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怎么把小娜卸载 win10小娜可以卸载吗


大海里有哪些动物?它们生活在哪里?它们有什么本领?大海里有:鲨鱼、海马、金枪鱼、蓝鲸、巨螯蟹、虎鲸、双吻前口蝠鲼、大王酸浆鱿 。
1、蓝鲸,一种海洋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过的体积最大的动物,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 。蓝鲸的身躯瘦长,背部是青灰色的,不过在水中看起来有时颜色会比较淡 。
2、巨螯蟹,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体深橙色,有十长肢,上有白斑,前两肢发展成螯 。最大的样本腿展开后长4.2米,体长38厘米,重20千克,寿命达100年 。两只复眼长在身体前方,之间有两根棘刺 。
3、虎鲸,一种大型齿鲸,身长为8-10米,体重9吨左右,头部略圆,具有不明显的喙;背鳍高而直立,弯曲长达1米,身长最大记录是9.75 米,体重9524千克 。
4、双吻前口蝠鲼,翼展长5~6米,最长者可达9米 。背部体色黑至灰蓝色 。下面白色具灰色点斑,可用以识别不同个体 。皮肤粗糙有鳞类似鲨鱼,体盘极宽且角尖,体盘宽为体盘长的2.2~2.4倍 。
5、大王酸浆鱿又称巨枪乌贼,典型的深海巨鱿,是同种动物里最大的一种,世界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大多在南极海域周围2000米的深海栖息 。
扩展资料:
鲨鱼身体呈纺锤状,头两侧有腮裂,但类似普通鱼 。除个别例外,典型的鲨鱼皮肤坚硬,呈暗灰色,牙齿状鳞片使皮肤显得粗糙 。尾部强壮有力,不对称、上翘;鳍呈尖状;吻尖,前突,吻下有新月形嘴及三角形尖牙 。鲨鱼无鳔,需不停地游泳以免沉到水底 。
海马属头侧扁,头每侧有2个鼻孔,头部弯曲与体近直角,鱼体粗侧扁,完全包于骨环中;嘴是尖尖的管形,口不能张合,因此只能吸食水中的小动物为食物,眼睛可以分别地各自向上下、左右或前后转动;胸腹部凸出,躯干部由10~12节骨环组成,一般体长15~30厘米左右 。
尾部细长呈四棱形,尾端细尖,能卷曲握,常呈卷曲状;头部弯曲,与躯干部成一大钝角或直角,顶部具突出冠,冠端具小棘;吻呈管状;口小,端位;鳃孔小;全身完全由膜骨片包裹,有一无刺的背鳍,无腹鳍和尾鳍 。

win10怎么把小娜卸载 win10小娜可以卸载吗

文章插图
海洋中都有什么生物?大西洋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芬兰渔场、
由世界上最强的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和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
鱼类资源十分丰富、
主要有鳕鱼、鲱鱼、比目鱼及沙丁鱼等、
此外还有牡蛎、贻贝、磷虾、等海洋生物资源、
高纬度北极地区生活着海豹、海狮、鲸鱼等极地动物、
此外大西洋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内海、加勒比海、
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拥有大量的热带鱼类资源和珊瑚礁海洋生物群落、
总之、大西洋作为仅次于太平洋的世界第二大洋拥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
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藏、
马到成功!
海底世界都有什么动物?1、鲨鱼,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的鱼类 。鲨鱼早在恐龙出现前三亿年前就已经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过五亿年,它们在近一亿年来几乎没有改变 。鲨鱼,在古代叫作鲛、鲛鲨、沙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以号称“海中狼” 。
2、海龟,隶属龟鳖目、海龟科、海龟属 。广布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中国海龟北起山东、南至北部湾近海均有分布 。长可达1米多,寿命最大为150岁左右 。头顶有一对前额鳞 。四肢如桨,前肢长于后肢,内侧各有一爪 。头、颈和四肢不能缩入甲内 。
3、水母,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 。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 。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 。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 。实际上海底还有很多的动物 。
地球上6大海洋生物是什么?地球上6大海洋生物是鲸鱼、水母、大白鲨、章鱼、鱿鱼和翻车鱼 。
海洋生物的名称有哪些?海洋生物的名称有:
【win10怎么把小娜卸载 win10小娜可以卸载吗】1、蓝鲸:是人类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全身呈蓝灰色 。蓝鲸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兽,论个头堪称兽中之“王” 。蓝鲸还是绝无仅有的大力士 。一头大型蓝鲸所具有的功率可达1700马力,可以与一辆火车头的力量相匹敌 。
2、海豚:也是一种小型齿鲸动物 。过去人们常说,在动物界中猴子是最聪明的动物 。但事实证明,海豚比猴子还要聪明 。有些技艺,猴子要经过几百次训练才能学会,而海豚只需二十几次就能学会 。
3、红海星:红色里伸出手来,一只海星,红海星是Galapagos海岛海洋生物中最漂亮的一种 。蛇星科Fromia品系有许多颜色和形状 。体表具有明显突瘤或突棘,体盘背部表面具有许多小孔 。
4、海龟:海龟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爬行动物 。其中个体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龟了 。它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公斤,堪称海龟之王 。
5、蝴蝶鱼:蝴蝶鱼谷称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 。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 。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有哪些?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体型最大的当属鲸,鲸类中又以蓝鲸(也称剃刀鲸)的体型最大 。
蓝鲸
成体蓝鲸的平均体长雄性可达25米,雌性则可超过26米 。国外曾捕获过一条体长34.6米、体重154吨的雌性蓝鲸,这也是人类有记载以来所记录到的个体最大的生物,据说仅其舌头的重量就超过陆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体重 。蓝鲸不仅是最庞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体型最大的 。即使是一头刚出生的小蓝鲸,体长也有7米,体重接近3吨 。鲸的妊娠期约11~13个月,最长寿命80年以上 。虽然鲸的体型庞大但并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潜水本领都很强:最快游速可达37千米/小时,并可数小时内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时以上的游动速度;其潜水深度最深可超过1,000米 。其中属抹香鲸的潜水本领最强,最大潜水深度可达2,200米,潜入水下的时间可长达1小时 。
各类海洋生物的“巨无霸”
鲸虽然体型庞大但并非鱼类,鱼类中体型最大的应是鲸鲨 。根据报道最大鲸鲨体长达21米,体重超过40吨 。而体型最小的鱼为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及马绍尔群岛的一种缎虎鱼,其体长一般只有1~1.5厘米,体重仅几十毫克,这种鱼需要几万条才有1千克重 。
缎虎鱼
软体动物头足类中体型最大的是大王乌贼,其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7米,其中头和躯体长6米,腕长11米;而体型最小的细乌贼体长则仅有1厘米左右 。某些种类的章鱼个体也很大,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只太平洋章鱼腕长达7.8米,体重53.6千克 。章鱼腕上生有许多吸盘,具有非常大的吸力,体型大的章鱼腕上吸盘多达2000个,每个吸盘的吸力约100克,总吸力可达200千克 。
贝类中体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热带海洋的砗磲,其最大个体壳径达1.2米,体重100千克;海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是太平洋巨藻,全长可达60米,能从几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长到海面;水母类中体型最大的为霞水母,最大个体伞径可达2.4米,腕长则可达36米;有一种被称为丝带虫的蠕虫类的海洋生物,其体长平均约4.6米,最大者可达30米 。这些也都称得上是同类当中的“巨无霸” 。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当属旗鱼,最快游速可达110千米/小时,相当于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车 。旗鱼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体呈流线型,背鳍长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为箭状,尾鳍发达有力,游动非常迅速 。
旗鱼
海洋哺乳动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过50千米/小时 。
企鹅是海洋鸟类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时可达35千米/小时 。
乌贼是无脊椎动物中的游泳冠军,当它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用胴体部的喷管喷射海水来产生推进力,短时游速可达32千米/小时 。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从中可以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
海洋生物游速简表种类旗鱼箭鱼金枪鱼海豚鲸鲨鱼企鹅乌贼燕鳐鱼鲤鱼游速(千米/小时)109978050373635323212会飞的鱼
鱼不仅会在水中游泳,有些还会离开水在空中飞翔,这种会飞的鱼被人们称为飞鱼 。飞鱼的种类多达上百种,例如在我国南北沿海比较常见的燕鳐鱼就属于会飞的鱼 。燕鳐鱼的体长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体呈流线型,胸鳍宽大,展开后呈翼状 。当其在水中遇到敌害攻击或者受到惊吓时,能以每小时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冲出海面,并展开宽大的胸鳍,像鸟儿那样展翅在低空飞翔 。有时为了增加前进的动力,延长飞行时间,燕鳐鱼还经常用尾不停地击打水面 。据记载,燕鳐的最长飞行距离达396米,离开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 。燕鳐鱼位于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岛国多米尼加以盛产飞鱼而闻名,据说其周围的海洋中飞鱼的种类多达数十种,最大的种类体长可超过1米,最大飞行距离近千米 。
燕鳐鱼
飞鱼看似会飞,但实际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其鳍既不能像鸟翅那样上下扇动来产生飞行动力,也不能像昆虫翅膀那样不停地快速抖动来产生动力,而只能像滑翔飞机那样,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产生的原动力,冲出海面滑翔,飞行一段距离后仍要再落回大海继续游泳 。
能上树的鱼
鱼不仅有会飞的,还有会跑的,甚至会爬树的 。在我国东南沿海潮间带生活着一种小型海水鱼,学名叫弹涂鱼,体长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鳍和腹鳍的肌肉非常发达,能用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跳跃前进,有点像陆地动物的四肢那样 。退潮后,弹涂鱼常用其胸鳍和腹鳍支撑起身体,在海滩上活泼地跳动,因而也被当地群众称为跳跳鱼或跳鱼 。弹涂鱼有时还能利用其胸腹鳍攀爬到水边的芦苇上或树丛上捕食昆虫 。
弹涂鱼
会发电的鱼
鱼类中还有少数种类体内生长着可以产生电流的器官,能释放出电流,用以击退敌人,保护自己 。有的种类可产生比较强大的电流 。例如:电鳐的放电电压最高可达200伏(V),完全可以击退一些体型较大的侵犯者;而电鳗的放电电压最高时可达600伏,甚至可以击昏一头大水牛 。虽然它们的放电电压都比较高,但储存的电量有限,经几次放电便消耗殆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再次放电 。
电鳐
据测量,电鳗在放电时的平均电压约350伏,电流可大于1安培(A),瞬时放电电压可达500~600伏、电流近2安培,功率约1千瓦(kw),最高放电电压可以达到650伏 。电鳗和电鳐释放的虽然都是直流电,但放电频率可达每秒300个脉冲 。
电鳐的自然分布较广,我国海域有时也可以发现 。电鳗则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电鲶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罗河一带 。
懂得“免费旅行”的鱼
海洋中有一种鱼叫做鱼,其头顶上生有一个形状像胶鞋底的大吸盘,它可以用该吸盘吸附到鲨鱼等大型鱼类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进行免费旅行,被人们戏称为“免费旅行家” 。但是,鱼并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鱼的劳动力,而是与被吸附鱼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生关系,因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鱼身上的寄生虫和食物残渣,起到免费清洁工的作用 。

冻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为了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必须具备特殊的本领 。例如,生活在南极海域的一种鱼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会凝固,而普通鱼的血液在0.8℃左右就开始凝固了 。研究发现,这种鱼的血液中血红素比普通鱼少96%,但却含有大量含羟基的特殊物质,而含羟基物质常被人们作为汽车散热器防冻剂的重要成分 。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域还生活着一种鲑鱼,即使被冻入冰块中也不会死亡,在冰块融化后还能照样生活 。当地人在捕到这种鱼后常将其放到篮子里然后在户外冻起来,想吃时再拿到屋里解冻,解冻后的鱼仍然是活鱼 。此外,生活在高纬度海域潮间带的贝类耐寒能力也非常强 。例如,我国北方沿海冬季的气温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间带滩涂的文蛤和褶牡蛎经常被冻入冰中 。这些贝类被冻到冰中3~5天,解冻后照样还可以存活 。
被称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东伦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条名为“空棘鱼”,也称腔棘鱼、矛尾鱼或者拉蒂迈鱼的特殊鱼类,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轰动 。因为空棘鱼类的化石最早出现于泥盆纪至白堊纪,至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并且被认为在2亿年前就已灭绝,其中的一支——骨鳞鱼,还被认为是两栖动物的祖先 。空棘鱼的形态结构仍保留着古鱼类的某些特征,例如,其胸鳍骨骼与古代两栖动物相似,能向各个方向转动,可以在水底爬行;体内有一个类似肺的气囊;尾鳍呈矛形,由3叶组成;鳍条不分枝;鳍与身体之间的空棘鱼骨骼连接方式与古鱼类相似 。因而这种鱼被人们称为海洋鱼类中的“活化石” 。其后该种鱼又曾在南非、科摩罗等海域被捕获过数条,其中1999年发现的那条还被认为是一个新种 。
空棘鱼
产于热带太平洋海域的鹦鹉螺则被人们称为贝类中的“活化石” 。鹦鹉螺最早出现于晚寒武纪,在奥陶纪、志留纪和早泥盆纪最繁盛,延续至今已有4~5亿年 。其外形与现代其他螺类有些相似,但鹦鹉螺贝壳的盘旋方向是沿着同一个平面,而其他螺类的盘旋方向则是三维的 。此外,鹦鹉螺的壳内还被横隔片分隔为许多个小室,称为气室,横隔的中部有一个小孔,使各气室相互连通 。它的软体部生活在最外侧的一个室内,这个室称住室 。鹦鹉螺可以通过调节气室内的气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状态,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适应匍匐生活,也可以适应半浮游型生活 。鹦鹉螺的头部生有许多腕状触手,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与乌贼和章鱼等同属一大类 。
鹦鹉螺
鲎也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现时间比恐龙还要早,最早见于泥盆纪,同期出现的三叶虫等均灭绝,成为化石生物,而鲎的繁衍却一直延续至今,大约已延续了4亿多年 。因而鲎也被人们称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

鲎的某些形态结构及幼体发育仍保留着古老的面貌,其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阶段的形态与古老的化石生物三叶虫非常相似,被称为三叶虫幼体 。鲎的外形比较怪异,在我国东南沿海被当地群众称为海怪,有些地方也称马蹄蟹 。鲎的躯体由头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组成 。头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单眼和复眼各一对 。腹部较小,呈六角形,两侧生有6对锐棘,鲎腹面有片状游泳肢6对,其中的后5对肢基部各生有书鳃一对;尾细长而坚硬,剑状,可以自由摆动 。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中,鲎属于节肢动物,与虾蟹同属一大类 。目前全世界仅存在5种,比较局限地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个区域 。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学名为中国鲎,也称东方鲎或三刺鲎,多栖息于沙质海底,并可潜入沙层内,过着昼伏夜出式生活,有时也能爬到海滩上活动 。鲎生长缓慢,大约需要8年才能达到性成熟,成熟后的鲎常常像鸳鸯那样雌雄成双成对地生活,雄鲎可利用其带钩的附肢匍匐在雌鲎背上,随雌鲎一起行动 。鲎的雌雄个体的体型大小差异比较明显,雌大雄小 。鲎的血液比较特殊,一般动物的血大多为红色,而鲎血却呈蓝色,这是因为大多数动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铁离子,铁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红蛋白,因而血液显红色 。而鲎的血液中含有铜离子,铜离子与氧结合后形成血蓝蛋白,因而鲎血显蓝色 。鲎血对细菌的反应非常敏感,受伤后其血液能在伤口处很快凝结,起保护作用 。用鲎血制成的试剂可以用于检验内毒素,其检验速度快,灵敏度高,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生化指示剂 。
只见雌性不见雄性的鱼
沿海的渔民常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所捕到的鱼全都是雌鱼,雄鱼都到哪儿去了呢?原来鱼的雌鱼与雄鱼个体大小差别非常大,其中有的种类雌雄个体大小相差上千倍 。雄不仅个体小,而且外形与雌也不太一样,大多都附着在雌的身上,当雌鱼被捕获时它们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们注意 。还有的种类雄鱼发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鱼的身上,仅起着产生雄性配子的作用 。例如,角的雄鱼就寄生在雌鱼的身上,宛如雌鱼身上的一条角刺,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 。因而人们捕获的鱼便只能全都是雌鱼了 。

靠爸爸养大的海洋生物
海马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也隶属于鱼类,但其外形与鱼类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其头部像马,与躯体呈90°弯曲;腹部突出;体外被覆有一层坚硬的环状骨片,好似盔甲;尾鳍消失,尾细长,可以卷曲,平时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体上 。雄海马的腹部生有一个育儿袋,繁殖季节雌海马把卵产在育儿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马就在育儿袋中生长发育,直到能独立生活后才离开育儿袋 。这点虽然有些像陆地上的袋鼠,但海马看起来似乎是由爸爸生的 。海马是一味比较名贵的中药材,有“南方人参”之称,有舒筋通络、补肾壮阳、散结消肿等功效 。
海马
鲆与鲽
鲆鲽鱼有时也称比目鱼,地方名偏口鱼,是鲆类和鲽类两大类鱼的总称 。鲆鲽鱼的外形比较特殊,身体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树叶 。上侧体色较深,多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下侧色浅,多为白色或黄白色;比目鱼
两只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侧,其中一只眼位于头的中间部位,另一只则偏向头的一侧;口虽然也生在头的前端,但开裂方向却不像其他鱼那样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倾斜开裂,偏口鱼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 。鲆类与鲽类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区分 。一个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将鱼体侧立起来,使其头朝向前方、偏向头一侧的那只眼朝向上方,若两只眼均生在身体的左侧(即体色深的一侧在身体的左方)则为鲆,若在身体的右方则为鲽,也即人们常说的“左鲆右鲽” 。常见的鲆类鱼有牙鲆、大菱鲆、漠斑牙鲆等,常见的鲽类鱼有黄盖鲽(地方名小嘴)、高眼鲽(地方名长脖)、石鲽(地方名石礓子)、星鲽等 。
鲆鲽鱼一生多数时间都匍匐在海底,色浅的一侧朝下,色深的一侧朝上,而且上侧的体色还可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有时体色可变得深一些,有时可变得浅些,有时还能出现一些深浅不同的小斑点,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色泽一致,起保护色作用 。鲆鲽鱼在小时候形状与普通鱼相似,身体也是呈侧扁形,两只眼分别生在头的两侧,在海水中自由游动 。
石鲽
但长至1厘米左右时鲆鲽鱼开始下沉至海底,鲆类身体右侧朝下侧卧于海底,鲽类则左侧朝下侧卧于海底 。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鲆鲽鱼体型也随之逐渐改变,身体开始向背腹方向伸展变宽,贴近海底的一侧体色变浅,而朝上的一侧体色变深,同时头部朝下的一侧也逐渐向背方扭转,眼和嘴都随之扭转移位,向下一侧的眼移向背侧,嘴扭转成斜向,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发育即变成形态基本与成鱼相同的怪样子了 。鲆鲽鱼体形与体色的改变是为了更好适应底栖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例子 。
鳐与
鳐与,地方名有时通称为老板鱼,也是经常栖息在海底的鱼类 。鳐与是两大不同类的鱼,两者的外形比较相似,鱼体皆为扁平的团扇形,后部生有一条长长的尾,游动时身体的两侧上下扇动,好似蝴蝶飞翔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鳐的尾为细长的棒状,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圆片状尾鳍,尾的上侧还有两片不大的背鳍;而的尾为鞭状,末端细长,没有尾鳍,背鳍大多变异为尖锐的棘刺状 。

鳐和与鲆鲽鱼一样,也是长到一定时候身体逐渐伸展而变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鲆鲽类用身体的一侧着底,体形变宽的伸展方向为背腹向;而鳐类与魟类则是腹部向下着底,伸展方向是向两侧,体形变宽,因而其两只眼都移至背侧居中位置,而不像鲆鲽鱼那样一只眼居中而另一只眼偏向头的一侧 。太平洋海鳐是鳐类中体型最大的种类,最大个体体宽可达7.6米,重1,300千克 。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为什么都不属于鱼类
鲸鱼、鲍鱼、鱿鱼、章鱼等虽然都被人们称为“鱼”,但实际上它们都不是鱼,而是其他类别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鱼”的称呼只是人们的习惯叫法罢了 。
鲸鱼学名鲸,因其外形与鱼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长年生活在水中,离开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们习惯上将其称为鲸鱼 。其实鲸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并不属于鱼类,而属于哺乳动物 。鲸的呼吸器官为肺,需要经常浮上水面进行呼吸,幼仔为胎生,幼鲸需要雌鲸的乳汁喂养,这些特征与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相似,与鱼类则完全不同 。外观上,鲸与鱼最明显的区别是鱼类尾鳍呈垂直方向,而鲸类的尾鳍呈水平方向,鱼类头部两侧有鳃裂,而鲸的头部两侧无鳃裂,但在头部上侧有呼吸孔 。
杂色鲍
鲍鱼学名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海产贝类 。其体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状贝壳,属单壳贝类 。鲍的足部肥大,肉细嫩鲜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保健作用,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在我国,自古就被列入“海产八珍”之中,与海参、干贝、燕窝、鱼翅等齐名 。全世界共有鲍100多种,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亚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墨西哥、美国、日本、中国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鲍国,近几年的鲍鱼产量中有2/3以上为养殖产量 。我国沿海自然分布有8种鲍,其中有一定产量和经济价值的种类只有两种,分别是皱纹盘鲍和杂色鲍 。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苏以北的北方沿海,后者则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 。两种鲍中以皱纹盘鲍的味道最鲜,肉质最好,价格也最贵,为鲍中的上品 。但是,两种鲍的外形又比较相似,一般人不易区分 。其主要区分方法是:皱纹盘鲍的壳孔数(即贝壳右侧的一列小突起顶端的开孔数目)一般为3~5个,而杂色鲍的壳孔数一般为7~9个;前者个体较大,野生个体贝壳表面大多为绿褐色,养殖个体一般为绿色或翠绿色;而后者的最大个体一般不超过8厘米,壳色大多为红褐色至暗褐色 。
皱纹盘鲍
鱿鱼也称柔鱼或乌贼,章鱼的学名为蛸,它们均属软体动物中的头足类 。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圆筒状或者椭圆形的胴体,胴体的前部为头,头的两侧生有一对大眼睛,头前部还生有10条或8条长长的腕状足 。腕足都生在头上,这也是它们被统称为头足类的主要原因 。鱿鱼的胴体一般多呈圆筒状,头上生有10条腕,其中的8条腕的长度略短于胴体,另外两条腕在捕食时可迅速伸长,伸展时大约为胴体长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时则可缩至与其他腕基本等长 。鱿鱼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进与后退灵活自如,有时简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边是头哪边是尾 。章鱼也称八爪鱼,其胴体多为椭圆形,头上生有8条等长的腕,腕的长度大约为胴体长度的2~5倍,因而在动物系统分类学上前者为十腕目而后者为八腕目 。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种类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类不小心被其咬伤或者蜇伤后会引起中毒 。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海域有一种被称为“海黄蜂”的水母,其体内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性超过陆地生物中毒性最强的眼镜蛇毒的毒性 。该毒液被稀释1万倍再注入实验生物体内,几秒钟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伤往往是致命的 。我国沿海一些常见的大型水母类,如海蜇等,其触手上也生有刺细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伤,轻者能引起红肿剧痛,重者则可能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伤,大多也是致命的 。贝类中的芋螺受刺激后能喷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伤后能引起红肿剧痛 。我国南方海域生长的刺冠海胆的壳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伤也能引起红肿剧痛 。
海黄蜂水母
此外,还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组织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误食后很容易造成中毒 。河豚鱼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鱼类了 。该鱼的肝脏、卵巢、血液、皮肤、眼球等均含有剧毒,被称为“河豚毒素”,人食用后会很快引起麻痹并致死 。
河鲀
鱼的肉白嫩细滑,味道非常鲜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险而食之,在日本甚至还有“拼死吃河豚”之说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等地几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发生 。除河豚之外,鲅鱼(马鲛)、草鱼(鲩鱼)等的肝脏中也含有毒素,鲐鱼(鲭)等红肉鱼类储存不当还容易产生一种被称为“组胺”的有毒物质 。某些贝类,如贻贝、毛蚶等,有时体内会积蓄一种被称为“贝毒”的有毒物质,人们一旦食入这些毒素后,轻者可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等症状,重者则可造成死亡 。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体内,特别是鳃上及消化道内,容易积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后则会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发疾病 。例如,发生在我国江苏如东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携带病原菌而引发的甲型肝炎爆发的重大事件 。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产品后容易引发上吐下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大多也是由于食用了不干净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击人类,并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最多的鱼类是鲨鱼 。
噬人鲨
全世界鲨鱼约有350种,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种类才可能袭击游泳者和冲浪者,对人类造成危害 。噬人的鲨鱼中以大白鲨对人类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域,对游泳者的威胁最大 。此外,噬人鲨、虎鲨、双髻鲨、长尾鲨等也能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 。在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东南亚沿海,鲨鱼袭击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游泳者经常是“谈鲨色变” 。