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立夏习俗

今天分享一篇【各地的立夏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阅读这一篇百科内容吧 , 看完之后记得点赞分享出去给朋友们看哦!立夏日 。对今人来说 , 立夏不过是一个节气 , 表明春天结束 , 夏日由此开始而已 。可是 , 我们的先人却把立夏当作一个重要的日子来对待 。旧俗立夏日又为民间传统节日 , 称“立夏节 。”古代天子率百官迎夏于南郊 , 并举行祭祀炎帝、祝融的仪式 。到明代民间始有尝新风俗 , 清代更有祭神、尝新、馈节、秤人、烹新茶等俗 。江浙一带至今仍保留吃立夏蛋、健脚笋、五虎丹、三两半等“吃补食”的饮食风俗;云南宣威地区则有大门插皂荚枝、红花以压崇 , 围灰墙脚以避蛇之俗 。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亦有过立夏节的习俗 。小编就为此专门整理了立夏习俗 , 供大家参考:
立夏习俗:立夏吃蛋
虽然全国各地立夏这天的传统食俗各有特色 , 但说起立夏那天最经典的食物就是“立夏蛋”了 。立夏前一天 , 很多人家里就开始煮“立夏蛋”了 , 一般用茶叶末或胡桃壳煮 , 看着蛋壳慢慢变红 , 满屋香喷喷 。茶叶蛋应该趁热吃 , 吃时倒上好的酒 , 内洒些许细盐 , 酒香茶香 , 又香又入味 。
“立夏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 , 热天不疰夏 。”相传从立夏这一天起 , 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起来 , 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 , 食欲减退逐渐消瘦 , 称之为“疰夏” 。女娲娘娘告诉百姓 , 每年立夏之日 , 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 , 可避免疰夏 。因此 , 立夏节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
古人认为 , 鸡蛋圆圆溜溜 , 象征生活之圆满 , 立夏日吃鸡蛋能祈祷夏日之平安 , 经受“疰夏”的考验 。立夏日一般在农历的四月 , “四月鸡蛋贱如菜” , 人们把鸡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烧就成了“茶叶蛋” 。后来人们又改进煮烧方法 , 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卤、桂皮、姜末 , 从此 , 茶叶蛋不再是立夏的节候食品 , 而成为我国传统小吃之一 。
立夏习俗:煮鼎边做夏
立夏季节 , 福州风俗流行煮鼎边“做夏” 。鼎边糊(又称锅边糊) , 用米浆涮锅边烧煮而成 , 配以虾米、虾油、葱菜、金针、黑木耳、蚬子 , 或少量香菇、蛏干等海鲜清汤 , 其味极为荤美可口 。凡在福州生长或长期客居福州的人无不爱吃 。它成为福州着名的风味小吃 , 成为福州地方的一种特殊标志 。离乡旅居海外的福州人 , 在异国他乡 , 一听“鼎边糊“三字 , 就好像见到家乡的“倩影” , 成为恋祖爱乡的风味小吃 。
立夏煮鼎边“做夏” , 盛行于明末清初 。立夏已进入农忙旺季 。这一天煮鼎边 , 不光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 , 还要互赠左邻右舍一起品味 。像涮鼎边一样 , “一纹(涮)就熟” , 藉以联络感情 。体现福州人“金厝边银乡里”的传统美德 。
从鼎边糊传说来看 , “做夏”吃鼎边 , 意义更深一层 。明朝嘉靖年间 , 福州沿海城乡常遭倭寇骚扰 。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 , 处处受到当地人民拥戴与欢迎 。老百姓经常送粮送食犒劳戚家军 。有一天 , 戚家军到了福州南郊 , 一路上打了好几个胜仗 , 决定在此地休息半天 。南郊的老百姓早就将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 , 以便慰劳三军 。料想不到 , 从长乐方向又闯出一股倭寇向福州南郊扑来 。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 。乡亲们正在烧菜煮饭办酒席 , 准备庆功 , 但已无法开席了 。不知是谁出了个主意 , 将大米磨成浆 , 肉丝、蚬子、金针、木耳、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 , 涮米浆于锅边 , 不消一刻钟 , 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 。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 , 不消两个钟头 , 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做夏”吃鼎边糊 , 缅怀民族英雄 , 也有着爱国主义的内涵 。
立夏习俗: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 , 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 , 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 , 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 , 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 。那天正是立夏 , 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 , 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 , 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 , 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 , 就不怕夏季炎热 , 不会消瘦 , 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吃完立夏饭后 , 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 , 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 , 吊在秤钩上秤体重 , 谓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若体重增 , 称“发福” , 体重减 , 谓“消肉” 。
传说当然不可全信 , 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 。从散存的民俗资料看 , 立夏“秤人”的操作有两类 。一类是在户外进行 , 悬秤于大树 , 大多是给老人小孩称量 , 以验一年肥瘠;另一类则是在户内进行 , 悬秤于屋梁 , 由妇女们互相称量 , 品肥论瘦 , 嘻哈打趣 , 倒似闺中游戏——蔡云《吴觎》诗有证:“风开绣阁扬罗衣 , 认是秋千戏却非 。为挂量才上官秤 , 评量燕瘦与环肥 。”
立夏习俗: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 。在安徽 , 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 , 取笋苋为羹 , 相戒毋坐门坎 , 毋昼寝 , 谓愁夏多倦病也 。”说是这天坐门槛 , 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30年代《宁国县志》中记载:“立夏 。以秤秤人体轻重 , 免除疾病 , 所谓不怯夏也 。俗传立夏坐门坎 , 则一年精神不振 。”立夏日 , 孩童忌坐石阶 , 如坐了则要坐七根 , 始可百病消散 。忌坐地栿(门槛) , 谓这天坐地栿将招来夏天脚骨酸痛 , 如坐了一道就须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数 , 方可解魇 。
立夏习俗:斗蛋
立夏节时 , 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 , 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 , 挂在小孩子脖子上 。疰夏绳即长命缕 , 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 , 消暑祛病 , 以防注夏 。
立夏中午 , 家家户户煮好囫囵蛋(鸡蛋带壳清煮 , 不能破损) , 用冷水浸上数分钟之后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 , 挂于孩子颈上 。孩子们便三五成群 , 进行斗蛋游戏 。蛋分两端 , 尖者为头 , 圆者为尾 。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 , 小孩子相互比试 , 称为斗蛋 。斗蛋时蛋头斗蛋头 , 蛋尾击蛋尾 。一个一个斗过去 , 破者认输 , 最后分出高低 。蛋头胜者为第一 , 蛋称大王;蛋尾胜者为第二 , 蛋称小王或二王 。谚称:“立夏胸挂蛋 , 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 , 乏力消瘦 , 小孩尤易疰夏 。疰夏绳即长命缕 , 用五色丝线系于小孩手腕等处为其消灾祈福 , 消暑祛病 , 以防注夏 。
立夏习俗:福建闽东地区吃光饼
福建闽东地区立夏以吃“光饼”(面粉加少许食盐烘制而成)为主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将光饼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 , 而蕉城、福鼎等地则将光饼剖成两半 , 将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夹而食之 。周宁县纯池镇一些乡村吃“立夏糊” , 大锅熬糊汤 , 汤中内容极其丰富 , 有肉、小笋、野菜、鸡鸭下水、豆腐等等 。
立夏习俗:江浙地区吃“七家粥”“尝三鲜”
浙江农村地区立夏必吃“七家粥” , 也叫喝“七家茶”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 , 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红糖 , 煮成一大锅粥 , 由大家来分食 。七家茶则是各家带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叶 , 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壶茶 , 再由大家欢聚一堂共饮 。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同时 , 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 , 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 , 不取分文 , 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 。
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饭”之俗 。是日 , 小孩子们成群结队 , 向邻里各家乞取米、肉 。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笋 , 用石头支起锅灶 , 自烧白吃 , 称为吃“野夏饭”或“立夏饭” 。这种风俗就是自比乞丐 , 以为可以避灾祸 。吃完立夏饭 , 大人拿来箩筐、大秤 。给孩子们秤体重 , 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
上海立夏日吃蛋 。立夏当日 , 孩子们的脖子上总要挂上一个用红色网套套着的蛋 。上海也有“节交立夏记分明 , 吃罢摊菜试宝称 。”的习俗 , 立夏之日要吃芋头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饼 , 中午时无论男女老幼都要称一下体重 。
立夏习俗:南方地区吃笋、槐豆、“五色饭”
四川、岩坦山区家家要吃笋、槐豆 。说吃了竹笋脚骨硬 , 好爬山 。还吃青梅 , 烧青茶 , 以防“蛀夏” 。也有吃豆腐的习俗 , 说吃了豆腐不怕雨淋 , 不怕赤蜂蜇 。
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 , 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 , 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
在广西等某些地方 , 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 , 称作立夏饭 。
立夏习俗:吃乌米饭
乌米饭 , 乌黑油亮 , 清香可口 , 由糯米浸入乌树叶内数小时后烧煮而成 。立夏这一天 , 江南农村人人爱吃 。据说 , 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 。
孙膑和庞涓本是同窗学友 , 都是鬼谷子的学生 。两人学业、智谋都不相上下 , 但孙膑为人诚实厚道 , 庞涓却富有心计 。两人跟随师父苦学三年 , 庞涓见学业已就 , 就要下山立功扬名 , 就拜别了师父 , 来到了魏国 。孙膑认为自己尚未学成 , 继续随师傅学习 。鬼谷子早就看中了这位老实忠厚的学生 , 就教他兵书阵法 , 期望他能拯救乱世 , 一展宏图 。
两年过去了 , 一天 , 孙膑收到了庞涓的一封信 , 说是自己已当上了大将军 , 邀请他到魏国 , 共同辅佐魏王 。孙膑很高兴 , 就找老师商量 。老师看了信沉默不语 , 但还是同意孙膑下山 。
孙膑一到魏国 , 庞涓就把他推荐给魏王 , 很得魏王赏识 。从此 , 二人经常在一起共商国家大事 , 谈论富国强兵之道 , 并研讨阵法和用兵之策 。庞涓见孙膑高出自己许多 , 才知道先生已把兵书传授给了孙膑 。他想借兵书来读 , 孙膑只好以实相告 , 先生不让带下山来 。庞涓闷闷不乐 。
突然有一天 , 孙膑被一群刀斧手绑架 , 用了一顿大刑 , 还被挖去了两只膝盖骨 , 然后抛进监狱 。孙膑痛得死去活来 , 不仅大声责问士卒 , 士卒并不答话 , 只说是魏王的命令 。孙膑感到自己冤枉 , 自己没有任何过错 , 却不知为何受此大刑 , 他多么盼望庞涓能替自己说句公道话啊!庞涓果然来了 , 他抱住孙膑的废腿哭得涕泪横流:“魏王怎么干出这种事来呀!”孙膑也泣不成声 , 请庞涓搭救 。庞涓绝望地说:“若是旁人还成 , 可对魏王 , 我能有什么办法呀!”
庞涓每天都到狱中来看望 , 还让人送来好茶好饭供孙膑食用 。孙膑非常感动 , 心想患难识知己 , 还是老同学好啊 。孙膑自从两腿残废以后 , 万念俱灰 , 心想自己饱读兵书 , 而今却成废人 , 不能建功立业 , 活着还有什么用呢?几次想自寻短见 , 却被庞涓劝阻 , 并说愿意伺候他一辈子 。孙膑听后 , 感动得热泪盈眶 。
有一天 , 庞涓又来看孙膑 , 闲聊起来 。庞涓说:“师弟啊 , 你要振作起来 , 你虽然残废了 , 不能统兵打仗 , 建功立业 。但是 , 你还可以把自己的用兵之道写下来 , 着书立说 , 传之后世 , 同样可以流芳百世啊!”听着庞涓语重心长的话 , 孙膑感到很有道理 , 不禁点头称是 。
自那天以后 , 孙膑起早贪黑 , 废寝忘食 , 每天写兵书不停 。庞涓来得更勤了 , 嘘寒问暖 , 察看写兵书的进度 , 还劝他当心身体 。孙膑感谢庞涓深厚的友情 , 更加勤奋 , 心想写成后送给庞涓 , 以答谢他的照顾之恩 。
几个月过去了 , 兵书很快就要写成了 。一天 , 看守孙膑的老狱卒热心地对孙膑说:“先生的兵书写成之后 , 我一定设法给你送回家去 。”孙膑微微一笑 , 说:“老人家 , 不必了 , 兵书写成之后我就送给庞大将军 。我们是同窗好友 , 交给他 , 我就放心了 。”
狱卒一听 , 惊讶得张大了嘴 , 半天说不出话来 。孙膑惊奇地问:“你这是怎么了?”老狱卒长叹一声 , 悲凉地说:“先生 , 你太仁厚了 , 害你的正是庞将军啊!是他嫉恨你的才学 , 才设计陷害你的啊!”的确如此 , 庞涓虽然足智多谋 , 可是心胸狭窄 , 妒贤嫉能 。他见孙膑熟读兵法 , 惟恐影响自己的前程 , 就设计陷害 , 并用了刖刑 , 使他不能统兵上阵 , 并想法骗取兵书 。
孙膑一听老狱卒的话 , 犹如青天霹雳 , 惊的他目瞪口呆 。他思前想后 , 终于恍然大悟 , 识破了庞涓的险恶用心 。他愤怒已极 , 没想到自己敬重的同窗好友 , 竟是一个奸诈小人 。他把写好的兵书全部烧毁 , 并想好了对策 。
第二天 , 庞涓来到狱中 , 见孙膑蓬头垢面 , 又哭又笑 , 疯疯癫癫 , 写好的兵书也已烧毁 , 气得他立刻命人把孙膑关进猪圈里 , 监视起来 , 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 。谁知 , 不一会儿 , 孙膑便枕着猪槽呼呼大睡了 。
从此 , 孙膑不吃不喝 , 疯疯傻傻 , 整日与猪厮混在一起 。老狱卒非常同情孙膑的遭遇 , 见他一天天消瘦下去 , 整天闷闷不乐 。这事被老狱卒的老伴知道了 , 献计道:“用乌树叶子浸拌糯米 , 煮成饭后捏成小团子 , 跟猪粪的颜色、形状差不多 , 既可瞒过庞涓 , 又可救孙膑的性命 。”老狱卒听后大喜 , 忙让老伴快做 。这天正好是立夏 , 老狱卒在值班时 , 就把乌米团子塞给了孙膑 。
聪明的孙膑不点自明 , 等庞涓来看他时 , 就笑嘻嘻地顺手抓起身边的猪粪 , “噼里啪啦”地朝庞涓扔去 。庞涓左躲右闪 , 还是扔了一身猪粪 。孙膑拍手笑道:“这猪粪这么好 , 你不吃 , 我可要吃了 。”说着 , 他摸起一个个“猪粪”吃起来 。庞涓看到孙膑吃猪粪 , 这才相信他是真疯了 , 就这样放松了对他的看管 。
齐国早就听说孙膑的才名 。田忌就派人同老狱卒一起设计救出了孙膑 。孙膑来到齐国 , 被拜为军师 , 坐在轮椅上指挥打仗 。后来 , 齐国和魏国交兵 , 在马陵道这个地方 , 孙膑打败魏军 , 射杀了庞涓 , 终于报仇雪恨 。
孙膑十分感激那位老狱卒 , 每到立夏 , 他就要吃一顿乌树叶糯米团 。人们钦佩孙膑的气节才华 , 也在立夏时做乌米饭吃 。立夏吃乌米饭的风俗便形成了 。据说 , 吃乌米饭还能祛风败毒 , 连蚊虫也不会叮咬了 。
立夏习俗:北方大部分地区食用面食
我国北方多种植小麦 , 立夏正是小麦上场时节 , 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区立夏时有制作与食用面食的习俗 , 意在庆祝小麦丰收 。立夏的面食主要有夏饼、面饼和春卷三种 。夏饼又称麻饼 , 形状各异 , 有状元骑马、观音送子、猴子抱桃等;面饼 , 有甜、咸两种 , 咸面饼的用料有肉丝、韭菜等 , 蘸蒜泥食用 , 甜面饼则多加砂糖;春卷 , 用精制的薄面饼 , 包着炒熟的豆芽菜、韭菜和肉丝等馅料 , 封口处用面粉拌蛋清粘住 , 然后放在热油锅里炸到微黄时捞起食用 。
立夏习俗:厌祟避蛇
【各地的立夏习俗】立夏日云南民俗关注的是厌祟避蛇 。清干隆元年《云南通志》载 , 四月立夏之日 , “插皂荚枝、红花于户 , 以厌祟;围灰墙脚以避蛇” 。值四月而言避蛇 , 与十二生肖已属蛇有关联 , 地支纪月 , 三月为辰 , 四月为已 。立夏厌祟 , 门上插皂荚树枝 , 和红花 , 含有黑(水)、红(火)既济之义 。按照古代五行说 , 黑为水 , 红为火 。这是希望通过两者相互制约 , 达到一种平衡 。同时 , 古人不仅日常用皂荚去污 , 还以皂荚人药 , 认为它具有杀虫功能 。将它当做厌祟之物 , 也着眼于除秽驱邪 。旧时五月有门悬皂荚风俗 , 皂荚状若刀形 , 称为“悬刀” , 相传可以吓跑鬼怪 。清光绪年间云南《腾越州志》也说:“立夏日 , 插皂角枝、红花于户以厌胜 , 围灰墙脚以避蛇 。”清代《浪穹县略志》记云南大理一带风俗:“立夏 , 插白杨于门 , 以灰洒房屋周围 , 名日‘灰城’ , 以避虺毒 。”与其它地区有所不同的是 , 门前插白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