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种中药材解读-川贝母

百种中药材解读-川贝母


大家好 , 又到了每天学习一味中药材的时间了 , 今天要介绍的中药材是川贝母 。
【名称】:川贝母
【拼音】:Chuanbeimu
【英文】:TendrilleafFritillary Bulb
【拉丁】:FritillariaeCirrhosae Bulbus
【类别】:根及根茎类
【来源】: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的干燥鳞茎 。
【产地】:主产四川、云南、青海、西藏等地 。
【性状】: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 , 高0.3~0.8cm , 直径0.3~0.9cm 。 表面类白色 。 外层鳞叶2瓣 , 大小悬殊 , 大瓣紧抱小瓣 , 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 顶部闭合 。 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 。 先端钝圆或稍尖 , 底部平 , 微凹入 , 中心有一灰褐色的鳞茎盘 , 偶有残存须根 。 质硬脆 , 断面白色 , 富粉性 。 气微 , 味微苦 。
青贝呈类扁球形 , 高0.4~1.4cm , 直径0.4~1.6cm 。 外层鳞叶2瓣 , 大小相近 , 相对抱合 , 顶部开裂 。 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
炉贝呈长圆锥形 , 高0.7~2.5cm , 直径0.5~2.5cm 。 表面类白色(白炉贝)或浅棕黄色(黄炉贝) , 有的具棕色斑点 。 外层鳞叶2瓣 , 大小相近 , 顶部开裂而略尖 , 基部稍尖或较钝 。
【品质】:以个小、完整、白色、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
【炮制】:拣去杂质 , 用水稍泡 , 捞出 , 闷润 , 剥去心 , 晒干 。
1.《雷公炮炙论》: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 , 摩破 , 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 , 拌糯米于?上同炒 , 待米黄熟 , 然后去米取出 。
2.《本草述钩元》:姜汁泡 , 去心 ,
【性味】:甘、苦 , 微寒 。
【功效】:清热润肺 , 化痰止咳 。 用于肺热燥咳 , 干咳少痰 , 阴虚劳嗽 , 咯痰带血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3-9g;研末 , 1-1.5g;或入丸、散 。 外用:适量 , 研末撒;或调敷
【功能主治】:用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痈 。
【使用禁忌】: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革乌、附子同用 。
【注意】: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 。
【相关药方】:
①.治肺热咳嗽多痰 , 咽喉中干:见母(去心)一两半 , 甘草(炙)三分 , 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一两半 。 上三味 , 捣罗为末 , 炼蜜丸如弹子大 。 含化咽津 。 (《圣济总录》贝母丸)
②.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安心)三分 , 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 , 去皮、尖、双仁 , 炒研)各一两 , 甘草(炙锉)三分 。 上五味 , 粗捣筛 , 每服三钱匕 , 水一盏 , 生姜三片 , 煎至七分 , 去滓温服 , 不拘时 。 (《圣济总录》贝母汤)
③.治伤寒后暴嗽、喘急;欲成肺萎、劳嗽:贝母一两半(煨令微黄) 。 桔梗一两(去芦头) , 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 紫菀一两(洗去苗土) , 杏仁半两(汤浸 , 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 上药捣罗为末 , 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 每服不计时候 , 以粥饮下二十丸;如弹子大 , 绵襄一丸 , 含咽亦佳 。 (《圣惠力》贝母丸)
④.治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 , 麸炒)半两 , 甘草(炙)一分 。 上二味捣罗为散 , 如二、三岁儿 , 每一钱匕 , 水七分 , 煎至四分 , 去滓 , 入牛黄末少许 , 食后温分二服 , 更量儿大小加减 。 (《圣济总录》贝母散)
⑤.治百日咳:川贝母五钱 , 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五分 。 共轧为极细末 , 备用 。 1.5~3岁 , 每次二分;4~7岁 , 每次五分;8~10岁 , 每次七分 , 均一日三次 , 温水调冲 , 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 。 (《江苏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