脑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严重过敏体质者、皮肤长有疱、疖或皮肤有破损者 。
2.处于疾病发作期(如发热、正在咳喘等)的患者 。
3.孕妇 。
4.体制壮实易上火之人 。
注意事项
1.药物穴位帖敷后如有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 。敷贴4~24小时后,局部若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若皮肤出现水疱,涂烫伤膏或紫药水,敷贴24小时内患者禁用冷水洗澡,不曝晒 。
2.慎食寒凉肥甘滋腻之品,夏季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影响治疗效果 。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易伤脾胃,影响消化,易导致阳气不运,变生它病 。
3.冬病夏治包含了中医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建议在正规医院医生的指导下,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证的具体表现辨证施用 。
总结:俗语说:大暑天,最热天,要比小暑热几天 。其实这也是大暑天气的一个特点,从这句话中我们也知道,大暑的天气特点是炎热多雨,所以大家在大暑节气里的养生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工作 。祝您有一个愉快的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