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戏报国,戏比天大,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豫剧起源于河南 , 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 , 被国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豫剧本是一个地方剧种 , 正是有一批批优秀的豫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的努力 , 才使得豫剧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地方走到全国 , 进而走向世界 , 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 享誉海内外 。 今天 , 我们要介绍一个豫剧大师 , 她可不简单 , 她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 她以戏报国 , 更是一位坚实的爱国者 。
她以戏报国,戏比天大,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文章图片
她就是河南的好儿女——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 , 她原名张妙玲 , 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 。 她九岁开始拜师学艺 , 跟随多名豫剧大师学习 。 10岁开始登台 , 13岁主演六部《西厢》 , 凭借文武不挡、生旦俱佳的出色技艺 , 轰动开封 。 从此以后 , 常香玉正式成为主演 , 正式开启了常香玉老师和豫剧的传奇一生 。
她以戏报国,戏比天大,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文章图片
1937年7月7日 ,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 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地抗日战争 。 “地无分南北 , 年无分老幼 , 无论何人 , 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 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 ”在抗日战争时期 , 作为河南的好儿女常香玉老师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运动中 , 她以戏报国 。 1937年常香玉成立了中州戏曲研究社 , 演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 , 彰显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 , 常香玉和其他豫剧团一起转战西安 , 并以西安为中心 , 在西北城乡演出 , 不仅继续支援了抗战 , 而且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 她还得了一个“豫剧皇后”之誉 。 1948年常香玉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 , 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 , 后改建为香玉剧社 。
她以戏报国,戏比天大,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文章图片
1950年 ,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 满腔报国热情的常香玉萌生了捐献飞机的念头 , 那一年 , 她28岁 。 当时 , 一架战斗机的价格是旧币15亿元 。 这对于常香玉和一个小小的民营剧社来说 , 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 为了捐献 , 常香玉卖掉了自己的卡车 , 卖掉了所有的金银首饰 , 拿出了多年的积蓄 , 把这些钱作为捐献义演的基金 。 她将自己3个心爱的女儿送到幼儿园 , 1951年8月7日 , 常香玉率剧社开始为捐献战斗机在全国巡回演出 。 在半年时间内 , 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剧社 , 行程万余里 , 演出180场 , 她没有买过一件新衣 , 没有添过一双新鞋 , 哪怕是能省下一分钱也要用到捐献上 。 到1952年2月初 , 她的宏愿终于实现了 , 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 , 还多出来2千7百万 , 常香玉安把这笔巨款一分不剩地全部汇给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 。
她以戏报国,戏比天大,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文章图片
捐献飞机后 , 常香玉仍然时刻牵挂着在朝鲜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们 。 1953年3月 , 30岁的常香玉带着祖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切关怀 , 率领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 , 她又以满腔的革命豪情 , 踏上了新的征程 。 常香玉一生秉承着“戏比天大 , 以戏报国”的信念 , 她的歌喉响彻天山南北和广西的边防 , 乃至祖国的大地 , 慰问部队 , 以戏报国 , 践行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 。
她以戏报国,戏比天大,一生致力于文化遗产守护和传承
文章图片
她一生致力于豫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她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 。 1956年3月4日 , 常香玉任河南豫剧院院长 , 致力于豫剧人才的培养 。 更是在1987年12月 , 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 , 以此来奖励河南地方的豫剧人才 , 推动豫剧事业的发展 。 她一生致力于豫剧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她以70多的高龄继续收徒 , 致力于豫剧人才培养和豫剧的振兴 , 她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