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坟风水之福建行))曾丞相祖地-翻天马蹄形

明代古藉《地理人子须知》中有一案例“泉州曾丞相祖地”,列于怪穴篇,是为天巧穴,喝“番天马蹄形” 。图文如下:
01,古图
 
图1,此是《地理人子须知》中所配古图 。
古图配文如下:
上地在泉州府(福建泉州)西北八十里 。其龙发自安溪,迢迢奔行八十里,顿起极高大之山,盘旋数百里,结天巧之局 。众山从拥,高起撑天大帐 。帐中一脉,委蛇顿跌,生曜生官 。两边帐角众山,一齐左回右抱 。至入首,结仰天金水星 。中生一窝,四围石骨,而左右远抱之山交互过前,成一字文星,以收尽内气 。此外俯视下界,万山矗矗,穴中皆不见 。但数十里外海水汪洋,远接天际,缥缈极目,取日出扶桑一点红,特奇之应,俗呼番天马蹄形,以穴状名也 。出太保宣靖鲁国公亮、 端明殿学士(孝宽)、户部尚书(孝广),及状元从龙诸贵 。
--------------------------------------------------
鉴于《地理人子须知》中的图文引起我的兴趣,于是查泉州曾氏在宋朝一代真是扬名天下,《史志》里载有龙山曾氏家族“一门三元”、“四宰相”、“九位元辅大臣”、“封赠十一公”的荣耀,还有几个附马以及其他官员不计其数,享有“曾半朝”的美誉 。一个家族代代大贵,出了四代丞相,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山西裴氏,其他家族都是罕见的 。于是我在2017年6月到福建为易友办事时,由他陪同顺便去泉州打探曾丞相祖坟,希望能找到书中所言的“番天马蹄穴” 。
根据查资料,知道了曾氏祖地的大概山脉,于是我从厦门一下飞机,就与易友直接过去,但到了地头,竟然下大雨,看看反正也是下午五点多了,干脆就在当地镇上住了一晚 。
第二天吃了早餐就往山里赶 。但刚上山不久就发现不对,遇上个工人告诉我们,应该去山下那个村子去问,于是我们即刻下山赶去村子,但问了几个人,他们不姓曾,不了解曾氏的祖地在哪,有个年长者告诉我们应该去曾氏最大的村子问,于是我们又开车导航过去,走了近十公里才找到村子,打探了一番,村里有曾氏两位后人愿意带我们去找,一位四十左右,一位七十多岁 。然后我们又回到了刚才的村子,在曾氏后人的带领下,终于正式上山,但好象逛了一圈,他们也有点茫然不清,年老者说他差不多十年没来过了,壮年者说也有好几年没来了,二人都不大记得清楚,竟然带我们逛了两条山脉都没找到 。后来大家汗水淋漓,又累又渴,不得已我说算了吧,就送两位回村 。在车上,两位曾氏后人觉得没有帮我们找到目标,好象有点不好意思,他们说,可以帮我们找一下年年去祭拜的理事人员,我看看时间,差不多下午一点了,想想既然都来到了,怎么能轻易就走呢,就说好吧你回村帮找找,我们先去饭店吃个饭,一会再打电话联系 。
下午我和易友、司机仨人吃过饭,打电话一联系,他们说找到人了,我们马上就过去,到了村子,他们介绍一个年轻人,是曾氏理事会的,带着族谱等候我们呢,他比较警惕,问了我们很多情况和考察目的,我明确告诉他们我们就是风水爱好者,闻泉州曾氏的盛名而来考察的 。呵呵,其实这也是他应该警惕的,是怕盗墓贼呢!一番交谈了解后,他终于愿意带我们出发,并叫另一略老者陪同 。
02,曾瓒墓立碑处
图2,路边草丛中有一块古碑(红圈内),是龙山第四代曾瓒之墓碑 。
第三次到了山下村子,年轻人果然轻车熟路,直接就带我们到了一个地方,然后手一指路边草丛里的一块古碑,说这就是“翻天马蹄穴”了 。
这地方其实上午我们也经过了,我也看到了草丛中有块碑,但我绝对是不会想这就是我想找的“番天马蹄穴” 。因为这是在山脚的小路边,而《地理人子须知》注明这是一个天巧穴 。什么是天巧穴?书曰:地有结于万仞山巅,而为天巧之穴者 。我于是说:“古书记载这地是天巧穴,是结在高山顶上的,这碑是在山脚下,这完全不靠谱呀”!年轻人说,这是我们龙山第四代祖先曾瓒之墓,族谱上写有就叫“翻天马蹄” 。
03,曾瓒墓立碑处

祖坟风水之福建行))曾丞相祖地-翻天马蹄形

文章插图
图3,墓碑立在水槽之内,后面明显看到有一条旱水槽流下 。
我和年轻人说,这里不会是风水吉穴的,你看墓碑后面,分明就有一条干水沟,下雨的时候肯定有很多水流下,你再看,这个墓碑已经被上面冲下的淤泥掩埋了大半 。
04,曾瓒墓立碑处
图4,这个碑估计原来有一米多高,但现在被淤泥掩盖了差不多三分之二 。
05,曾氏祖墓群政府立碑
 
   图5,年轻人见我说不是要找的“番天马蹄穴”,他说族谱上真的是这样记载的,旁边还有政府立碑证明这一带是曾氏古墓群呢,说完又带我走过旁边二十多米去看,果然是立有一块政府所刻的碑,上写:公本府于一九九八年四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安市人民政府,公元一九九九年三月立 。
06,曾瓒墓纪念立堆处
图6,我说这个山是有结,但不是我想找的天巧穴,穴位也不会是在路边的那块碑,应该是在碑的后方几十米 。年轻人说,是的,坟墓应该是在碑的后方十几米的地方,曾家流传有这个故事:古时有个黄妙应先师,来到南安帮曾氏看地,当初曾氏还没有大贵,黄妙应先师看了这地说,地是个好地,但是有些还没做好,应该把碑往前推多少米才能发,于是曾氏后人听师所言,就把石碑移到这里了,坟墓离这还有十几二十米呢 。我闻言说,嗯,穴位在后这才是对的,我正想走去后面看看呢 。
走到后方一看,有一堆石头筑起的坟墓样,年轻人说这就是大概的坟位,我说,不是吧,怎么好象是近年新堆的呀,年轻人解释说,曾氏古墓群经历千年,各代有不同程序破坏,除了八世祖曾俅的墓还能找到,其它的坟墓早就平了,现在只有族谱上画有大概的位置,精确的位置,曾氏后人也无从可知,近年来曾氏后人兴起纪念先祖,海外亦有不少后人回来祭祖,所以只能按传言在古碑后方大概定一个位置,用石头堆起,然后年年祭拜,以达到纪念先祖的意义 。
07,龙山曾氏族谱
图7,这期间,年轻人还拿出曾氏族谱给我看 。
08,曾氏古墓群示意图
图8,这是一张龙山曾氏历代先祖坟墓分布图 。
09,族谱一页
 
图9,曾氏族谱记载:唐录事参军五世祖瓒公,葬南安白石始祖坟山猴坑,穴号“翻天马蹄” 。
看到这里,我和大家说,曾氏族谱写的“翻天马蹄”,和《地理人子须知》所说的“番天马蹄”不像呀!因为这不是天巧穴 。但是龙山曾氏第一个丞相曾公亮,是这个墓地曾瓒的曾孙,并且后面的几个丞相,也都是这个墓的后代,确实这也是曾家丞相的一个祖地 。年轻人说龙山曾氏从第一代开始就安葬在这同一条山脉,至第八代的很多先祖都葬在这附近几条山脉上 。我心想:“这样说来,这一带山脉对曾氏的风水影响是至巨的” 。于是和年轻人说,我看现在石头堆的坟,也不符合风水结穴条件,真穴应该还在后面一点,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我想找出这里的穴位,告诉你们做个参考 。
10,我认为结穴处
 图10,往内走了数米,可看清楚这是一个窝穴,窝中微乳,左右微茫界水,红圈处是我认为的穴位,后面倚着石脉,周围也有许多石块,只是草高挡住,拍摄不出来 。跟来的另一个曾氏族人说,以前还有好几块高大的石头在左边,被炸了 。
11,于认为穴位处看明堂全景图
 图11,在我拟定的穴位看明堂,但见窝中有如暧阁,左右窝弦砂合抱,窝中开大坪平坦,白虎抱出做案,第一层是圆案,第二层是龙案(御案) 。至于那块古碑,就是在窝中合流出的水槽内,离我拟定穴位有几十米(图中白圈处) 。
12,明堂案山
 图12,穴位前是个大圆坪,窝中平坦,明堂两重案山,第二重案山两头翘起既像古琴,又像皇帝用的龙案(也叫御案,百度搜龙案二字可见其形) 。
13,于认为穴位看左边
 图13,左肩砂包藏不见外山,闻说以前有几块高大石头,可惜被炸平了 。
14,于认为穴位看右边
 图14,右肩砂包藏,可见右前方的高山 。
15,登高看明堂全景图
 图15,在高处侧看,可见隐隐下脉,有一块块的石头只是草长拍摄不出来 。
16,登高看明堂全景图
 图16,红圈处是大概穴位,左右包藏,窝中极其藏气,站于穴前,但见树木顶上枝叶摇动,而穴间竟然一丝风的感觉都没有 。
17,登高看左一
 图17,站于高处看左边,可见外山大帐,亦是来龙的送砂帐角 。
18,登高看左二
 图18,内堂水自右倒左,但外堂水是自左倒右,流至大海 。
19,登高看右一
 图19,站于高处看右边,可见低砂作缠,也可见高山回转作帐 。
20 登高看右二
 图20,去龙枝脚回转作护,起峰有力 。
21,登高看明堂
 图21,于高处看明堂,两重案山,案后几十公里就是大海,是酉山卯向 。《地理人子须知》中的天巧穴有一句:“取日出扶桑一点红”,意思是朝向东方,与曾瓒墓向倒也一致 。
22,于龙身上看来龙
 图22,看后方来龙起高山大帐,是五脑芙蓉,行脉屈曲如蛇 。
23,于龙身上看左帐
 图23,本龙开出贴身左帐,外方可见大龙帐角抱过来 。
24,于龙身上看右帐
 图24,右方贴身缠砂较矮,但外方去龙余枝回转高大起峰,倒也护得周全 。
25,看出脉
 图25,站在龙身高峰看出脉,可见成星起顶,然后再下三节结穴,此金水行龙也 。
26,于案山上看来龙与穴星全景图
 图26,看完曾瓒墓,时间也差不多傍晚了,但我还是到案山看一下穴星,红圈处即是 。看大龙从青龙后方来(山高大,云雾看不清),《地理人子须知》所言“曾丞相祖地在泉州府西北八十里,其龙发自安溪,迢迢奔行八十里” 。在这里倒也符合,但徐氏所画的天巧穴,理应是在高山之巅,与曾瓒墓的高度,似乎不合理 。
27,于案山上看穴星示意图
 图27,穴星后一段脉,明显起了四节星顶,然后再降脉开窝结穴 。
28,于案山上看穴星示意图
 图28,此亦帐中生出一脉,金水行龙,委蛇顿跌,曜石外露 。结窝穴是n形,也就是马蹄形 。
29,于案山上拉镜头看穴星
 图29,n形窝穴,叫马蹄形倒也是对的 。
30,于案山上拉镜头看穴星
 图30,蓝圈处是古碑处,白圈处是堆石头坟处,红圈是我认为结穴的地方 。
发图至此,这次考察就结束了,古书的“番天”与族谱的“翻天”,一字之差,是曾丞相祖地又没错,朝向坐西向东也没错,起高山大帐也没错,帐中生一脉,委蛇顿跌,遍生曜石也没错,金水行龙也没错,龙案也有点像一字文星案,但实地看又不符合“天巧穴”的特征,就不知道徐氏当年所考察的是哪个地方了,这里极高之山,只有五脑芙蓉帐之上了,但我们时间上不够安排,就不上去了,而曾氏族谱又没有类似的记载,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只能留个遗憾了 。
暂且不理它是不是《地理人子须知》的案例,单以曾瓒墓来说,此地五脑芙蓉出帐,本身也是大贵龙 。金水行龙,委蛇顿跌,当荫智慧之士 。曜石遍生,多产骨气忠臣,能文能武 。穴在窝间,有如暧阁,两重案山,外朝大海,内紧外宽 。犹爱此龙案(御案),在穴上只见此案山齐眉端正,伸手可摸,遮尽外阳空旷,力量颇重 。查曾氏出丞相,状元,进士,附马,大官者,基本是曾瓒的后人为主,并且是代代出贵,在宋朝是房房皆发,人丁旺盛,差不多是人人做官,其中又多是二房出贵最大 。当然,曾氏是葬有好几个吉穴的,他们第一代祖先葬的是“独角麒麟穴”,听说也不错,就是在曾瓒墓后五节山下,可惜当天走了太多冤枉路,不够时间去考察了 。另外,在第一次曾氏后人带我们满山走的时候,我也发现了左帐那边另有大结,看曾氏族谱,这一带山脉在古代都是曾氏祖先所葬,所以,龙山曾氏在宋朝的兴旺发达,是葬了多个好地的风水福荫,并非一坟之力那么简单的 。
发文最后,在此感谢引领我们考察过的四位曾氏后人,特别是那位年轻人,他亲自准备好族谱让我们看,告诉了我们很多事情,非常的感谢 。听说他们有心想重修一个祖先总墓,把那些找不到坟墓的祖宗名字,全部都刻在总墓上,以方便后人祭拜和对祖先的缅怀,我建议就修在我说的穴位上,如果以后有需要,可以联系我,我可以提供帮助,一是对龙山曾氏古代的各位名臣忠官的敬仰,二是感谢几位引领我们考察的恩情 。
【附:曾瓒主要显贵后人】
曾瓒,龙山曾氏第五世祖
曾峤(六世),曾瓒次子,官至泉州节度使、赠太师秦国公 。生二子 。
曾穆(七世),曾峤次子,官至殿中丞、赠太师、魏国公 。生四子 。
曾会(八世),曾穆长子,中榜眼,官至刑剖郎中,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楚国公,生六子 。
曾公亮(九世),曾会次子,举进士甲科第五名,官至丞相,封英国公、兖国公 。生三子 。
曾孝宽(十世) 。曾公亮次子,官至枢密院,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右丞相,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秦国公 。生二子 。
曾诚(十一世),曾孝宽次子,官至参议郎秘书少监,赠太子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秦国公 。生五子 。
曾怀(十二世),曾诚四子,官至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太平兴国宫,迁光禄大夫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鲁国公 。生三子 。
曾从龙(十三世),是第七世曾穆的次子曾愈一系,中状元,官至刑部尚书,枢密院,赠少师、太师,封清源郡公,进封吉国公 。生四子 。
其它龙山曾氏大大小小的官员超过百人,此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